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瓊云
(福建省泉州市城東中學 福建泉州 362000)
作為一種頗具前瞻視野的教育指導思想,蘇聯現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強烈的學習愿望、掌握知識的愿望,是(學習)這一活動的重要動因。”事實上,學生群體在高中階段的學習動機,已從自發狀態走向自覺狀態。新課標強調,生物教學是高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應明確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組成內容,以有效激發學生自我提升的內驅力,促進學生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提升學生培養的質量。
當前,針對新課標提出的注重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培育,不少高中生物課堂仍缺乏有效教學策略。根據《生物課程標準》,“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念,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在于激發學生的學習驅動力,建立健全的生物學科學習意識,用生物的學科眼界去開啟全新的認知視界。即新課標提出的“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方法,使學習過程成為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核心素養的缺席,最終將限制教學質量和學生發展[1]。
根據經典教育心理學理論,內驅力劃分成三部分,分別是自我提高、認知以及附屬內驅力。其中,認知驅動力占據最重要和穩定的一環,訴諸于激發學生的認知內驅力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就要有機提升學生的興趣,靈活的設置問題情境,把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以及生活背景進行結合[2]。提升內驅力的方法,應隨著時代的變化與時俱進。新一代高中生無疑是互聯網的“原住民”,如何利用網絡的作用,發揮正向引導的功能,是每一次課堂教學設計的題中之義。基于合理的教學設計,高中生物課堂可以社會責任以及生命觀等素養內容為主,科學的進行課堂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生物技術實踐的教學中,教師可給學生闡述中國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研制抗瘧藥膏青蒿素的故事,以榜樣的力量進行引導,闡述她查閱卷帙浩繁的地方藥志和經典醫書,拜訪經驗豐富的老中醫,做出超2000張資料卡片,收錄超過600種草藥,并最終整理出《抗瘧單驗方集》的經典案例,繼而有效輸出不忘初心,造福人類的價值觀。
實驗是高中生物學科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教學中應以學科核心素養為中心,合理的對實驗教學過程和計劃進行設計,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自我提高內驅力。例如,教師在實驗前可以通過微課進行實驗過程的重點講解,然后根據學習通、雨課堂等APP的自動分組功能,把學生劃分成幾個小組,選擇各組中實踐能力最強的作為組長,通過小組間競爭,提升學生責任感及榮譽感。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討論實驗相關內容,如目的、原理等,讓其在思考中了解實驗意圖,促進學生對于實驗內容的理解,提升探究能力。同時,此類學習APP,還可適時地將實驗結果反饋在平臺上,針對實驗得到的結果,教師可讓學生結合實驗事實,利用學習的知識進行歸納和概括、演繹及推理,用理論解釋實驗現象,提升其理性思維,整體效果便捷,實驗過程清晰,信息化功能展現十分完整。此外,教師在平日教學中,可通過多種形式,賦予學生一定的集體地位,如,設置學習通學習小能手、雨課堂習題輔導員等,進行組織和管理,提升學生群體自我提高的內驅力。
個體為保持長者或是權威們的認可和贊許,將體現出一種將工作或學習做好的需要[3],此需要即為附屬內驅力。在高中生物課堂,這類鼓勵亦可通過信息化方式進行,教師應該及時的表揚之外,還可以利用釘釘家長群,進行話題互動,甚至引入課堂的開放式直播。例如,對于頗具人文情懷、生命觀念以及擔當意識等課題的內容,教師可以適當開放平臺,讓學生和家長一起利用釘釘軟件進行收聽,并要做出肯定以及表揚,基于不斷的正向激勵,讓學生打牢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以“傳染病”一課為例,其中就可以讓學生利用顯微鏡,先了解各個部分功能,再了解各部分的名稱。結合“新冠”疫情所采取的措施來了解傳染病預防的措施,教師可以增加任何生物圈關系的知識,讓學生認識和理解人與生物圈的關系,使學生學會健康的生活。
綜述之,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人,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不僅要重視生物知識的講解,還要重視學科核心素養的滲透,并且要認識到這是一項長期任務,除了教師要有計劃、有意識的培養之外,還要發揮出學生的主體性,激發其內驅力,全面的落實好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工作,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