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紅 李利佳
(重慶市江南職業學校 重慶 402283)
新時代,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為職業教育與培訓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同時也對農民的教育與培訓提出了更高標準。當前農村職業教育培訓服務“三農”助推農業、農村、農民發展主要存在:培訓力量不足、專業性弱、形式單一、內容脫節、針對性和實效性差等5大問題。
一是抓好師資建設,對接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需要,以“培、選、引、兼、聘”等形式,動態組建“三農”專業性培訓教學師資。二是抓好基地建設,掛牌成立了重慶市富硒產業培訓基地,與重慶蕙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共建了集產、學、研、訓、文、旅于一體的占地1 000畝的綜合性涉農培訓基地,與市內外農科院(所)、農業企業和村(社)合作共建培訓實訓基地113個。三是抓好課程建設,圍繞區域產業和項目,整合“公民素養、專業知識、實操技能”內容,開發個性化“菜單式”培訓課程包和培訓教材36套(本)。
豐富教學內容,對接地方實際和農民實際,農科教結合、“志、智、技”并舉,面向花椒、富硒種養殖業,普及推廣現代農業科技,培訓推廣稻田生態混養、林下生態小群土雞養殖、“舍飼+放牧”山羊小群養殖、“種養結合、循環利用”綠色生態大牲畜養殖及中蜂科學養殖等農技,培訓水果、中草藥等的栽培、管理技術,開展旅游觀光農業、農產品現代營銷等培訓。
一是構筑培訓體系,校地合作共建覆蓋農村鄉鎮、村社和社區的以新生代農民和新型職業農民為主體的培養體系和以農民素養提升為主要內容的教育培訓體系,將農民職業教育培訓發展滲透到社區、村社。二是推進人才下鄉,堅持送教上門,教學延伸到農家院壩、田間地頭以及農業生產和經營各環節,結合農時彈性安排理實一體、農學結合的培訓,蹲點駐守、精準滴灌;落實科技下鄉,成立“科技為民服務團”“農業110服務隊”等有效服務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一是實施“網格化”的農民培訓組織形式,集團成立了農民“網格化”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農民‘網格化’培訓工作方案”等文件,專設機構負責“網格化”為農培訓工作。按地域布局和產業布局,區內劃分了 “東、西、南、北、中”五大培訓網格,區外按產業和地域,系統優化、整合集成布局培訓“網格”,實行片區負責制,規范培訓工作的組織、實施、運行。針對“網格”定制培訓師資、內容及形式,精細、精準開展農民培訓。二是構建培訓教師與學員“發展共同體”,培訓主體、培訓教師與學員構建“合約化”的培訓權責關系,培訓的施、受方簽訂培訓合同、協議,約定培訓內容、方法和效果,探索實施“師徒制”“崗位輪換制”“技能階段考核制”等培訓方式,由政府職能部門、集團專設機構、學員三方共同考核培訓教師團隊的工作績效,并將培訓對象的后續發展納入考核,激活要素活力。
學校注冊成立了聯暢人力資源服務公司,為學員提供培訓就業一體化服務,實施“人才培訓、技能提升、就業推薦、創業扶持、技術服務”的全程化培訓服務跟蹤,組織農民和貧困人員閑時彈性就業,把培訓學員安排到集團成員單位工作,支撐農村富余勞動力和貧困農民就業創業。
學校二十三年如一日開展為農培訓,僅2016年,江南農民就業創業培訓集團就承接各類為農培訓計132期5 286人次,培養種養殖大戶158個、家庭農場39家、農業龍頭企業26個,助推了江津農業、農村、農民的發展。2019年全區農業總產值為145.4億元,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20128元。2019年,在校企共建的32個培訓基地開展農民培訓132期,受益農民6 286人次,培養種養殖大戶58個、家庭農場19家、各類新型經營主體73家,助推3家企業成為市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6家企業成為重慶農產品加工業百強示范企業、3家企業成為重慶農產品加工業百強示范戶;對接農業園區培訓農業技術人才4 683人次,促進了園區特色農業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園區農業總產值達19.48億元,年接待游客105萬人次,帶動旅游、休閑服務業等收入2.57億元,助推江津現代農業園區成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
集團整合資源推進科學治貧,2015年,集團舉辦種養殖業扶貧培訓,12個貧困村、1 980余戶貧困戶實現戶均增收7 000余元;2016年,集團農技培訓致富2 156戶,發展產業脫貧2 026戶8 140人;2018、2019年,配合政府完成脫貧2 567人、1 998人,培訓學員中有1 810人立足農村成功創辦中小微企業,5 600多人成為農村致富帶頭人,4 100余名受訓農民轉移到集團內企業就業,3 300余名受訓農民通過集團人力資源公司派遣到格力電器、英業達集團等知名企業就業,精準扶貧科學治貧助推有效脫貧。
集團培訓迄今共培訓椒農18 000多人、富硒種養殖2 000余人,培育種養殖大戶250余人,催生了“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助推全區形成糧油、花椒、水果、畜禽、水產和中藥材等8大類富硒產業,建成標準化富硒產業種植基地45萬畝、水產基地3.8萬畝,富硒畜禽年出欄超500萬頭(只),2019年,全區富硒農業產值達80億元,旅游綜合收入166.6億元,鄉村旅游收入46.9億元;2020年,全區花椒種植面積55.5萬畝,鮮椒產量達30萬噸,花椒總產值超過32億元。集團化開展為農培訓,促進了特色效益農產業發展和文農旅一體化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