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鵑
(江蘇省無錫市碩放中學 江蘇無錫 214000)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與學生自身的社會生活經驗息息相關,打破課堂對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充分利用社會中的教育資源,讓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本中的學習內容有更深刻的印象和深入的理解,實現學生思想的進步與人格的完善,同時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借助實踐活動的特殊教學模式來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來提升實踐活動的教學效率,既能讓學生收獲知識、增長了技能,又能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比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功能更強大、更高效。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開設的目的并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和升學,教育的本質是開化智慧,傳授知識與技能,讓學生更好地生活。因此,局限在課堂中的教學已經違背了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初衷,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運用知識來解決問題,不僅可以體現出道德與法治教育的實際價值,也能夠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1]。
我們常說“知識來源于生活”,這句話并不是沒有道理的。課本中包含的知識非常有限,如果學生認為僅僅學習課本就能夠游刃有余地應對生活中發生的各種問題,那可大錯特錯了。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和作出的選擇都不一樣,而學生只有通過反復的實踐活動,才能從中總結足夠的經驗,獲得課本中沒有的知識,增強實踐學習能力。
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全面發展是新課改教學政策做出的號召。所謂綜合素養,既包括學生的學科素養與學習能力,還涵蓋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公共道德意識、完善的情感認知體系等,所有學生在成長、學習與生活中所必需的能力素養。實踐活動的開展打破了學生固定的學習模式,感到新鮮的同時也給學生帶來了更多未知的挑戰,充滿不確定性的學習方式需要學生調動自己全部的知識和能力,而這恰恰是促進學生綜合素養全面發展的最佳渠道。
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的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的學習,那么實踐活動的開展就要與課堂的教學進展息息相關。比如,在課堂上教師針對學生缺少社會公德心和同理心的情況進行了教學指導,那么實踐活動的主題也要與之相關,活動內容可以是帶領學生去福利院、養老院等社會福利機構學習、慰問,實踐活動與教學進展協調一致,才能充分體現出實踐活動開展的作用。
對很多學生而言,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活動既新鮮又陌生,學生適應這種新穎的學習模式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教師在開展和設計活動內容的時候應當循序漸進,剛開始時設計的活動難度較為簡單,學生容易參與進去,通過完成任務積累學生對實踐活動學習的自信心。隨著活動難度的上升,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結成小組,互相幫助共同完成任務,這樣還能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
在教學過程中時常發現,很多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經常會出現“狗熊掰棒子,掰一個丟一個”的情況。為了避免初中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中也出現類似的問題,教師需要注重學生的活動總結環節,一方面讓學生養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另一方面保證實踐活動的開展效率,確保學生能夠將自己在活動中的所得、所感、所思、所想完整地保存下來,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2]。
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活動,最主要的場所就是我們平時所生活的社會,結合教師的教學進展在社會中尋找合適的實踐場所開展活動,充分體現出實踐活動的作用,這是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實踐活動的首要目標。因此,實踐活動的開展要首先從學生的生活環境入手,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逐漸適應這種新穎的學習模式。
例如,學習“生活需要法律”這部分內容時,教師組織的實踐活動主題為“尋找身邊的法律”,即請學生通過對自己平時生活環境的觀察,找出“生活需要法律”的依據,以及我們生活環境中的法律。這個活動的目的是請學生結合自己熟悉的生活環境感受法律在生活中發揮的重要作用,相較于教師用幾個真實案例來進行教學的方法,這樣的方式給學生的印象更深刻,更有利于學生法治觀念的形成。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課本是根據當時發生的社會問題與政治新聞來撰寫的,但是我們生活的社會在進步、在發展,每天都會有不同的社會問題發生,這時候課本中一成不變的內容就不再完全符合當下的社會生活。比如曾經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問題在社會中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但是過了這么多年這個問題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解決,對于學生而言這些不算問題的問題,不能夠引起他們的共鳴。因此,實踐活動的開展要從當下的社會時政問題入手[3]。
例如,學習“社會生活講道德”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從新一代年輕人網絡生活亂象的問題入手,列舉了諸如中學生在網上做“噴子”、造謠傳謠、傳播淫穢信息的案例,同時安排學生在校園內開展了“假如我在你面前”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將一些網絡上缺乏道德的行為搬到了現實生活中。比如現在很多學生有“反正在網上沒人認識我也摸不著我”這樣錯誤的念頭,將網絡上的陌生人作為發泄情緒的工具,不管人家做了什么事情都要“雞蛋里挑骨頭”,更有甚者將槍口對準公眾人物,認為對公眾人物進行“評價”是無罪的,捏造謠言傳播不實信息,最終收到了受害者起訴的法院傳票。在活動中學生發現,自己在網絡上可以隨意說的話,竟然面對現實中的人難以開口。開始反思:為什么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受到道德意識的約束,在網絡世界中卻那么肆無忌憚呢?
校園是學生長期生活與學習的主要場所,很多人認為校園就是一個微型的社會,我認為這句話有一定的道理。近年來,社會各界對我國的教育發展格外重視,對于校園風氣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本身就具有開化學生智慧、啟蒙學生思想、提升學生素質的作用,面對校園中逐漸形成的不正之風,我們絕不能視而不見[4]。
例如,學習“尊重他人”這部分內容時,教師結合最近頻發的校園霸凌事件,組織學生前往當地法院進行實踐學習,在審理校園霸凌案件的法庭中旁聽,用法律的威嚴來威懾學生,目睹校園霸凌帶來的嚴重后果,這樣的實踐活動遠比教師的教導和嚴厲的懲罰要更有效。法庭宣判的結果將成為時刻約束學生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警醒學生無論是在學校還是社會中都要尊重他人,糾正校園“恃強凌弱”的不正之風。
培養高素質學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目標之一,擁有高素質卻是學生在未來社會生活中有所成就的必然條件。充分提升未來公民的整體素質是我國“十四五”規劃的重要目標,也可以體現出國家對提升公民素質所下的決心。因此,初中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的開展還要從培養學生的素質入手,引導學生正確發展與成長,使其將來能夠成為真正有利于國家、社會和親人的棟梁之材。
例如,學習“責任與角色同在”這部分內容時,教師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社會中不同人物的崗位,請學生充分體會在不同的角色中自己所承擔的責任有多么重要。比如,從母親的角色入手,感受自己的媽媽是如何承擔作為母親的責任;從教師的角色入手,感受自己的老師為了承擔教師的責任需要付出哪些努力;從環衛工人的角色入手,感受在工作崗位中逃避責任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等。體會人生百種角色,學會承擔責任。
除了眼下要完成初中的學習任務,學生未來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但是對于這段漫長的道路,很多學生卻有些找不準方向。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不僅要教導學生承擔自己所做選擇的后果,還應當教會學生“選擇大于努力”這個道理。因此,從保障學生長久發展這個方向入手開展實踐活動,對保障學生的未來成長有很大的作用[5]。
例如,學習“綻放生命之花”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對未來人生道路的選擇有很多不同的想法。有的學生認為生而為人就應當立一番大事業,而有的學生將來想要從事普通的行業和普通的工作,卻又擔心這樣“沒出息”。為了讓學生體會不同人生道路上生命的別樣精彩,教師選擇“角色體驗”作為實踐活動的主題,以此來告誡學生在人生道路的選擇上不要“好高騖遠”,結合自身的情況和興趣愛好才能做出正確的選擇,無論身處怎樣的環境下都不要“自怨自艾”,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精彩。
綜上所述,基于綜合實踐背景開展初中道德與法治實踐活動,既是響應新課改教學號召的必然選擇,也是推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育不斷向前發展的最佳途徑。實踐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眼界,還能充分培養學生的生活常識與技能,為學生提供實踐理論知識的場所,使學生對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入,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重新感悟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成為具有愛國情懷和公共道德意識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