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慧君
(安徽省懷寧縣振寧學校 安徽安慶 246121)
小學生的學習思維顯然更為活躍,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學生多樣化學習的需求,所以教師要結合童話做什么事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到童真的快樂,有效吸收語文知識,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在小學教育階段,學生學習能力雖然有待提高,但學生學習思維活躍,吸收能力很強,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開展有效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思維的發展。童話教學模式是學生最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之一,因為童話教學模式能夠給學生的探究過程提供輕松愉悅的氛圍,讓學生愿意參與到課堂中,通過童話學習增強自身的語文綜合水平。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合理運用童話教學模式開展語文高效課堂,有利于激發學生對語文知識自主探索的欲望,讓學生正確認識語文學習,從而建立起良好的學習思維,并構建屬于自己的學習體系,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事半功倍。同時,童話教學模式還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氛圍,學生在此學習氛圍中進行探究,能夠與他人主動合作,可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進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預習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難點之一,這是因為在小學教育階段,學生學習自制力不足,而預習階段的時間又與課外空余時間產生沖突,學生的課前預習效率不高,無法使課前預習效果達到所預期的目標。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前運用童話導入語文教學,激發學生自主探索欲望的同時,讓學生產生更多的學習感受,為語文課堂的高效進行奠定基礎[1]。例如,學習《走月亮》之前,學生在預習階段學習時無法集中自身的注意力,雖然對月亮有很大的探求積極欲,但隨著談話的進行,學生的學習思維開始發散,由月亮發散到與本節課教學知識內容無關的話題。這就對課前預習秩序造成了不良影響。所以,教師在這時可以給學生講一個有關月亮的童話故事,引起學生討論。在討論之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充分提高,同時由于學生聽有關月亮的童話故事,會對月亮產生好奇心。教師就可以告訴學生,其實教材上的內容也是與月亮有關的,讓學生通過自主閱讀的方式掌握本節課所將學習的知識內容,于是學生開始聽從教師的建議對教材內容進行閱讀,在閱讀之后,學生通過童話故事能夠激發自身自主探索的欲望,又能通過預讀了解自己將要在課堂上學習的知識,這就能降低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師和同學之間缺乏有效交流,教師經常采用灌輸式教育為學生構建語文課堂。這雖然有利于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知識,但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養成,雖然教師運用了童話教學模式為學生構建語文課堂,但是學生還是被動接受知識的一方。所以,教師應當在童話教學中創設教學情境,通過情境教學提高學生的課堂代入感,加強對學生語文思維的培養。教師在童話教學中創建情境時,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適當地準備一些服裝,最大程度地還原情境,加強學生的學習體驗[2]。例如,學習《白鵝》時,教師在課堂上為學生開展教學時發現,學生雖然一開始學習積極性很高,但是隨著課堂進度的推動,學生的學習精神開始發散,大多數學生雙眼無神,教師判斷這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不足的體現。這時,教師選擇將童話教學融入語文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選擇了用《丑小鴨》的童話故事來增強語文課堂開展的有效性。確定主題后,教師選擇了在日常生活中面部表情豐富以及性格開朗的學生作為童話故事的主角對丑小鴨劇情進行還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重新得到提高,再加上教師精心準備的服裝,學生的學習代入感提高。而臺下的學生也由于故事的觀看了解到了童話故事前后的原委,增強了學生的語文想象思維。學生觀看完畢發現原本的丑小鴨變成了白天鵝,這就幫助學生回歸到了本節課所學習的主題——鵝,許多學生在本節課學習之后,端正了自身的學習態度,在課堂中也會通過童話故事集中自身的學習精神,養成了集中注意力的學習習慣,促進了語文課堂的高效開展。
信息化融入教育已經成為必然趨勢,而基于信息化的語文課堂的構建也成為一種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因為信息化教學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聽得到聲音,看得到畫面,豐富學生的感官,并促進學生語文想象思維的養成。教師在小學語文童話教學模式實施過程中,就可以結合信息化來開展相關教學,以此讓學生通過信息化來了解童話教學,也通過教學資源的觀看,來提高學習體驗,以此令學生也能夠養成在課堂之外利用信息探索語文知識的良好學習習慣。教師在運用信息化開展教學,豐富學生同化學習感官時,可以結合書上日常中所喜歡的元素,如動漫、游戲等,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3]。例如,學習《牛郎織女》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成為學生搜索《牛郎織女》童話影視資源,結合教材內容,取其精髓部分制作成教學資源,供學生在課堂上觀看。一開始學生在學習本節課過程中,由于教材中帶有神話故事和童話故事的元素,所以學生學習積極性分外高漲,但是隨著課堂的進行,學生對畫面的想象越來越投入,導致注意力不能長期集中,這時教師就可以播放準備好的影視教學資源,讓學生觀看,在觀看過程中學生既聽到了聲音,又看到了畫面,滿足了自身的想象需求,也通過觀看更加了解了故事的原委和細節,加深了學生的理解深度。許多學生在經過本節課的學習之后,不再認為語文學習沉悶,而是認為語文課堂充滿著生機和活力,語文學習本身也對自身未來能夠產生影響,于是大多數學生養成了在課堂之外對語文知識進行自主探究的習慣,這就幫助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思維活躍,所以無法長期集中自己的精神。所以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時機,利用童話來改變課堂氛圍,以此促進語文課堂的高效開展。教師在這過程中要設計有效的童話內容,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感受到語文課堂的獨特樂趣,從而打心底愛上語文學習,并且在課堂之外也會通過閱讀童話來提高自己的語言構建與運用能力。學生在閱讀完童話之后,就直接可以選擇合適的時機,讓學生在講臺上通過講述童話的方式來重新活躍課堂的氛圍,提升教師運用童話教學模式為學生開展語文課堂的效益[4]。例如,學習《手指》時,由于本節課是小學語文的高段學習內容,學生在學習途中了解了手指的基本用途之后開始喪失了學習興趣,教師在這時,可以用童話教學模式來重新幫助學生找回課堂上的狀態。教師可以先詢問學生在生活下有沒有聽過有關于五指的童話故事,得到學生的回答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講臺上講出有關五指的童話故事,以此幫助學生再次形成良好的探究氛圍,在這一過程中,如果學生遇到了無法自主解決的困難,或者不知道怎樣去組織自己的語言,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鼓勵學生,讓學生自主完成講故事的過程,以此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提升。許多學生經過本節課的學習之后,不僅能通過教材內容的學習了解了團結的力量,而且能通過童話故事形成的學習氛圍維持學習的積極性。于是,學生在課堂之外,也會主動去通過多種形式探究教材內容,以此延伸教師為學生開展童話教育模式的意義。
綜上所述,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童話教學模式構建語文課堂,已經成為必然趨勢。教師在開展教學過程中,要秉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能通過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掌握語文知識,還能夠認識到自己才是課堂學習的主角,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為學生接下來的語文自主學習創立好動機。同時,童話教學模式雖然能夠為學生提供愉悅的探究氛圍,但是也容易讓學生的思維出現過度發散的現象。教師針對此現象要結合傳統語文教學模式,及時將學生的學習狀態拉回課堂,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此外,教師在此教學模式中還要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以及其他教師先進的教學案例,為學生設計學生所喜歡的圖畫內容,確保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增強自身的語文思維,并且選擇合適的時機,引導學生講述童話故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