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丹
(貴州電子商務職業技術學院 貴州 551400)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30年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和城鎮化進程的快速發展,大量農村勞動力大規模地向沿海開放城市轉移。但是,由于戶籍制度的改革尚未完成,外出務工人員無法獲得城市戶口,再加上收入較低,難以享受城市的公共教育資源。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農村留守兒童在2 000萬左右,規模較大,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關系到農村的發展和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1]。因此,對于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進行研究并采取相應的措施,對于解決農村教育問題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我國已經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然而農村留守兒童的高中升學率相對于城市較低,很多農村孩子初中畢業以后就出門打工或者閑置在家就業,部分考上高中的農民工子女,也因為基礎差而無法適應高中階段的學習,導致大部分學生難以進入大學繼續學習[2]。
留守兒童很多缺乏父母的管教,在祖父母的溺愛撫養下長大,由于大部分農村父母及祖父母文化水平較低,并且不重視對孩子的教育投入。另外,農民工外出打工非常艱辛,把改善經濟條件看成是最重要的,對子女的責任心有所欠缺,有些父母甚至在外多年不回家,也很少與孩子聯系溝通,主動過問孩子成長的情況。因此留守兒童長大后普遍素質較低,很多甚至由于長期無人管教而出現違法犯罪等行為,據統計,未成年犯罪中以農村留守兒童居多[3]。
大部分鄉村教師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很多年輕教師也都是大專畢業生,由于很難在城市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而不得不在農村到農村工作,并且很多農村教師也不是師范專業,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對于學生的管理和教育缺乏經驗。大部分只是注重完成教學任務,很少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問題。
不僅留守兒童的父母和監護人疏忽了對孩子的監管和教育,學校方面對孩子的培養也不夠重視。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實行減負政策以來,農村孩子的學習負擔越來越輕,在學校沒有把基礎打好,回到家里也沒有增加額外的學習時間,再加上父母沒有意識對孩子的學習進行有效的監督和輔導,因此大部分學生的基礎很差,導致農村的孩子升學率較低,很難繼續接受高等教育。與城鎮同齡學生相比,農村孩子明顯處于劣勢。由于城市教育資源豐富,學校和家長對孩子的學習也非常重視,即使孩子在學校沒有學扎實,家長也會對孩子的學習進行有效監督,增加孩子課余的學習時間和尋找培訓機構進行補課。
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錯綜復雜,究其原因,最重要的是經濟的落后。近20年以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出現了前所未有發展速度,但是也帶來了城鄉發展不協調的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教育資源向城市轉移[4]。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由于農村經濟的落后,必然導致教育的落后,這是導致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根本原因。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到關鍵的決定性作用。父母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家庭的氛圍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與價值觀。大多數農民工父母文化素質偏低,很多處于小學到初中文化水平。大部分家長意識不到自己在孩子成長之中的重要作用,更不懂得如何引導和教育孩子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廣大的農村缺乏相關的教育機構來對進行家庭教育的宣傳和指導。許多家長以為只要給孩子提供很好的物質條件就是盡了父母的責任和義務。至于孩子能否成材完全靠孩子自己的天賦和學校教育。家長們雖然認識到孩子學習的重要性,但是沒有認識到孩子的學習是需要父母和學校共同監督和輔導的。有很多農村父母對自己如何配合學校培養和教育孩子持消極態度。具體表現為:(1)孩子遇到問題時才聯系,平時很少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2)對孩子的學習只是嘴上說說,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學習是需要家長監督的,所以大部分農村父母即便在家也很難對孩子的學習進行有效的監督和輔導,因為他們根深蒂固地認為孩子學習是學校和孩子自己的事情。
調查顯示,農村教師隊伍普遍老化,素質和教育觀念落后。大部分鄉村教師是45歲以上,年輕教師較少,并且很難招收新的年輕老師[5]。一些小學基本上一個老教師要上幾門課,他們年齡大、身體差難以保證教學質量,更難有精力去有效監督留守兒童的學習和成長。
除了觀念以外,農村基礎教育存在經費不足、教師收入低下等問題,使得學校關注的重點在于學校的正常運轉,很難將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和成長問題上。
近年來,我國政府工作的重點主要集中在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改善農村的生活水平和基礎設施,并且隨著城市化的進程加快,大量人口不斷向城鎮轉移,農村人口變得越來越少,使得留守兒童的數目也在減少,很多農民工子女會選擇將子女在城里入學。因此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被邊緣化,難以成為政府和教育部門的工作重點。
由于農村經濟落后,生活條件差,因此很多年輕教師不愿意到農村工作,導致農村缺乏優質的教師資源,并且農村教師待遇較差,收入低,很難吸引優秀的青年教師到農村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