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芬
(江蘇省太倉市藝術幼教中心南園幼兒園 江蘇蘇州 215400)
信息技術正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現在的年輕父母,對于科技產品的接受度高,青睞兒童教育類APP[1]。教育類APP已經成為他們為孩子選擇玩具和教育用品的首選。但是,有一種觀點認為:幼兒年齡小,應該遠離這些“干擾”。這樣的呼聲很高。不可否認,幼兒應用APP的確會有一些負面的影響,但是優勢也是顯而易見的。一味地“躲避”“不允許”肯定是不恰當的,只能是因噎廢食。APP已經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并與幼兒的生活、游戲、學習息息相關。我們應該正視在應用APP的過程中出現的諸如:視力的問題、與成人同伴交流等問題;作為幼兒教育的專業人員,我們應該從幼兒發展的角度,進行思考、指導,讓幼兒教育類APP為幼兒的成長所用、為幼兒的發展服務。
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已逐漸深入我們的生活。幼兒甚至低幼寶貝也開始成為新一代的移動用戶,有的玩得比爸媽還溜呢!蘋果、安卓的應用商店(APP STORE)里,隨處可見讓寶寶們愛不釋手的小游戲。游戲是幼兒的天性,APP的寓教于樂、趣味性的特點,比較適合幼兒。各式各樣別出心裁的APP已經成為孩子的成長伙伴、爸媽的育兒好幫手了。
疫情期間,家長被動地成為了“老師”。原來幼兒白天在園,教育的任務,家長們放心交給老師。疫情期間,家長在向“老師”過渡的過程中,對教育類APP的使用率大幅度提高,也因此出現了很多的問題:
雖然教育類APP呈現一派百花齊放的格局,但是這些APP的開發不一定都有幼兒教育專業人員的參與,有些不符合幼兒學習的特點。有的APP打著益智、教育的幌子,實則就是純粹的游戲,娛樂性遠遠大于教育性;有的APP只是相當于電視的功能……家長們面對豐富多彩、良莠不一的幼兒教育類APP,在為孩子選擇的過程中,不知怎樣選擇;難以把握自己孩子的發展水平和APP的匹配關系。家長們一般都是在同齡人或爸媽群或是網上評價里獲得信息,下載安裝使用。使用幾天后,有的覺得不適合或是不健康等,于是頻繁更換;幼兒眼花繚亂、無所適從。
有些家長自認為找到了適合孩子的APP,孩子也是非常喜歡的。就把孩子推給了APP。使得孩子長時間與APP為伴,缺少與成人同伴的交流。也隨之帶來了影響幼兒視力、幼兒過分依賴手機平板、交往困難等問題。
縱觀市場上的幼兒教育類APP,有很多的類型。但是有很多APP都是灌輸型的,單向的。幼兒只是被動地在手機或IPAD前面看或聽。因為反復聽、看,孩子記住了一些兒歌、三字經等,家長們認為APP有功。其實,只是機械重復、死記硬背,對孩子的發展并沒有多大作用。有些APP看上去設置了一級又一級不同難度的內容,其實通過簡單的排除法作答就能解鎖下一關。幼兒也只是在機械地點擊而已。
選擇APP,看介紹、看評價,這是家長們都駕輕就熟的。但是,就算看了很多,為什么還是挑不到真正適合自己孩子的APP呢?作為幼兒園教師,我們可以和家長一起研究。自己的孩子在哪個年齡段,各方面的發展如何?APP適合什么年齡、什么能力水平的孩子玩。還有,不能盲目,要針對具體的類別。比如,孩子喜歡益智類游戲的、故事類的;或者家長希望給孩子音樂類影響的。有針對性地看評價、搜索,縮小了范圍、減少了盲目性。
1.操作性、交互性
“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2]。”是的,幼兒階段的學習,需要動手操作與互動。所以要關注APP是否能滿足幼兒的操作、是否能與幼兒互動。不要選擇僅僅是電視或播放功能的APP,孩子們只能被動地聽和看。兒歌、故事類的APP,相對來說看、聽的成分比較多。貝瓦、兔叨叨這兩個APP就做得比較好,在講完故事之后,和孩子做一些語言互動。孩子可以提問,“叨叨”能回答,鍛煉孩子思考與主動發問的能力。再比如益智類的APP,應該有有趣的情境、實物圖片等,幼兒可以進行實物圖片的操作,并且能對幼兒的操作給予及時的評價反饋。這樣的互動型APP,能夠幫助幼兒獲得經驗的積累與提升,能夠引發孩子聯系生活、生活應用。
2.教育性、游戲性
一般兒童類的APP都會兼有游戲性。也正是因為游戲性,有趣味、有情節、有可愛的人物形象,才會受到幼兒的青睞。但是,我們在選擇的時候一定要辨別游戲性與教育性的比重。有的APP只是頂著一個“XX教育”的名稱,內容完全是在打打殺殺、或是娛樂。也存在一些過分教育性的APP,雖然標注著2~6歲、3~5歲,但卻全是知識性的內容,而且缺少趣味,完全不顧及幼兒的學習特點。比如,有個益智類的APP,就是讓孩子進行加減計算??菰锓ξ?,與傳統的拿紙筆做數學題相比,毫無優勢。好的APP,應該在趣味性游戲的帶動下,讓孩子積極思考。
3.專業性、規范性
這里所說的專業性和規范性,是指幼兒教育領域的。比如故事、兒歌的APP,普通話是否標準、語言有感染力;音樂類的APP,歌曲的旋律是否正確、音樂有是否美感;故事兒歌類的,語句的長短、語義是否能為孩子所理解;益智類的APP難易程度是否適合幼兒;APP的色彩是否滿足孩子喜歡鮮艷而不刺眼的需求等等。
4.先試玩、再投放
雖然APP是孩子在玩、在操作。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大都充當著第一次選擇、篩選的角色[3]。所以,作為篩選者,試玩是最重要的篩選方法。以上說的幾個注意點,其實首先都是通過家長、教師的試玩才能做到的。家長們的試玩,可以進行初步的篩選;教師的試玩,可以從幼兒發展的角度,進行專業的甄別。還可以利用班級群的優勢,一起來交流,從而形成班級教育類APP資源庫。當然,也可以請部分幼兒參與試玩,或是在應用過程中,發現問題,及時更換。
我們面對的是幼兒,如果任由APP和孩子,就會出現上面提及的一些問題。所以,APP好玩,家長陪伴不可少。把自己當成孩子一起應用APP的玩伴,可以和孩子約定一定的時間,和其他活動交叉開展。比如APP玩30分鐘,運動30分鐘,做家務30分鐘等等。一方面可以防止電子產品對眼睛的傷害,另一方面也給孩子多樣的活動,鍛煉身體、參與家務等。家長也可以做自己的事,一段時間后來關注一下,和孩子互動一下。還可以和孩子輪流玩,你一局我一局,也許孩子一直趕不上家長的分數,會思考、觀察,從而發現家長在應用APP時的一些好方法。家長就相當于一個玩伴,有競爭有交流。總之,孩子在應用APP時,需要家長的關注、陪伴、參與。
在APP應用的過程中,家長如何陪伴孩子、孩子出現的一些問題,需要相互的交流。這時,班級群的便捷交流又開始顯現。選擇同一個APP的家庭可以在一起探討。怎樣規避APP應用中的一些不利因素,怎樣更好使用等。
這樣的交流,其實幼兒也是需要的。可以約好一些孩子一起上線,交流某一個APP的使用情況。教師的組織,能夠幫助幼兒深度互動,充分交流。“學生之間應該開展深度互動。他們會感到比較輕松,交流的語言比較親近有趣,容易產生共鳴;對不同意見,從產生分歧到彼此理解再到達成共識……[4]”的確是這樣,交流中幼兒津津樂道:發現了什么小竅門,在哪個特定的情境下會出現什么樣的驚喜等等,會從同伴的發現中學到新方法。教師可以旁聽,在需要的時候,幫助幼兒設置新問題,提出新挑戰。
有些人一聽,APP進幼兒園,可能又要驚呼:不妥!其實,幼兒園教育教學中,多媒體設備的運用已司空見慣。一些專門教學類的APP如希沃、SMART等等,老師們經常在運用,通過軟件來制作教學課件,已經成為常態。但是,常??嘤诩夹g問題,有時做課件花費很多時間不說,質量、效果也還有待提高。教育類APP的優勢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在技術層面,肯定是優于教師設計的。老師可以選擇好、運用好,為教育教學服務,為幼兒的發展服務。
1.游戲中,APP提供更多元的材料選擇
幼兒在家長手機上應用的一些APP,可以投放在區域游戲中。比如:凱叔講故事,是家長和幼兒都喜歡、也是運用比較廣的一個軟件。可以通過電腦、平板投放在語言區或圖書區。幼兒可以自己來選擇喜歡的故事聽,也可以由同伴推薦,幾個孩子一起來聽。幼兒園的藝術區,可以由幼兒自己來推薦使用過的、喜歡的音樂類APP、美術類APP,可以通過孩子們的相互交流、相互學習來獲得提高。再比如數學類的APP“OSMO”中的擊落泡泡,內容是:點卡的組合、相加來擊落泡泡拯救小魚,根據數量的大小設置了不同的游戲“局”,非常適合大班的孩子,可以投放在益智區。玩過的孩子,可以運用自己關于數量相加方面的經驗探索泡泡里的多種秘密,觀戰的孩子可以初步了解游戲玩法、調動數學方面分合、加減方面的經驗,以及擊落哪個泡泡最優、獲得更多加分等方面的思維的挑戰。
幼兒教育類APP,與其他區域材料一樣。是幼兒選擇的一種可能。為幼兒的發展提供一種機會。
2.教學中,APP與其他教育手段交相輝映
集體教學,面向的是全班孩子。我們可以借用APP的情景來組織教學,APP與其他教育技術有機結合,達成有趣、高效的課堂。仍以OSMO軟件中的擊落泡泡游戲為例:通過希沃白板課件的展示與互動操作,鼓勵孩子們充分交流在玩第一關時的發現;再通過IPAD投頻,請個別孩子來操作APP,大家一起來觀戰、出主意,很好地運用剛才的分享的經驗。強大的技術,使得教學效果顯著,這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所無法企及的。
APP與傳統教育方法的結合,一熱一冷中,腦力激蕩。在以OSMO軟件中的擊落泡泡游戲為基礎組織的集體教學中,通過與APP同款實體材料的操作,來攻克挑戰難點,并且在APP中運用。實體點卡材料的運用,給孩子靜下來思考,給孩子思考的空間與時間;而APP的應用,讓幼兒鍛煉思維;一體機投頻展示,給更多孩子參與APP的應用與交流。這樣的集體教學,APP、投頻、希沃互動、實體材料操作,多種教育手段、教育材料有效融合,相得益彰,促進了幼兒的交流與學習。
當然,我們也不能過分依賴教育類APP。畢竟幼兒教育類的APP還只是在發展階段,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而且,幼兒的學習更需要實物、生活、與成人與同伴的交流。因此,要根據教育教學的需要來使用。前幾年,信息技術在幼兒園廣泛推廣,出現了因技術而技術的一些不良的教育教學方式,過分依賴技術、嫌棄傳統教育手段。我們要以此為鑒。
幼兒教育類APP,因為疫情的發生,使用率攀升。人類的努力,疫情終將會過去。但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對幼兒教育的影響不可阻擋。幼兒教育類APP的應用,在今后一段時間內,可能會是一種常態。我們應該以平和、廣博的心態接納。它不是洪水猛獸,也不是萬能的教育鑰匙;它就是幼兒的玩具、教具、學習材料;它就和圖書、繪本、音樂、玩具一樣,都需要我們的挑選,需要家長陪伴、更需要教師的指導、合理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