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運新
(重慶市大足區雙塔中學 重慶 402360)
化學由于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因此,教師要借助教學儀器帶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能夠主動求知,愿意在實驗探究中獲得知識,在實驗觀察中看到物質的變化,感受到實驗變化帶給學生的心理體驗。教師不一定要讓學生去背誦各種概念,也可以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在實驗活動中去感觸,在獨立設計實驗方案中去感受物質量的變化。新時代的教學任務下,需要教師具備較高的組織能力,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愿意主動求知。提問是教師和學生進行雙邊互動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獲得變化的過程,初中化學教師要協調好師生互動,讓學生能在相互交流中感受化學知識。
化學知識的教學需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教師要正確看待學生的學習,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條件。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活動中,教師缺少足夠的素養,對于化學這一學科的認知不足,總是把眼光放在對學生的知識獲得上,對于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獲得化學本質結構上的認知引導不夠,導致學生的化學知識學習過于死板,沒有從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去入手[1]。
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化學教學目標,需要從三個維度去制定,然而,許多教師在制定和實施教學目標時,總是存在僥幸心理,沒有科學性的去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混淆了三維目標,把知識目標代替了情感和過程目標,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關注力度不足,更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導致學生的學習主要以背誦為主,缺少興趣的引導。
學生對化學知識的了解應該從實驗入手,以實驗中的有趣現象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然而許多化學教師為了節省時間,加大課堂容量,把學生的操作實驗教學以教師的演示實驗來代替。更有部分學校化學實驗室里沒有專門的人員負責,教師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準備實驗器材和藥品,造成教師的教學工作繁重,也給初中化學實驗活動帶來阻礙。
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在教學之初就要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對化學知識產生關注。其實初中化學研究主要在物質的化學變化和實驗現象方面。教師要善于用人格魅力來吸引學生,讓學生感到教師的淵博知識,從而產生學習化學知識的動力。學生是知識的主體,初中化學教師要通過教學手段來促進學生對于化學知識的認知,讓學生主動求知,主動探索,使化學知識中的有趣成分能夠帶動學生的探究欲望。教師的教學藝術就體現在引導性,如果只是把化學知識直接告訴學生,毫無神秘性,就不能夠帶給學生欣喜,也不能帶給學生驚奇,學生也就不會有相互交流的渴求,這樣的課堂就成為一潭死水。新時代的初中化學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性,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特征,為學生學習化學知識做好鋪墊,提前準備好知識材料,讓學生以舊知或者生活的認知為基礎。比如,教學“金屬的性質”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認識生活中的金屬,回憶在生活中能夠看到的一些現象,從生活入手,讓學生更加熟悉化學知識,從而縮短化學知識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這樣有助于學生感受化學和人們的生活和生產之間的聯系,還能讓學生從生活現象入手了解金屬的化學性質、物理性質[2]。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能在教師的啟發下進行學習和思考。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促進者。為了起到引導的作用,教師要通過提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師在一問一答之間能讓學生的思路更加具有前后銜接性,還能體現以人為本的特征。教師的提問不能夠隨意進行,要提前做好預設,能在導入環節做好情境創設,通過一定的場景活動,讓學生的思維能夠和化學知識更加緊密。比如,教學“溶液濃稀的表示”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實驗活動和提問結合,讓學生對溶解度和溶質的質量分數之間的關系進行理解。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好量筒、燒杯、玻璃棒、食鹽、水等,讓學生先稱量一定質量的食鹽,然后再量取一定體積的水,最后進行食鹽溶解,讓學生計算這時食鹽的質量分數。然后提問:這時如果再放入食鹽是否還能夠再溶解。學生一邊回答,一邊進行實驗操作、觀察現象,直到食鹽不能夠再溶解為止,教師再提問:這時食鹽的質量分數是多少呢?接著教師再引出溶解度這一概念。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引導性的提問,促進學生觀察和思考,從而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能夠及時把握知識的要點。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需要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原則,為學生學習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礎[3]。
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認識到該學科與物理一樣,均屬于實踐性、探究性非常強的學科。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善于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加深對學科知識的理解。以“溶液的酸堿性”的教學活動為例,旨在引導學生知道PH與溶液酸堿性強弱的關系,并通過實驗來認識、探究溶液的酸堿性。在課堂實驗中,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種酸堿性不明的液體,要求學生檢測出溶液的酸堿性。在學生開始實驗之前,先要求學生設計出實驗流程與實驗注意事項,其后才能依照實驗設計來完成實驗。
總的來說,在初中化學課堂上,要想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也需要教師不斷轉變、改良自身的教學觀念。在課堂教學中,轉變學生的課堂學習地位,使其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更好地體現出課堂氛圍的活力、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