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素敏
(重慶公共運輸職業學院 重慶 402260)
以“職業道德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為特點的高等職業教育是近年來黨和國家在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過程中提出的新命題[1]。然而從民辦高職(國企辦學)院校的特殊性及學生實踐教育教學的現狀出發,開展調查研究的較少,針對重慶本土民辦高職院校的現狀進行調查研究而得出的成果更是鳳毛麟角。具體來講,首先擬將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在教學中滲透職業教育,以職業素養養成為突破點,進一步促進民辦高職院校課程育人體系的深化改革;其次擬將對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與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相結合,尤其針對新時代高職學生的獨特性,在對他們進行職業素質教育與社會實踐過程中有效嵌入感恩教育、愛國教育、勞動精神教育等。
我校思政實踐教學立足開放性,活動事實上注重實效性,依托我校辦學特色,結合成都鐵路局的實際需要,將我校思政實踐教學融入到學生寒暑假的“暑運”和“春運”的實踐活動中,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我校這項實踐教學探索脫離了完全停留在書本的教學模式,讓學生真正的接觸社會,服務社會,時間期滿后學生返回課堂,將實踐成果拍照片、錄視頻、寫成新聞稿、心得體會或調研報告提交給思政教師,教師再將實踐成果與課堂所學理論相結合,進行二次教學,在全院進行成果展示。實踐證明,這樣的實踐教學是培養多元化人才的有效途徑,理念上創新,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實踐方式,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評價方式創新,學生的成績不再是一張試卷定終身,教師教學上也做到了形式上創新,能夠將教—學—研一體化,有效的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時效性和實踐性[2]。學生的獲得感也很強,一方面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增強了學生對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現場感、真實感。另一方面,又幫助學生掌握了科學研究方法,學會了調研報告寫作技巧,強化了分析數據、運用數據的能力,為后續的學習與研究打下了基礎。具體做法如下:
①將專業課實踐教學、社會實踐活動、創新創業教育、志愿服務、軍事訓練等載體有機融合,積極推動家、校、企共評共育,形成與課程對接、與素質對話、與崗位融合,實踐育人統籌推進的工作格局。
②深入推進實踐教學改革,分類制訂實踐教學標準,適度增加實踐教學比重。深入推進課程實踐教學改革,分類制定實踐教學標準,增加實踐教學比重,原則上社會科學類專業實踐教學不少于總學分(學時)的15%,理工類專業不少于25%。促進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第三課堂的有機結合,將職業技能提升與職業精神培育有機結合。
③豐富實踐內容,創新實踐形式,廣泛開展社會調查、生產勞動、社會公益、志愿服務、科技發明、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統籌學生實習實踐工作,建立實踐課程培養體系,強化項目管理,每一實習實踐項目,安排專人負責,從技能、安全培訓到熟練操作,從考勤管理到學生評比,實現實習實踐的精細化、體系化、過程化管理,落實目標責任。
④整合實踐育人資源,拓展實踐育人平臺。持續推動學院與成都鐵路局、重慶軌道集團、貴陽地鐵集團、中鐵二局、中建四局、華僑城等大型國有企業的校企合作關系,共建學生校外實習實踐基地,推動企業將學生實習實踐納入企業發展規劃,推進校企共育共評,打造社會實踐精品項目。創建1個具有省(市)級領先水平的校企共同育人示范基地。
通過我院師生參與春運、暑運、華僑城、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我院師生廣泛參與,幾乎每個班每一位學生,學院的 每一位老師都參與了其中一項實踐活動,并對實踐成果進行演出分享、榮譽表彰。在實踐過程中,我院學生吃苦耐勞、團隊合作、勇于擔當、樂于奉獻的精神得到了企業特別是軌道、鐵路行業的認可和贊譽,并與我院長期進行校企合作、訂單培養和就業合作。不僅如此,我院師生在社會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身穿紅馬甲的軌道交通志愿者已成為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犧牲自己寒暑假的春運、暑運的鐵路志愿者,他們背井離鄉,不怕苦、甘于奉獻的精神感動了無數歸家心切的游子。甚至感動了我院學生的父母,他們也大力支持這樣的實踐活動,希望多給予學生鍛煉的平臺,培養吃苦耐勞、樂于奉獻的勞動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