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承美
(重慶市巫山大昌中學校 重慶巫山 404707)
綜合思維是當前地理核心素養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高中地理中的現象或事物之間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互相聯系、互相影響,因此,在學習地理知識時,教師要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的習慣,掌握地理知識的規律,并加以應用。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拓展學生的綜合思維,提升學生舉一反三、遷移運用、以點帶面的綜合思維能力,從而輕松拿下這門課程。那么,如何在地理課堂中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希望對廣大地理教師的工作給予一定的幫助。
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自己歸納知識點,挖掘課程知識體系的內外部聯系,構建學科知識網,并在構建的過程中,一方面加深對各知識點之間的綜合理解,另一方面可以發現網絡中的未知節點和未知連線之間的聯系。
對地理要素的綜合并非一概而論,依據某一知識點中的特殊情境,判別主導要素和次要要素,再對主導要素和次要要素進行連接。例如農業區位條件的影響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不同地區農業的主導因素是不同的,這是我們在分析問題的時候必須注意的,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農業生產都位河谷地區,學生很容易認為地形是主導區位因素,其實西北地區的主導因素是水源,由河谷地區帶來了充足的水源,青藏地區主導因素是熱量,由河谷地區海拔較低熱量相對高原地區較為充足。
要素綜合思維是指認識地理事物或現象的構成以及它們之間關系的思維能力。學生只有將構成的要素認識和理解清楚,才能夠增強地域認知和動態認知。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講解地理事物或現象的構成要素,讓學生在深度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將地理知識的講授變得更加清晰明了,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提高學生的綜合思維。
比如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自然環境由大氣、水、土壤、生物、巖石及地貌等要素組成。這些要素在物質組成和形態特征方面差異明顯。這些要素并不是孤立、互不相關的,而是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進行著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形成一個相互滲透、相互制約和相互聯系的整體。自然環境要素間的物質遷移和能量交換是自然環境整體性的基礎。
在學習自然環境的統一演化和要素組合中,需要通過綜合性、多元化擴散性思維強化地理知識點,這種方式要促進學生發展新思維,對自然環境要素、人文要素等交織在一起,從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演化的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地理綜合性思維,掌握規律性做題技巧,完善地理信息中對地理核心素養方面信息內容的認識。例如在學習“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這節課時,為了讓學生探究生態環境與區域發展的關系,首先讓學生分析西北地區的地理構成要素:降水量少,蒸發旺盛,高山環繞盆地地形,青藏高原隆起阻隔了水汽進入,且位置深居內陸,遠離海洋,因此常年干旱;常年大風日數多且集中在冬、春兩季,少雨季節加速了沙漠化的進程;人口激增、過度開墾放牧,致使荒漠化的加劇,久而久之,導致了目前的這種局面。可見,這節課主要是讓學生從地勢、氣候、人文等方面對我國西北地區的特征進行分析,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思維能力,并讓學生體會到生態環境建設對區域發展的重要性。
自然環境的整體性,要求我們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思維,要綜合分析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從空間上看,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客觀現實;從時間上看,自然地理環境處于不斷地發展變化之中。因此人類在生產、生活活動中,必須考慮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特征,否則會使環境因子發生一系列的異常,造成各種各樣的災害。如對沙塵暴的長期研究表明,正是由于農牧過渡地區盲目開墾草原,破壞了植被,加上地表土質疏松和強勁的冬季風,導致我國西北、華北地區沙城暴天氣發生頻率增加。學生要動態的、聯系的、立體的、綜合的思維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教師想要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首先要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并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能力,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科學選擇教學內容,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讓學生時刻注意生活時事、地理知識,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學生綜合分析,綜合掌握,培養發散性的思維。最后,培養自主學習的學習習慣,不斷地探究未知世界,從而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為以后的發展提供有利的條件和保障,為社會的進步和祖國的建設獻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