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仲校
(浙江省諸暨市店口鎮阮市初級中學 浙江紹興 311826)
新時期初中生學習思維雖然活躍,但是學習方法和學習心理尚未成熟,故在學習過程中總是習慣“各自為戰”,這使得學生的學習經驗以及科學思維得不到有效的交流與互補,因此不能夠促進學生科學思維的綜合提升。以下將討論目前科學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
在初中階段,學生需要學習的學科逐漸增多,學生的學習壓力增大,加之中考的壓力,使學生對科學學習產生退縮的學習心理。久而久之,學生會缺乏自主探究意識,這不利于學生長期的科學學習,更無法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動手能力。
一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灌輸式教育模式,學生與教師產生隔閡,使學生不愿意對教師敞開心扉,交流問題,會降低教學質量。同時,由于缺乏有效溝通,學生無法在科學課堂上高效吸收科學知識,會對形成自身科學思維的形成造成阻礙,也不利于合作學習模式的實行。
新時期學生對學習的需求較多,如學生渴望在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下學習。科學是一門較為嚴謹的學科,且對動手能力要求較高。久而久之,學生會對科學學習產生抵觸心理,并認為科學學習與自身的生活之間并無太大的聯系,從而形成錯誤學習思想。學生在產生錯誤學習思想之后,就會逐漸放棄對于科學的自主探索,也不會對于自身的學習方法進行更新,于是采用效率最為低下的機械化學習模式對科學知識展開探索。
在傳統的初中科學教學中,學生對科學自主探究意識較低。但是隨著合作學習模式融入到初中科學教學中,學生對于科學自主探究的難度下降,而且通過合作形式掌握的科學知識記憶更為牢固[1]。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形成了基于科學知識自主探究的信心,以此來充分地增強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并且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形成屬于自身所在學習小組的合作學習體系,使其能夠在初中科學課堂的探索中,擁有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加強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精神的同時,也讓學生在課堂之外,養成對于科學知識進行合作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以此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使學生對于科學本質的思考更加有深度。
將合作學習模式融入初中科學課堂,不僅能迅速提高綜合探究的學習效率,學生也能在與他人對于初中科學的攜手探究中,吸收他人的思維優勢以及學習優點,完善到自身的科學思維培養當中。這就符合在合作學習背景下,增強學生合作,科學探究意識的教學目標。同時,隨著合作意識的提高,學生產生的疑問也越來越多,在此模式下,學習小組負責人也會選擇師生合作探究的途徑,來解決學習小組中有關于科學學術的疑惑,拉近了師生之間的關系。也讓學生通過新型的合作科學探究課堂感受到自主合作的獨特魅力,以此促進學生能夠通過自主合作來解決更多的科學問題,并且形成學習習慣。
大多數學生在初中科學課堂自主探索過程中遇到困難也不愿與他人交流,這不利于學生的自主探索,也會降低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自主探究精神和欲望。但隨著合作學習模式融入科學課堂,學生會通過合作及動手探究的形式驗證許多科學問題,能讓學生感受到掌握和學習科學知識的快感,以此達到刺激學生對科學知識自主學習的欲望,同時由于動手探究能力的提高,心中的問題和疑惑得到解開,學生也會產生新的疑問,于是會在課堂之外通過圖書查閱及互聯網等形式展開自主探究和討論,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故學生通過自主探究的方式,能有效提高學生對于科學知識學習的興趣。
由于學生之前對于科學探究的興趣和程度不同,故學生在初中教育時期,科學水平開始出現明顯的差異,甚至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針對這些學習特點,教師要表示尊重,并且以此為依據合理分配學習小組,讓每個學生在屬于自己的學習小組當中,探究科學知識,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科學學習優勢[2]。例如:在科學高效課堂構建之前,教師可以給予學生簡單的科學測驗,根據學生的科學測驗,教師可以得出學生對于科學學習的態度以及個人身上的科學思維的優勢。經過測驗之后,教師根據結果為學生分配成以五人為一組的學習探究小組,讓小組當中每名學生都能夠承擔科學課堂探究過程中的猜想與假設,計劃與實施,收集與整理的工作。在一段時間過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建議作出簡單的調整,以此來保證合作學習的有效性。許多學生在經過本次科學分組之后,在科學探究過程中,都能夠發揮自身的學習長處,從而提升了學生的科學學習代入感。同時,通過合作自主的探究,學生也會對于所探究的科學知識留下較為深刻的印象,提升了科學教學的整體質量。
科學探究任務是科學學習的重要環節之一,但是隨著科學課堂的不斷推動與深入,教師逐漸發現學生由于科學水平的差異,不愿意通過合作探究的形式去對于教材上所布置的科學探究任務進行動手探究。這需要引起教師注意,并且教師在合作學習背景下,為學生構建高效科學課堂時,應當去根據學生的動手基礎和科學思維,制定符合學生科學水平的動手探究計劃。讓學生能夠通過合作動手探究的形式,掌握和鞏固科學知識[3]。例如,學習“光的折射和反射”時,教師可以先去布置幾道有關于光的問題供學生學習和回答,根據學生回答的結果來得出學生在本節課學習當中的不足之處。本節課中,大多數學生對于光的反射學習精通,對于折射相關的知識理解,顯得有些吃力。所以教師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以三人為一組,組成了學習小組,在給予每一個學習小組一杯水和一根筷子供學生探究有關于光的折射的原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觀察水的質量在1/2和1/3時,筷子的影響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并且記錄下來。以此令學生產生恍然大悟的學習效果,同時學生由于通過合作,自身的科學思維會得到交換,并且充分感受到了科學課堂的獨特魅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促進構建了初中科學高效課堂。
科學學習分為課堂學習,課堂結尾學習以及課后自主復習三大流程。教師在科學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注重課堂學習以及課后自主復習的學習效果,而對于課堂結尾的學習并不重視。同時教師也觀察到,多數同學記錄復習科學的方式,就是將一些重要的知識點記錄到科學筆記本中,但課堂之后從不主動翻看,或者在考試之前選擇臨時性翻看。這就無法使科學課堂的教學效果達到所預期的目標,所以教師應當選擇合適的時機,應用合作教學模式來提高科學課堂結尾學習的效果,促使學生交換科學思維,達到提升班級整體科學水平的教學目的[4]。例如,學習“土壤”時,由于本次課的難度并不難,大多數學生在記錄完自己的筆記之后,開始選擇在課堂當中與他人交頭接耳,談論與本節課科學知識無關的話題。這不僅不能夠使學生的科學思維得到完善,而且還會對于科學課堂的公共秩序造成不良影響,這時教師可以開展交流活動,教師首先要在黑板上繪制一個思維導圖框架,將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中心填充到科學框架當中,之后,再讓學生通過合作的形式來完成對于思維導圖發散框架的填充,同時,教師在這一過程中要向學生提出自己的學習建議,以此來促使學生能夠通過合作和思維導圖的繪制,增長自身對于科學知識的探究能力,同時,由于學生通過共同完成思維導圖,也會理解彼此之間對于科學的思考,這就促使學生愿意去吸取他人寶貴的學習經驗,增強自身的科學綜合素養。
綜上所述,在合作背景下構建科學高效課堂,要立足新課程改革教育,融入新型教育理念,注重以生為本,引導和啟發學生,使學生通過教師的正確指引掌握更為牢固的科學知識。同時,教師要注意合作學習模式的優點與缺點,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放大合作學習模式的優點,并采用合適的策略彌補合作學習模式的不足,保證學生在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增強自身的科學探究意識和興趣。此外,科學高效課堂的構建也正在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要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并對學生的科學動手探究能力進行培養,令學生能對科學做到自主認識,自主探究,并形成科學探索的精神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