段正竹
(中衛市職業技術學校(中衛市技工學校) 寧夏中衛 755000)
現代學徒制是在2014年時嘗試應用,它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權負責。該制度服務于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是健全校企合作育人機制的基石,可以配套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雙管齊下。在學校和企業雙方強強聯手的條件下,現代學徒制生效,教師和師傅共同授業解惑,豐富學生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當然,也可以把其看作是職業教育制度,它兼容了職業教育和學徒制度,為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養開辟了新路徑。現代學徒制不管是對于行業發展來說,還是企業發展來說,均是百利無一害的。在培植職業教育人才過程中,產業需求和學生專業接壤,職業標準與教育內容相關聯,教學銜接生產,畢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同步獲取,如此培植出高水平的復合型人才。對比傳統職業教育,現代學徒制有利于企業主體交互,體現辦學模式的靈活性和現代學徒制推進形式,全方位補充傳統職業教育工作開展的各種不足,讓其與新工藝新技術銜接過渡,從而培養出來的學生更能適應現代社會對新技術新工藝人才的需求。
學徒制是一種職業教育模式,已有一定的發展歷史。如今,這一形式再次補充升級,并進化為現代學徒制。基于職業教育體制下,盡管學生對理論知識倒背如流,但是實踐經驗不足,造成畢業生難以勝任企業提供的崗位。而現代學徒制兼顧了企業崗位實踐和在校學習,學徒大概二分之一的時間在學校學習,二分之一的時間在企業實踐。在企業崗位培訓期間享受一定的工資待遇,技能掌握的扎實也可以獲取對應的薪資。并且,企業、學校和學生三方的利益受法律層面保障。它的存在,使得企業和學校有效溝通,把專業性、操作性、社會性和實踐性等特點同時賦予給職業教育。因此,職業教育應重視推行“現代學徒制”,它是其前進的指明燈。現代學徒制中有企業和學校兩大主體的參與,在師傅和教師的強強聯手下,把現代人才培養模式套用在學生身上,充分鍛煉學生知識技能。教育部于2015年8月初確定出近一百六十余家單位,預備在這些單位中應用現代學徒制,我校有幸也是其中之一。《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針對中國特色現代學徒制,明確表示它屬于雙主體制,雙導師,細分為如下內容:
為錄取工作推進全程規范公正,企業和學校應共同選出優秀成員組建招生小組,負責人由校企領導擔任。學校和企業共同負責招工招生計劃的制定工作。同時,在各自的招工途徑中推廣。在審核報名學生時,由校企雙方攜手推進。只要學生錄取工作收尾,那么企業就等于崗上有名。通過在校招生的途徑,一方面能夠滿足企業用人需求,另一方面能夠拓展學生生源。當學生既是企業員工也是職業院校學生時,也接受雙重培養和教育,走出校園的下一步就是踏入崗位。現階段,現代學徒制持續深化,今后的學生必須手持企業學徒合同才能辦理入學手續。換句話說,企業學徒合同就是職業學校的通行證。
通過校企合作聯合企業組織各種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活動中,充分體驗企業文化;企業也可以通過開設講座、學生實地參觀、學習各種加工流程、各種工藝規程的編制等方式,無形中將企業文化滲透到校園文化當中,學校和企業的相互配合,培養出的學生自然能真正為企業所用。學校到企業籌建生產車間或教室,充分利用企業的新技術新工藝進行辦學,配備帶徒教師。在車間,實行崗位帶徒實習制;在企業中,實行技術教學,同時與企業師傅共同進行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讓校企達到深度融合效果,實現校企社會資源最大化。企業在學校內,可利用學校實訓資源進行生產,企業配備帶徒師傅,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和學徒知識。資源共享由實訓設備、技術力量和實訓場地等組成。第一,針對學生企業為其選出高水平師傅,手把手引導學徒學習練習;第二,在原材料和生產設備的配置上,企業斥巨資準備,以便學徒實操練習。同時,根據學生所學專業,把其指派去相應的崗位。當然,身為學校方也應積極配合企業,為其提供職工培訓和技術力量等。
現代學徒制的實施是否順利,全看教師個體。政府應針對職業教師為其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以此來吸納優秀人才加入教師行業。在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中,師資隊伍的組建至關重要。這一工作,應全權落實到企業師傅和學校身上,遵循“雙導師”制。學校應在教師績效考核中添加指導教師的技術服務和企業實踐。并在加分或職稱晉級上把其作為參考,以便讓學徒師資隊伍技能和素質顯著提升。除了學校方,合作企業也應從企業中篩選優秀員工讓其手把手執教學生。就師傅所享受的待遇和承擔責任,應予以說明。在績效考核中,算入帶徒師傅要達成的教學任務,帶徒津貼也被算入其中。建立外聘教師兼課計劃和考評記錄,進一步明晰“雙導師”所享受的待遇和承擔責任,著手對企業實踐制度構建,逐步完善校企合作共建優秀師資隊伍的目標。
實行現代學徒制要有利于學生的進一步快速成為企業的員工,對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有一定的好處,對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優化試行有幫助;為共享校企資源提供有利條件,是整改職業教育教學的保障。并且,因為現代學徒制在我國首次試行,必須依賴社會和市政府部門的幫扶。現代學徒制想取得良好穩定成效,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長效機制促使校企高效推進:
本地教育行政部門應從地方現狀出發,聯動社會保障、發展、人力資源、財政等相關部門,共同對本地區現代學徒制實施辦法進行設計。同時,以該區域為范疇,選出一些優秀的職業院校和行業企業,把現代學徒制引入其中,對試點層次、規模和具體手段逐一明確。現代學徒制的有序推進,是各方利益相關者共同期望的。對比之前的學徒制,效益最大化是企業、社會、學校和政府等共同的前進目標。當然,現代學徒制的應用能夠讓這一目標輕松達成[1]。
在對學徒管理手段設計時,學校應和合作企業共同決定,為學徒權益提供確保。立足于實際教學需求,對學徒崗位統籌協調,合理配置工作任務。由于工學交替的特點在學徒培養中顯著凸顯,因此學分制和彈性制更為適合。對教學管理積極創新優化,開辟全新路徑。從現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看,現代學徒制是一種前所未有的創新。并且,其沒有相關經驗可以借鑒。這就要結合本區域或地方實際有針對性地展開,把適應性、靈活性和時效性等特征在方法上呈現,下放自主權給企業、學校和社會,刺激現代學徒制活力。
把責任制執行下去,從跨部門出發組建試點工作領導小組,以一定時期為單位對試點工作開展中的種種不足查漏補缺。委派專人負責,對現代學徒制工作中出現的種種矛盾要及時處理,為現代學徒制搭建舞臺。現代學徒制應該有明確的校企和社會分工,參與方各要各盡其責,強化責任意識,積極發揮各自的作用,確保與各方的不間斷聯系,傳遞明確信息。當現代學徒制在國外試行時,就把這一點看得極其重要。這一點,關系到現代學徒制的成敗。
在培植人才時,遵循“學徒→準員工→員工”三位一體的路徑,以三段式育人機制為主,按照三年學制進行計算得出,學生大概百分之五十的時間在企業中活躍,處于學徒式培訓中,剩下的時間則在學校中學習專業技能和相關理論知識。在第一學年時,應用“1+1+1”的形式教授學生基本技能和理論知識;在第二學年時,一周一替在企業和學校中來回接受“輪崗實訓”和“項目實訓”;在第三學年時,到目標企業特定崗位中培訓,該培養模式支撐校企培養框架。
對校企為雙主體的學徒評價體系著手構建,可以有效提高現代學徒制評價效果,彌補單一學業成績評價的弊端,制定基本素質評價和學業成績評價交互的學校評價體系,把職業素養評價和崗位能力評價兼顧到位。要想進一步優化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提高企業現代學徒制管理工作的規范性,評價考核應對如下原則謹遵職守:首先,客觀性原則,做到嚴謹細則,嚴格遵循程序和制度,把學徒學習實況客觀、精準體現出來。其次,全面性原則,從學徒的技能水平、專業知識理論和思想政治等多個層面對學生展開評價工作[2]。
基本素質評價分別取自六個指標:其中,公民素養和學徒道德品質各占五分之一,學習能力占比十分之三,交流合作能力、審美表現和運動健康各占十分之一。學業成績評價在專業基礎課程占比五分之一(考試考核和過程考核)、在公共基礎課程占比十分之一、專業綜合課程占十分之三(過程考核、模塊測試和綜合實操考核)、培訓考證占十分之一和企業見習占十分之三(日常行為、實習報告和工作能力)五個指標。
職業素養評價分別取自五個指標:其中,團隊協作和實踐能力各占五分之一,學徒素養和職業道德各占五分之一,創新意識也占比五分之一。崗位能力評價分別取自四個指標:其中,頂崗實習十分之三,輪崗十分之四,崗位安全培訓十分之一,崗位教育十分之二。
不管怎樣,應對資源共享、共同發展、優勢互補和互惠互動等原則謹遵職守,通過現代學徒制的開展,促進師傅與學生、企業與學校、實習實訓場所和學習場所、工作崗位和學習生涯等關系之間的交互。作為一個新興的職業教育模式,有其優勢,要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改進,揚長避短,促使現代學徒制更好地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