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麒麟
(重慶市魚洞中學校 重慶巴南 401320)
我國古代人士早就覺察到音樂對人的身心的影響,并作了很深的理論闡述。例如我國古代醫學典籍《黃帝內經》記載:宮、商、角、征、羽五音,與人五臟相連,與中醫五行有不謀而合之處;元代名醫朱震亨則指出;“樂者,亦為藥也”,主張用音樂作為一種精神療法?,F代醫學界通過臨床實驗證實,音樂與人類的心理,行為息息相關,音樂對放松身心、振作精神、治療失眠等,很有實效[1]。
1950年在美國誕生了音樂治療學。根據音樂治療學理論,音樂治療是以音樂或音樂體驗作為手段,治療心身疾病或促進身心健康的方法。因此,音樂不但可以培養中學生的審美心理,還可以調節不良情緒、協調人際關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輔助治療心理問題,這為我們在心理輔導工作中,利用音樂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提供了堅實的理論依據。
學校的心理輔導教師,除了以心理團輔、個輔等常規方式為中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外,還可以根據音樂治療學理論,嘗試以音樂鑒賞、演奏、演唱為途徑,在個體心理輔導或小型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中,為來訪的學生設計出適宜的音樂體驗活動,達到降低或消除他們心理問題,以增進這些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2]。
例如,在有學生到學校心理咨詢室求助時,心理輔導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播放柔和、優美的音樂,作為師生交談的背景音樂,讓來訪學生緩解不良情緒。接下來,輔導教師可以引導中學生在全身心放松狀態中,反復聆聽、鑒賞相應的音樂作品,達到調節情緒、完善人格的目的。
由于音樂樂曲的旋律、音速、音調等不同,不同樂曲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可分別產生鎮靜安定、輕松愉快、活躍興奮等不同的作用[3]。例如,舒伯特的音樂作品能助失眠者入睡,莫扎特的音樂作品能消除疲勞、重振精神。心理輔導教師可以該根據到心理咨詢室求助學生的個體差異,精心選擇不同的樂曲,輔助治療這些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例如,對焦慮失眠的學生,輔導教師可以引導他們鑒賞具有催眠作用的《仲夏夜之夢》《春江花月夜》《月夜》等經典樂曲;對情緒憂郁、壓抑、沮喪的學生,可選用旋律明快、節奏活潑、音色亮麗的樂曲讓他們鑒賞,如《藍色多瑙河》《春之聲圓舞曲》《喜相逢》《百鳥朝鳳》等中外名曲;對考前緊張不安、焦慮煩悶的中學生,可讓他們鑒賞調性平和、節奏緩慢、音色柔美的樂曲,如《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漁舟唱晚》等中國傳統名樂;對心理壓力大的中學生,可以讓他們欣賞具有紓緩心理壓力作用的凱爾特音樂作品。這些旋律動人、音色豐富的優美音樂作品,可以使接受心理輔導的學生解除緊張焦慮,身心放松,安定鎮靜[4]。
同時,心理輔導教師還可以引導中學生在音樂體驗活動的過程中,通過正念冥想,體驗大自然和生活的美妙,啟發他們以更積極的態度去認知和處理自己的消極問題,促進他們心理健康水平。
在班級心理輔導課或團體心理輔導活動中,學校的心理輔導教師可以實時、適度地開展形式多樣的音樂活動,通過中學生演奏樂器、參加合唱、歌舞表演等音樂活動,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改善他們的人際關系,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這是因為一方面音樂具有心理舒緩和情緒調節功能,另一方面音樂活動如齊唱、齊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及歌舞表演、歌詠會等。在這種充滿合作精神的團體活動中,他們可以通過不斷交換意見和看法,學會溝通、互助和分享,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和與他人合作的能力[5]。
音樂在陶冶性情,完善人格方面也可發揮其獨特作用。如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印青的《在燦爛陽光下》等這些震撼人心的音樂精品,樂曲情緒激揚,氣勢宏偉,有利于學生養成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堅韌不屈、不畏挫折的人格品質。心理輔導教師,可以充分挖掘這些音樂作品特有的陶冶性情、完善人格的作用,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音樂鑒賞、音樂演奏、音樂獨唱、合唱體驗活動,輔助治療個別中學生的人格障礙,以健全和完善中學生的人格,從而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水平[6]。
綜上所述,學校的心理輔導教師,應充分認識音樂在促進中學生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從培養中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中學生的身心健康的角度出發,結合本校學生實際,充分發揮音樂特殊的心理治療功能,把音樂體驗活動融入到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之中,為增進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