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寶
(廣東省清遠市佛岡縣佛岡中學 廣東清遠 511600)
在信息化已經逐漸普及的今天,教育工作者必須明確:當今時代“互聯網+”已經是教育學界和經濟學界共同商討的熱門話題之一,而互聯網技術和信息技術也是當今時代發展必不可少的前沿因素,因此我們不得不考慮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對于高中階段學生物理學習的有利作用。同時應該積極摒棄傳統教育教學方法中不利于當今社會發展的一面,因為社會一直是向前發展的,不可能一成不變,人的思想也是向前發展的,所以舊的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信息化時代下當今社會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但是中華文明已經發展了近5000年,我們無法完全從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中剝離,但是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該學會揚長避短。摒棄不利于時代發展的老舊的、封閉的、過于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隨著“互聯網+”技術以及信息化在社會中的逐漸發展,互聯網教育在社會中也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前景,“互聯網+”教育隨著社會的發展得到了社會和教育界的肯定,所以本文旨在喚醒高中階段物理學科教育工作從事者明確互聯網在高中階段物理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五育并舉中的五育是指德、智、體、美、勞,那么顧名思義五育并舉指的就是無論哪一階段學生都應該嚴格秉承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理念。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將五育并舉作為自己在教育事業中的信仰和宗旨,為國家培養先進的、有利于社會發展的全能型人才。我們要學會利用好“互聯網+”這一手段,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通過開展班會和課堂教育,跟學生一起不斷挖掘深層次的德智體美勞知識和理解全面發展的含義。有了互聯網技術的參與,課堂上的流程和模式不再局限于傳統的通過口頭表述包括描述一些全面發展的例子或者理論故事來激發學生全面發展的欲望,可以很靈活的轉變,開班會的模式和流程,可以制作課件小視頻,讓學生自己從中理會寓意,也可以在學業課程之余,用教室的多媒體的設備向學生呈現具有藝術氣息的美術作品,以及組織學生觀看體育比賽,利用靈活的教育手段,提醒學生不斷重視全面發展的重要含義,達到使高中階段學生真正實現五育并舉的教學目的[1]。
例如,在進行粵教版物理必修一教材第一章第一節“認識運動”內容的講解過程中,要讓學生不僅重視自己學業的發展,更重視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即五育并舉。作為一名高中階段的物理學科教育工作者,我始終秉持著培養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信仰,首先在上課之前提醒學生預習我所要講解的課程內容,然后在課程內容正式開始之前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小時候大家有沒有玩過打沙包呀?同時,在多媒體教具上放上關于童年的幻燈片以及圖片,相對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來說,這就是一個非常新穎的新課導入模式。在大屏幕上播放關于飛機投導彈的視頻表情包等等,利用學生年齡階段比較容易接受或者較為感興趣的方式來做新課引入,這不僅可以充分提升高中階段學生對于物理學科的學科興趣,更是培養學生從小重視個人全面發展問題的重要手段。
雖然說互聯網教育在當下社會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是畢竟我國教育還無法完全剝離傳統教育理念,所以作為從事高中階段物理學科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要學會“變廢為寶”,也就是說,將傳統教學中能用到的,有利于當今時代教育工作發展的優點最大化,例如將傳統教育中的教學內容總結成思維導圖,利用思維導圖來提高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和理解物理知識的深度,化難為簡。通過調研發現,對于高中階段學生來說,在所有的學科中,物理算是較難的一門學科。因此,作為物理老師,更應該將課程中比較難的知識化簡,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消化,提高課堂的課堂效率,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深度。在此過程中,需要教育工作者將所授課的內容總結成思維導圖的模式,向大家呈現。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更可以潛移默化的培養高中這段學生對問題的總結能力和對知識的簡化能力。但要注意教師所制作的思維導圖,一定要以學生的自然思維為基礎,讓思維導圖成為真正有利于學生發展和激發學生學習欲望的有力工具。利用思維導圖構建知識框架,發散學生學習物理的思維,通過思維導圖來鞏固所學知識,將所學知識進行串聯,加強學生的學科知識記憶,幫助學生梳理學習思路。因此,我們不僅不能完全摒棄傳統的教育理念,更應該將傳統教育理念中的優點和當今時代下互聯網教育相結合,使二者達到完美融合,提高高中階段物理課堂的效率[2]。
例如,在進行粵語版物理教材必修一第一章第三節打點計時器這一部分內容的講解過程中,因為打點計時器,這一儀器需要有紙帶等教具配合才能發揮其主要作用,況且打點計時器這一節內容的學習對于物理學習有很大作用,它不僅可以引導學生逐步接觸高中階段物理學科儀器,更是引導學生如何計算速度加速度,平均速度等重要因素的內容,因此,我將這一部分內容制作成一個思維導圖,向大家呈現打點計時器,包括哪些部是打點計時器中已知的,哪些點運算出哪些金屬學生一目了然,提前準備好小視頻,向學生展示打點計時器的工作過程、工作原理,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課堂效率,更可以培養學生總結知識的欲望和能力。所以在利用互聯網手段進行教育工作的展開過程中,也可以加入傳統教育中總結知識的教育元素,利用思維導圖來增加高中生學習物理的學科自信和知識的理解深度。
對分課堂的概念其實早期就已經在各種文獻中出現過,它的出現主要是為了打造各個階段的高效課堂,也就是說,將所有的課堂時間一分為二。一部分,留給教師進行課堂內容的講解和理論知識的傳達,而另一部分時間則留給學生自行討論內部消化[3]。但這里提到的對分課堂模式并不是傳統的,將課堂一分為二,而是將互聯網授課模式逐漸與傳統授課模式相融合,旨在讓學生盡快適應互聯網式的教學模式,在適應新的授課模式的基礎上不忘本。對分課堂并不是死板地將每一節課都分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如果遇到需要較長時間講解的知識點,教師也可以占用一整節課的時間來對學生進行知識的講解,但是在課后一定要給學生留出自我消化和討論知識的時間,因為這樣才不算徒勞無功,因為無論教師具有多豐厚的知識儲備量,無論講解得多么清晰透徹,學生不理解消化仍然是無用功,所以隨著互聯網教育的發展,對課堂的實踐表明,對分課堂這種授課模式更容易被各個階段的學生所接受,在生活過程中加入課堂討論和自主交流,這兩個環節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索物理的奧秘,讓學生在不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路上得到切實的收獲、成長和進步[4]。
例如,在進行粵語版物理教材必修一第一章第二節至第五節時間、位移與加速度的概念、影響物體運動速度的因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圖像等內容的教授過程中,要求學生在15分鐘內進行自主預習,課程內容自主預習結束以后,我對這一部分的主要內容進行講解,由于這部分內容零散繁多,因此課堂上2/3的時間對這一部分內容進行系統的講解,剩下1/3的時間,甚至課下的時間要求學生分小組對我所講解的內容進行討論和自主交流,不懂的地方及時提問,有同學就立馬提到這里所指的位移和我們初中階段所學的路程主要區別在哪里?很明顯這個問題的提出主要因素在于,學生并沒有完全理解內容,因此馬上向學生解釋位移與路程的最明顯區別,在于位移是運動,而路程是實際距離。在所有環節進行完以后對學生進行知識水平測試,通過互聯網上和全省甚至全國的學生進行對比,得到知識水平反饋結果,這樣作為老師,我可以時時掌握學生的知識水平,學生更可以時刻明確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長此以往,學生很快便可以適應互聯網式的教學模式,充分提高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要真正實現“互聯網+”下高中階段物理學科的教學效率最大化,作為教師,應該嚴格秉承五育并舉的教育教學理念,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其次,將互聯網教育模式和思維導圖相結合,加深學生的知識理解程度。最后,應該注意采用對分課堂的授課模式,讓學生分小組進行交流討論,引導學生盡快適應互聯網式的教學模式,充分提高高中階段的物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