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勝利
(重慶市武隆區火爐鎮中心幼兒園 重慶武隆 408509)
小學階段是學生離開家長邁向外部世界的起點,是家庭外的另一個社會環境。小學教育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對于身心發展都還不夠健全的學生來說,學生的認知具有階段性、差異性。在幼兒園大班教學中,提高幼兒的身體、心理、思想等素質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這不僅是大班幼兒走入小學校園所必備的生活與學習技能,還是大班幼兒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為了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幼小銜接,教師要堅持“育人”原則,為幼兒學習與生活指引方向,提升幼兒的生活和學習質量。
從現階段的教學模式來看,在小學教學中,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發揮引導者和促進者的作用。所以,在日常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引導學生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為學生的自主生活做鋪墊,教師通過示范的方法來對學生進行日常教學,引導學生鍛煉提高學生的自主能力,有效地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例如,小學是一個大集體,教師難以及時照顧到每一名學生,衛生健康習慣的養成需要學生自己掌握學習。在進入小學前,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正確的洗手方法,并幫助學生養成講衛生、愛干凈的好習慣。為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觀察自己的小手是否干凈,由此引出“如何正確的洗手”接著,再播放如何正確洗手的動畫視頻,讓學生進行觀看,并同時提問,讓學生描述一下應該如何正確的洗手。然后教師再讓學生根據視頻進行實際操作,總結出正確洗手的過程“先卷起袖子,再抹肥皂搓手,五個手指相互交叉洗,沖洗干凈后拿毛巾擦干。”由此,幫助學生掌握正確洗手的方法。課下,為了增強學生的記憶,教師可以通過教唱《洗手歌》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讓學生回家后與家長一起洗手。這樣,通過學生學習洗手,可以讓學生的自理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為今后的校園生活做鋪墊[1]。
通過參觀小學,大家感覺到小學和幼兒園生活的變化,首先,自己獨立走進學校、準備上課前的學習用品、進行課間活動、聽鈴聲進入教室上課、自己上洗手間、獨立完成作業、整理書包、還要承擔教室區域的衛生打掃,事事由父母老師包辦替代轉變為自己獨立完成。可見,幼兒生活習慣和自理能力的培養不能放松,好的生活習慣能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能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保障了學習效果和效率。其次,學習方式有了很大變化,體現為“聽課”的時間延長,整個上課過程中要求孩子跟著老師的指令,完成各種學習任務,更多的表現為記不住老師布置的作業,對孩子的傾聽習慣、自控能力、任務意識有了新的要求。再者,就是時間管理的問題。許多孩子沒有辦法在規定時間完成學習任務,拖拖拉拉,與許多孩子沒有時間觀念有著很大的關系,這就要有意識的引導孩子建立時間觀念,提升運用時間的合理性[2]。
在幼兒園向小學的過渡過程中,情感問題是第一位的。幼兒在一個陌生的環境中會產生不適應感,出現一系列問題。相比于幼兒園小班幼兒,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思維能力。只要合理考量其個性發展路線,教師就能提升幼兒的思維、學習、生活等能力,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身心素質和學習品質。基于此,教師應給予大班幼兒更多的關懷和照顧,使他們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被感化和教化,促進他們個性的健康發展。首先,教師應從生活與學習兩個角度出發,規范幼兒的行為,通過給幼兒樹立行為榜樣,幫助幼兒正確認知周圍環境及學習生活,促進幼兒樹立良好的意識,推動幼兒的身心素質發展。其次,教師應開展更多、特色的文化素質教學,依托美術、音樂、數學、語文等學科知識,開闊幼兒的思維空間,使幼兒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沿著正確方向發展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從而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小學生活[3]。
我們需要正確理解“零起點”教學新規,避免走入兩個極端:一是過度學習,提前讓孩子學習太多小學階段的知識;二是認為孩子什么都不該學。幼小銜接只需要知識概念的初步建立,包括語言文字認知、數字數量基礎和空間方面的知識,并不是讓孩子把一年級的知識提早學習一遍。三歲半后,孩子對語言的口頭表達興趣轉向文字興趣,因此,家長可以為孩子多提供繪本閱讀時間,培養閱讀興趣。這一時期的孩子對數量、歸類有著濃厚的興趣,家長可以在生活中幫助孩子建立“數量”“分配”的概念,比如,從超市買回的物品、洗曬的衣物交給孩子進行“分類”等。孩子會不厭其煩地對“空間”進行探索,如爬高、將物品壘高、拆卸物品等,這是孩子在探索和感知世界中學習。幼兒階段的孩子,應多以游戲互動的方式,通過玩來掌握應學到的知識,比如,認字、數數等,而不應該讓孩子機械地、被動地學習[4]。
總之,為了實現幼小銜接,教師要細心、耐心地教導大班幼兒,培養幼兒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交際能力等,提升幼兒的綜合素質,從而使幼兒能夠在一個良好的生活與學習環境中積累更多的生活經驗和學習技巧,促進幼兒快樂、幸福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