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利佳
(重慶市江南職業學校 重慶 402223)
黨的十九大報告關于“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為新時代職業教育推進內涵建設和創新發展指明了方向。重慶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落實國家對重慶發展的戰略定位和對職業教育的重要指示,主動服務國家戰略,統籌推進產教融合體制機制改革,將“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作為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政府、企業、學校、行業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正在形成。筆者所在學校準確把握產業發展趨勢,積極推進法人治理結構改革,不斷創新校企合作機制,以引企入校為紐帶探索產教融合育人新模式,取得了較為突出的實踐成果。學校成為國家十三五產教融合工程項目學校、全國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重慶市首批雙基地建設項目學校。
校企共同組建校企合作委員會,成立了校企合作辦公室,制定了校企合作管理制度,與5家行業協會及111家企業緊密合作。按照辦專業、建實體、塑品牌的辦學理念,引進3家集生產與實訓為一體的企業,共建機械、電子、服裝專業,共建校內產教融合實訓基地6900m2,建設有園區員工培訓基地、中職教師企業實踐基地、技能大師工作室,校企一體成功探索出“六雙六共”人才培養模式,形成了基于現代學徒制的人才培養方案。以學生的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培養為主線,面向學生未來發展,構建了對接職業崗位專業人才培養的“梯級遞進”專業課程體系,開發與其配套的課程標準、校本教材等教學資源。共開發課程標準58門,編寫并公開出版教材21本,建立課程資源教學平臺1個,開發課程資源10門,專業課程的電子教案、實訓指導、課件、習題等教學資源更加豐富,滿足專業教學改革的需要。
完善學校教師進企業、企業技術技能人才進校園的雙向流動機制。鼓勵學校教師同時成為企業培訓師,推進教師與企業人員相互交流、互派互聘,探索并建立教師和企業培訓師資源共建共享機制。學校在教職工總額中安排一定比例或者通過流動崗位等形式,用于面向社會和企業聘用經營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等擔任兼職教師。開展校企合作企業中的經營管理人員、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具備技工院校相應崗位任職條件,經過學校認定和聘任,可擔任專兼職教師,并享受相關待遇。經學校或企業同意,技工院校教師和管理人員、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根據合作協議,分別到企業、技工院校兼職,可根據雙方約定確定薪酬。
校企雙方共同探索新型校企深度融合模式,重點構造基于崗位鏈的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完善現代學徒制制度,共同制定現代學徒制方案、現代學徒制手冊、現代學徒制管理辦法。大力推行面向企業真實生產環境的項目式教學模式,在課程教學實施過程中,情境創設、示范指導、合作互助、討論探究、考核評價等五個環節均在校企共建的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進行全真式實踐教學,都是在生產全過程中完成,建立師生互動、企業深度參與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職業教育課堂教學模式,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著重實施創新教育,設立學生創新創業指導中心,聘請有經驗的老師和專家輔導,成立以科技發明創新為特色的“科技社團”,組建眾創空間、創業社團,利用午休進行每周一次交流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開展師生創新設計大賽;對自主創業學生實行持續幫扶、全程指導、一站式服務。
校企雙方基于“面向未來、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建立全面戰略合作關系,通過“產、學、研、用”的深度融合,系統集成產品研發基地、協同創新基地、實踐教學基地,聯合共建技術服務中心、名師工作室、技能大師工作室,共享儀器、設備、設施,發揮各自人才優勢與資源優勢,實現人才、技術的雙向發展。學校加強創新教育課程和師資建設,激勵教師參與企業產品開發、技術研究、成果轉移轉化,教師參與企業發明專利9個,實用新型專業37個,科學技術成果獎17個。學校與入駐3個企業共建員工培訓實訓與技術研發基地,年技術服務收入120萬元。
校企雙主體育人,有效促進學校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一是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成果顯現,國家級、市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達5個,市級雙基地項目2個。二是專業內涵不斷提升,校企合作形式多樣,密切合作達到121家,合作建成實訓基地98個、員工培訓中心22個、技能大師工作室4個。三是教師隊伍素質顯著提升,全校雙師型教師占專業課教師的比例達80%以上,3名教師獲全國、全市“五一勞動獎章”,6名教師獲全國職業院校職業技能大賽教師能力大賽一等獎,主編在全國中職學校推廣使用教材26本,教學研究成果獲市級以上獎勵6項。四是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學生參與職業技能大賽獲市級、國家級一等獎106項,畢業生創業成功率16%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