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杰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迎賓路小學 河北唐山 063000)
語文課堂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陣地,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小學語文教師已經掌握了系統的語文教學方法,但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方式是否符合學生的個性特點需要進一步探究。
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特征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其他學科素養培養的基礎,學生擁有語言基礎才能順利學習與掌握其他學科的知識,同時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學生三觀的形成,與學生未來發展產生一定的影響。第二,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會為學生后續語文知識的學習奠定良好學習基礎。
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可以在復雜的環境下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關鍵在于融入具體性情境,明確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情況。在具體教學中,教師要注重設定多樣化情境,引領學生深入其中,并在詳細具體情境中感知語文知識,促進學生進一步形成自身實質發展以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不僅關系到學生的語文學習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三觀,對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生活將會產生持續性影響。學生核心素養一旦形成,將會形成持久穩定的語文品質以及良好學習習慣,對于學生未來學習產生持續性影響。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強化對核心素養的認識,有效落實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目標。
在過去的語文課堂中教師是課堂上的主角,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頻率較低,部分教師為了高質量完成語文教學任務,取消了與學生互動環節。長此以往,導致學生直接被動記憶教師的課堂筆記,沒有形成屬于自己的思考,導致語文教學效率低。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最為常用的方式是教師在前面進行講解,學生在后面進行死記硬背,之后跟隨教師的思維進行探究,缺乏屬于自己的語文思考,這樣的課堂教學環境容易導致學生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甚至會出現這樣的一種現象,教師尚未進行講解的時候,學生已經猜測到教師下一步教學計劃,儼然將語文課堂教學環節當作既定環節,毫無新意,將語文學習當作按部就班學習的流程,這樣的教學環節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那么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更是無從談起[1]。
在過去灌輸式教學模式下,教師所教學內容過于死板,更多局限于語文理論知識講解,導致學生在學習中難以充分具體理解語文知識的真正內涵,也無法有效運用所學習的語文知識解決實際性問題。語文中的很多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如果教師在語文教學中無法從學生的生活視角入手,則容易導致語文知識的學習更多地停留在說教形式上,還會嚴重降低學生語文學習熱情,無法合理性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首先,教師注重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吸引學生語文學習注意力,關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其次,注重了解學生學情,善于結合學生當前現有的語文基礎性知識以及認知水平,明確語文課堂教學目標,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強化語文學習效果。最后,教師注重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在互動中幫助學生深化對語文基礎知識的認識,并在學習中鞏固所學知識[2]。
例如,在《大青樹下的小學》的教學過程中,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簡單的聽說讀寫能力,但此階段的學生正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學生對課文中所出現的重點詞句的理解依然存在一定困難。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設定了如下教學目標:首先讓學生學會聽說讀寫課文中的生字,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其次引領學生在朗讀與體會中發揮自我想象力感知課文中所描繪的畫面。最后培養學生友愛團結之情,并在語文學習中受到熏陶。教師圍繞語文課程教學目標設定語文教學環節,并注重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進一步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積極性,為語文課程教學目標的實現打下堅實基礎。
在以往的語文教學中,教師更多地關注學生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掌握,導致學生對語文知識的學習停留在死記硬背環節,無法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探究精神。因此,語文要教師注重創設語文教學情境,圍繞學生的生活實際,以學生生活為背景,引導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習與感悟語文知識,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此外,教師要注重開發學生語文學習欲望,設計開放性教學環節,引領學生深入其中,感知語文知識,掌握語文知識,促進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提升[3]。
例如,在《海底世界》的教學過程中,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海底世界的奇異之處,三年級的學生無法理解海底世界中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的奇異景色,因此教師要注重創設海底世界情境,借助CAI的方式讓學生“親自”領略海底世界的景色。首先利用動畫的形式先后演示海面上波濤澎湃以及海底悄然無聲的對比情境,之后設計問題,大家看到這樣的情境會聯想到用哪些詞語來形容它呢?進一步幫助學生具體了解“波濤澎湃”以及“寧靜”兩個詞語,在深入具體理解中感知大海中動靜結合的奇妙之處。之后利用CAI的方式為學生呈現出海底世界的美景,從最為直觀的感受中體會到海底世界的奇妙之處,從而有效激發學生長大后探究海底世界的情感。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當前核心素養培養要求,擴展語文資源,組織學生參與語文知識學習,并根據自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排練語文情景劇,進一步強化語文知識學習的趣味性,培養學生創新思維,促進學生自我人文素養的提升[4]。
例如,在《總也倒不了的老屋》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朗讀課文中了解到老屋的美好精神品質,教師之后引領學生善于結合文本內容,體會老屋給予的無私的仁愛之心,注重培養學生關愛他人的情感,組織學生進行情景劇排練,一位學生扮演老屋,其他幾位學生則扮演小貓、老母雞、小蜘蛛等,學生在情景劇排練中進行角色對話。
小貓:老屋,你不要忙著倒下,讓我躲一躲雨,明兒再倒下可好。
老屋:好,我早倒下晚倒下都一樣,為了你我再堅持一會兒吧。
第二天小貓走了,結果老母雞又來了。
老母雞:老屋,等二十一天以后再倒下可好,我正在孵小雞,實在找不到地方了。
老屋:好吧,看在你孵育下一代的份上,我再堅持二十一天吧。
二十一天后,老母雞帶著一群小雞慢悠悠走出來了,正在老屋打算倒下去的時候,來了一只小蜘蛛。
小蜘蛛:老屋,我正在發愁沒有地方織網抓蟲子呢,你可以等會兒再倒下嗎?我給你講故事。
老屋:好吧。
結果小蜘蛛的故事一直沒有講完,老屋也一直沒有倒下……
學生在情景劇排練中懂得了老屋的偉大,同時也理解了小蜘蛛的智慧,正是因為小蜘蛛的存在,老屋也一直沒有倒下,它們都是善良的人,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也有利于學生形成優良學習品質。
語文核心素養培養要求培養學生的學科能力及探究能力,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采取小組合作方式進一步強化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語文學習效果的提升。借助小組合作的方式積極組織學生進行深入探究與學習,并在學習中進行交流,明確對語文知識的認識,促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形成正確的情感認知[5]。
例如,教學《我愛故鄉的楊梅》時,教師組織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共同學習課文內容,之后讓小組匯報第四自然段寫了楊梅果的哪幾個方面,作者是如何將其描寫詳細的。
學生1:楊梅是圓的,遍身都有小刺。
學生2:等到楊梅長熟了之后,刺也平了,摘下來吃一顆,那刺讓人感到細膩柔軟。
老師:作者采取了細膩描寫手法,我們大家在寫作中也要懂得細致入微,抓住細節描寫,這樣才能夠表達出真實情感。
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理解了作者對于楊梅的喜愛之情,以及對于故鄉的熱愛之情,并在討論中進一步提升了學生語文學習效果。
綜上所述,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教學對教師的教學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注重自身專業素養的培養,進一步解讀語文課堂教學目標,注重創新語文課堂教學方式,豐富教學內容,在具體教學環節中,教師應注重與學生進行深度對話與交流,進一步了解學生在語文知識學習及成長方面的實際性需求,讓學生真正愛上語文、學習語文,為學生后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