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嫻
(湖南信息學院 湖南長沙 410151)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作為各民族人民共同認同的價值觀“最大公約數”,涵蓋了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目標和價值追求,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十九大上黨和國家更是作出了我國進入“新時代”的歷史定位判斷,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詮釋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1]。
“后真相”一詞最早出現于上世紀90年代美國《國家》雜志,主要指情感對輿論的影響力超過了客觀事實。后真相時代,是近年來政治學或社會學領域出現的一個新詞,一種新的社會現象:民眾更傾向于訴諸情感而忽略事實。后真相,即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具體分析,“后真相”屬于一種畸形輿論生態,主要指媒體具有煽動情緒,強化偏見的作用,同時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客觀事實對人的影響。在這一時代下,觀點優于現實,理性被感性取代,人們只注重情感與觀念,缺乏對事實和真理的考慮。具體表現為:情緒在前,真相在后。當前,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催生了諸多嶄新事物與現象,以“訴諸情感及個人信念,較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輿論的情況”為代表的網絡“后真相”現象正悄然發生、恣意蔓延,成為當下探討互聯網語境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培育所無法回避的一個現實問題。因此需要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對于塑造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網絡話語權核心地位具有重要意義[2]。
作為一把雙刃劍,網絡“后真相”既提供了這一命題發展的時代機遇,也同樣裹挾著技術發展奉獻所暗含的危機與挑戰。特別是在紛繁復雜的互聯網信息技術環境下,如何掌握這把縱觀社會萬象、分辨是非曲直的價值觀“總鑰匙”,讓普通民眾在參與公共事務時正確甄別、抵制失實報道或者虛假謠言,達成社會共識、維持社會和諧,就必須要深刻認識“后真相”時代的到來對全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造成的“困局”。
在適逢網絡信息發展機遇的同時,“后真相”時代的到來也同樣對全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的培育提出了一系列挑戰和思考,例如:在多元價值觀充斥的當下,如何通過認識、辨析、解讀“后真相”來牢固樹立好理想信念教育?如何引導社會民眾理性認識社會熱點問題、合理表達自身情感訴求以及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建構一個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的嶄新輿論生態等等。這一系列問題的回答離不開我們對網絡“后真相”時代形成緣由的深度剖析與理性審視[3]。
“后真相”最先見于新聞傳播當中,后隨著網絡迅猛發展,“后真相”現象在社會各領域不斷出現,在當前研究中,有許多學者對“后真相”時代的到來表示驚訝和不解。其實,“后真相”并非什么新鮮事物,上溯其內外機制,可以發現深厚的政治、經濟以及社會文化方面的原因。汪行福指出,追本溯源,第三種事實并非是信息時代特有的產物,早在古希臘時代和中國先秦就出現了相對主義理論。吳曉明認為,“后真相”絕不是什么出人意料的東西,它是現代性發展到特定階段的產物,但“后真相”現象確實是在信息時代才被擴大化。
“后真相”之所以成為一個“問題”,在于它已經生成了迥異于傳統的新的價值傳播邏輯,引發了合法性、中心化、權威性等基本價值維度的嬗變。“后真相”以后現代主義思潮作為理念支撐和輿論策應, 經由網絡社交媒體工具系統的放大變形,已然成為一種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
為更好地在網絡“后真相”時代下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必須厘清“后真相”現象背后更深層次的本質研究、網絡發展下“后真相”引發的價值共識困境。諸多學者基于不同視野對于“后真相”亂象的本質原因做了深入的分析。從價值觀角度來看,筆者認為,后真相的本質是還是價值共識缺失或不夠凝固的問題。根本意義上,真相問題本質上是政治問題,而政治問題本質上是社會問題。沒有社會共識就沒有經驗事實的真相。
因此,只有一個社會秩序能夠產生出可接受的普遍后果,滿足人們的公平感,產生出必要的社會共識,后真相現象才能得以克服。這一結論既適用西方,也適用于中國當下現實。依據事實真相理性地達成社會價值共識,是維持社會穩定發展、實現個體內心和諧的基本條件。
價值共識達成的標志在于全體社會成員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F如今網絡平臺為主要信息傳遞載體,發展迅速,導致社會信息傳播主題不再是專業人員,普通群眾也具備傳統信息的力量,人人皆可發表言論,導致事實真相難以探尋,網民爭奪話語權現象十分重要。同時因為民眾個人素質、言論水平各不相同,判斷能力具有局限性,容易被一些不良思潮迷惑,發表不當言論,同時部分別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引領錯誤價值導向,導致核心價值觀共識被弱化。
黨的十九大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在當代中國,全體社會成員在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的基礎上達成價值共識,是化解價值沖突,實現社會安定和諧,引導我們國家走向穩定、有序、持續、上升發展道路的基石。只有堅持凝聚共識、積極引導、科學治理、情理交融的理念,建構更為開放、包容的新秩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理想內化為社會大眾的自覺追求,才能形成“破局”之勢,有效應對“后真相”問題,規范“后真相”力量。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培育路徑的選擇必須結合時代的特征不斷拓展和完善。結合網絡發展迅速的時代特征,利用多樣化網絡信息化手段,以便獲取更豐富、更直觀的核心價值觀載體,加深民眾對于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培育的實效性。只有這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才能“落細、落小、落實”,才能達到預期效果[4]。
“后真相”具有反權威、去中心化、情緒化的價值傳播特點,網絡媒體亂象是造成“觀點凌駕事實之上”的主要原因。權威信息源的缺位失聲,導致人們受失真信息的誤導,價值共識的凝聚必然遭受沖擊。因此我們必須提高網管網治意識和能力,科學規范信息生產和傳播,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傳社會正能量,建立起“正面引導”和“依法管理”相結合的治理機制,用客觀、理性的聲音化解網絡戾氣,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現如今網絡事件已經成為了社會生態的一種常態,網絡新媒體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群眾參與網絡事件是不可避免的。在“后真相”背景下,特定主體需要結合網絡事件內容、主體,幫助人們建立網絡參與的價值觀評判標準,例如關于國家層面的網絡事件,明確其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對于社會層面的事件,明確其是否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對于個人層面的事件。明確其是否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逐漸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指導群眾網絡參與的主要規范,這也才能幫助其遠離一些“非理性”的網絡參與,在這一前提下充分發揮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