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紅 李利佳
(重慶市江南職業學校 重慶 402283)
整合師資資源,圍繞區域產業和項目,以“培、選、引、兼、聘”等形式,動態組建“三農”師資團隊,滿足新時代“三農”教學的專業性、動態性、技能性需要。整合基地資源,掛牌成立重慶市富硒產業培訓基地,與市內外農科院(所)、農業企業和村(社)合作共建為農培訓實訓基地113個。整合課程資源,對接地方實際和農民需求,農科教結合、“志、智、技”并舉,面向花椒、富硒種養殖業,普及推廣現代農業科技,培訓推廣稻田生態混養、富硒家禽畜養殖等農技,培訓水果、中草藥等的栽培、管理技術,開展旅游觀光農業、農產品現代營銷等培訓。
促進市民素質提升,聚焦城市管理、交通出行、文明禮儀等領域,因地制宜、綜合施策,規范個人言行、踐行文明禮儀、增強法治觀念,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具備“新市民”素質。開展轉移就業培訓,整合集團轉移就業資源優勢,不斷吸收壯大“促轉移、穩就業、保增收”的益農型企業成員單位,實施“師徒制”“崗位輪換制”“技能階段考核制”等培訓方式,與學員構建“合約化”的培訓權責關系激活要素活力。完善跟蹤服務機制,建立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服務中心,提供培訓就業一體化服務,幫助協調處理轉移就業人員及家庭出現的問題或困難,及時提供政策、法律咨詢和再就業培訓等服務,保障轉移就業人員優質就業和持續增收。
搭建創業平臺,發揮集團綜合性涉農培訓基地孵化功能,攜手江津區現代農業園區共建占地面積120平方公里,規模流轉土地6.1萬畝的孵化型園區,為有創業基礎和意愿的農村致富帶頭人、農村經濟人等創辦新型經營主體提供孵化服務。開展創業扶持,建立培育對象遴選標準,提供人力資源支撐和智力支持,加強跟蹤指導服務,爭取政策支持,拓展企業融資渠道,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發揮示范效應,大力宣傳農民創業就業政策,挖掘宣傳培育對象在引領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就業、帶動群眾致富等方面的典型案例,營造全社會“關注農業、關心農村、關愛農民”的良好社會環境。
集團堅持農科教相結合開展培訓,推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助推全區形成糧油、花椒、水果、畜禽、水產和中藥材等8大類富硒產業,建成標準化富硒產業種植基地45萬畝、水產基地3.8萬畝,富硒畜禽年出欄超500萬頭(只)。2014年全區富硒產業產值25億元,2019年,全區富硒農業產值達80億元,鄉村富硒旅游收入46.9億元。1998年全區花椒種植面積5萬畝,2020年,全區花椒種植面積55.5萬畝,鮮椒產量30萬噸,總產值超過32億元。2013年江津區農業總產值96.5億元,2019年全區農業總產值145.4億元,江津區農業總產值和地方農業品牌總量多年蟬聯全市第一。
學校開展涉農培訓和轉移就業培訓,促進農民增收。2019年,開展農民培訓132期,受益農民6 286人次,其中,2 600多名農民培訓后增收致富;受訓農民中,1 100余名轉移到集團內企業就業,1 300余名安排到格力電器等名優企業就業;集團推進科學治貧,2015年,集團舉辦種養殖業扶貧培訓,12個貧困村、1980余戶貧困戶實現戶均增收7 000余元;2016年,集團農技培訓致富2 156戶,發展產業脫貧2 026戶8 140人;2018、2019兩年,配合政府完成脫貧2 567人、1 998人。2014年全區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 318元,2019年為20 128元,增速居全市同組區縣第一。
集團對接農業園區優化孵化服務,近三年先后培養種養殖大戶158個、家庭農場119家,孵化各類新型經營主體73家,助推了6家企業成為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2家企業成為重慶農產品加工業百強示范企業、6家企業成為重慶農產品加工業百強示范戶,帶動區域內4 600余名農民實現持續穩定增收。2019年,園區農業總產值達19.48億元,年接待游客105 萬人次,帶動旅游、休閑服務業等收入2.57億元。
甘肅、青海、四川、貴州、云南等地的職教考察團或職校到校觀摩學習80余次,學校受邀到市內外開展為農培訓96場次,助推445戶貧困戶實現有效脫貧,助力周邊地區2236名農民增收致富。
中國職教學會學術委員夏金星教授評價:“江南職業學校堅持立足服務三農,催生或支撐當地涉農產業新業態發展,引領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為農村職業教育服務鄉村振興戰略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中華職教社總社、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和教育部專家組對學校涉農培訓工作予以高度評價;2019年,市教委召開職業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經驗現場推廣會,向市內外140余所職校推廣重慶市江南職業學校“圍繞產業辦專業、引企入校一體化、服務三農大培訓”的成功辦學經驗;副市長屈謙用“教育優、產業旺、鄉村興”九個字高度肯定了集團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改革經驗;學校獲得全國農村青年轉移就業先進單位、全國溫暖工程先進集體、全國職工培訓示范點等榮譽稱號;重慶市江南農民就業創業培訓集團被評為重慶市首批示范性職教集團;《光明日報》《重慶日報》及中國網、中青網、華龍網等市級以上媒體相繼報道學校發揮集團培訓優勢推動科教強農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