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智媚
(廣東省廣州市第一商業職工幼兒園 廣東廣州 510000)
幼兒的心理健康直接關系到幼兒未來的發展方向。在新形勢的大環境下,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的因素多種多樣,有來自社會發展的、有來自家庭教育的還有來自幼兒園管理,這些因素如果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長此以往必定會嚴重影響幼兒的身心健康成長。所以,在目前的幼兒教育中如何做好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每一個幼兒園教師所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從新形勢下影響幼兒心理健康發展的因素出發,認真分析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所需要遵循的原則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電子產品已成為我們生活的必需品。但對認知能力處于發展期的幼兒來說,電子不僅大量剝奪了他們鍛煉人際交往能力和探索世界的機會,還會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價值觀念的形成。首先,動畫片和電子游戲是幼兒非常喜歡的兩項娛樂活動,雖然現階段國家有嚴格的把控動畫片和電子游戲的呈現質量,但是其中還存在著許多隱患。例如,動畫片中會出現一些爬樹、河里游泳、野外燒烤等一系列具有危險性的活動,幼兒的辨別意識不是很強,他們可能將這些活動當做有趣的探險而進行模仿,形成不正確的行為觀念。電子游戲中經常會出現對打、消滅敵人、復活等場景,這些游戲場景不僅容易讓孩子形成暴力傾向、不正確的善惡觀念,還會影響到對孩子生命意識的培養,導致孩子無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其次,幼兒的自制力相對較弱,面對于游戲和動畫片的誘惑,非常容易沉迷其中,而將大量的時間用于看動畫片和玩游戲,就會導致孩子不愿意與人交往,也不愿意去探索世界,從而嚴重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
現在的家長都比較嬌慣孩子,不僅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還會事無巨細地幫孩子安排好衣食起居,長期處于這種環境會導致孩子缺乏自理能力,出現不自信、懦弱的情緒,從而嚴重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長。而且家長過于嬌慣孩子,還會讓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不正確價值觀念,在日常生活中不會正確處理人際交往關系,缺少朋友的陪伴,會導致孩子形成孤僻、自傲的性格,嚴重影響幼兒的心理健康成長。
為了讓幼兒盡快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很多家長和教師會將大量時間用在幼兒的常規管理上,會給幼兒制定相對嚴格的行為規范,如別人說話時需要禮貌聽完,不許打斷、吃飯細嚼慢咽,不許撒得到處都是、洗手時動作要輕柔,不許把水灑的哪里都是等,這些行為規范確實可以讓幼兒形成行為意識,但是在整個成長過程中孩子的自主性被剝奪了,不會根據自己的想法去判斷對錯,會給幼兒帶來嚴重的心理負擔。而且長期處于這種一板一眼的生活環境中還非常容易讓幼兒產生逆反心理,會潛意識地違抗家長與教師的引導,不利于幼兒正確行為觀念的形成。
幼兒的學習意識和理解能力相對較弱,為了確保幼兒可以積極、主動配合教師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需要遵循趣味性原則,落實一些幼兒樂于接受的心理健康方式,讓幼兒獲得愉悅的心理健康教育體驗,促進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進行。
由于幼兒的認知能力較弱,所以在目前幼兒園心理教育開展過程中,很多教師更注重引導幼兒如何去做,如何去想,忽略了讓幼兒進行自主的思考與分析。這樣雖然也可以讓幼兒獲得相應的心理健康疏導,但卻無法讓幼兒真正認識到自己的心理困擾并解決方案。為了進一步增強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教師在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疏導時,一定要注重遵循自主性原則,給予幼兒充分的自主思考與分析的機會,讓幼兒嘗試自主發現、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因為每一個幼兒的生活環境和性格特點不同,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會存在相應的差異,為了確保每一個幼兒都能得到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還要遵循針對性原則,根據每一個幼兒所遇到的實際心理健康問題實施針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確保每一個幼兒的心理健康問題得到切實性的解決,保證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質量。
要想讓幼兒擁有一個積極、樂觀、向上的健康心理,幼兒園教師首先要帶領幼兒抵抗住電子產品的誘惑,積極挖掘生活中的樂趣,成為生活中的有心人。但是要想做到這一點,僅靠教師的口頭講解肯定是無法達到的,所以面對于幼兒活潑好動的性格特點,教師可以通過結合幼兒的成長規律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來帶領幼兒探索生活中的奧秘,豐富幼兒的學習生活,讓幼兒能夠在充滿情趣的生活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避免幼兒出現各種心理健康問題。例如,在幼兒園小班教學中,因為小班的幼兒剛剛脫離父母的懷抱,他們在幼兒園的學習與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缺乏安全感的情況,如果這種情況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解決,長此以往他們就會形成懦弱、膽小的性格。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小班教師可以開展“我來保護你”的主題活動,這個主題活動就是讓幼兒尋找在日常生活中自己認為抵御能力相對較低的物品進行保護。如雞蛋是幼兒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見的易碎品。為了讓這個過程更有樂趣,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在雞蛋上畫上自己喜歡的圖案,并親自為自己的雞蛋取名。開展這個讓幼兒保護比自己弱小物品的主題活動,可以讓幼兒肯定自己的能力,感受到自己即使脫離了父母的懷抱也能夠成為一個堅強、勇敢的孩子,從而有效緩解幼兒初入園的焦慮感,讓幼兒能快速融入幼兒園學習生活[1]。此外,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還能將幼兒的注意力從電子產品上轉移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從而培育幼兒熱愛生活的良好心態。
目前很多幼兒的心理問題來自于他們無法獨立地解決自己在學習與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這一問題的解決僅靠幼兒園的單方面努力是完全不夠的[2]。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幼兒因為獨立能力而造成的心理困擾,幼兒園需要注重與家長進行密切的交流,引導家長配合幼兒園共同對幼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為幼兒創造全方位的優質學習生活環境。例如,在幼兒園中班教學開展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構建班級群,在群里引導家長給幼兒創造更多自己處理問題的機會,并引導家長共同觀察幼兒在自己處理問題的過程中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是否存在亂發脾氣、沮喪、自暴自棄的情況。一旦出現這樣的情況教師可以給家長提出一些合理的引導建議。如給幼兒提出解決問題的有效建議、幫助幼兒共同解決他們所遇到的問題等。但是在整個問題的解決過程中一定要讓幼兒有參與感,這樣才能讓幼兒形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想法,增強幼兒的獨立意識,提升幼兒的獨立能力。結合家長共同鍛煉幼兒的獨立能力,可以讓幼兒變得更加自信,在今后的學習與生活中即使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也不會出現退縮、急躁的負面心理情緒,從而達到有效優化幼兒心理健康的教育目的。
因為每一個幼兒的思維與想法不同,他們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的需求也會存在相應的差別[3]。為了讓每一個幼兒都能得到符合自己成長發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幼兒園教師在教學開展中就要注重凸顯幼兒的自主意識。這樣不僅更利于教師去了解每一個幼兒的心理健康需求,還能讓幼兒在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理情況,形成自己的思維與想法,從而進一步保證心理健康教育質量。例如,在幼兒園大班教學中,教師可以每個星期組織幼兒開展班級討論會,在討論會上引導幼兒總結自己這一個星期的學習與生活情況,說一說自己在這一個星期里都發生了哪些開心的事,哪些難過的事,而這些令自己難過的事發生的原因是什么,自己今后如何做可以避免這些令人難過的事情的發生。通過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意識,不僅可以讓教師及時地了解幼兒可能會遇到的心理健康問題,對幼兒進行及時、針對、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導,還可以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思維,讓幼兒能夠在自我總結過程中學會反思自己的成長問題,端正幼兒的生活態度與學習態度,以此實現幼兒健康心理的培育,促進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校開展。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潛移默化的教學活動,在新形勢下幼兒園教師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時一定要遵循幼兒的成長特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引導,為幼兒營造一個優質的學習與成長環境,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逐步達到培育幼兒健康心理的教學目的,促進幼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