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佰平
(重慶第四十八中學 重慶北碚 400700)
“全息育人”課堂充分挖掘課程內在的育人價值,按照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根據學科的本質特點,明確其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學科素養方面的教學要求,最終實現從學科教學到學科育人的轉變。
立德樹人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核心所在,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本質要求。在傳統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受限于知識的難度和課堂容量,教師過度地在基礎知識傳授上用力,忽略了歷史學科的本質和歷史教育的核心價值,也忽略了對學生的價值觀念、綜合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北碚區教師進修學院組織開展的多角度、多層次的“全息育人”的教學研究,其目的就是從實踐的路徑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全息育人”通過挖掘教學內容關鍵的知識點、問題、環節和方法,自然地把德、智、體、美、勞融合進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與課程標準結合起來,使學生學習的全過程、課堂教學的全要素受到熏陶與教育,達到綱舉目張的目的,實現歷史學科教學的育人功能。
全息育人是從學科教學到學科育人再到學科全息育人的變化發展過程。學科教學側重知識的教與學。學科育人在教學知識的同時,滲透德育、體育、美育、勞動實踐等。學科全息育人首先考慮學科對人的影響,以學科為育人載體,使學生在德智體美勞上都有發展。
新的備課觀:鉆研教材、備課時,要把”育人“放在第一位思考,教學設計的思路要隨之轉變。新的教學觀:育德、育美、健康、實踐和知識教育有區別,學生通過感受、經歷、操作、體驗等達成目標。新的評價觀:課堂教學中要有對學生除智育以外的評價,強調過程性、激勵性。
德性育人是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重塑社會道德,對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進行正確的引導。包括家國情懷、社會責任和個人品行三個方面。
學科育人是掌握歷史的基本知識,包括學科知識、學科方法和學科思維。學科知識是使學生知道歷史史實,了解歷史的時序和多種歷史呈現方式。學科方法是指運用閱讀、體驗、歸納、比較等方法,掌握基礎知識,運用正確的觀念和方法對歷史進行認識,對歷史事實進行理解和判斷,對歷史問題進行解釋,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和評價等。學科思維是引導學生采用分析、綜合、概括、比較等思維方法對歷史知識進行思考和探究。培養學生的邏輯、辯證、發散等歷史思維能力。
歷史課堂要幫助學生形成強健體魄的意識,努力鍛煉身體,增強身體素質。同時在心理上要尊重生命,悅納自己,理解他人,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合作的精神,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生存環境的能力。
“美”是一種生命力的象征,一種文化的體現。通過歷史課堂教學,讓學生從文獻材料、圖片、實物、遺址、影像等方面感悟歷史中的自然之美、藝術之美與智慧之美。
知識和勞動實踐相結合是促進中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方式,通過引導學生形成勞動實踐意識,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逐漸形成實證意識,具有創新精神和熱愛勞動的品質。
不管是基于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還是新課程改革對核心素養的要求,再或者是初中歷史學科教學本身的特點來說都具有全息的特征,將全息育人理論用于指導初中歷史教學,有利于以全面、發展的視角進行初中歷史教學研究。
教學目標是課堂的主線,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終點,全息育人是要達到從學科教學到學科育人的轉變。因此,歷史教學目標不止是知識目標,還包括德育、美育、健康、勞動實踐等育人目標,在進行教學目標設計時,應充分挖掘這些育人目標點。
在課程學習中,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體驗式學習、綜合性學習、研究性學習、項目式學習等理念的滲透[1]。如在進行《日本明治維新》教學時,可以在知識上橫向聯系俄國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和中國的洋務運動,縱向聯系日本的大化改新進行綜合性學習,還可以就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得到不同的結果進行研究性學習,這樣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
歷史與許多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主要體現在歷史再現了這些學科的發展軌跡[2],在挖掘教學資源時應充分加以利用。如地理方面:明朝末年到清朝初年的小冰河期對歷史的影響等,都能豐富我們的歷史教學,除了傳統的學科,一些新興的學科如心理學、環境學、人口學與我們研究人類歷史活動和社會活動都有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運用好這些學科,可以提高我們歷史教學的精度和深度。
總之,初中歷史課堂通過“全息育人”的探索實踐,更有效的實現了資源、教學方式和目標的整合,更有利于培養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