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鴻玉
(福建省泉州市城東中學 福建泉州 362000)
在素質教育理念的發展下,勞動教育成了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學生良好品行、良好行為習慣養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勞動教育被逐漸邊緣化,這直接導致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喪失,并帶來了一系列的品行問題。在核心素養教育背景之下,教育界看到了勞動教育的意義,并基于核心素養構建了勞動教育的新模式,并取得了不錯效果。
勞動教育是我國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勞動教育可以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可以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對當下的生物教學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高中生物課堂由課堂教學、實驗教學兩個部分組成,其中課堂教學對實驗教學起著指導作用,實驗教學是課堂教學的進一步深化和提升。勞動教育作為生物實驗開展的有效形式,學生可以將掌握的知識應用于實踐中去,并在實踐中深化對生物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全新一輪的教學改革提倡學校和教師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動手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關鍵在于對學生的反復訓練,而勞動教育的滲透不僅為學生提供了鍛煉的機會,而且教給了學生正確的方式方法,有效提升了高中生的實踐能力。另外,開展勞動教育還能豐富學生生活,幫助學生積累經驗,當學生走出學校走進社會和生活時,能夠擔負起生活中的勞動任務,能夠將自身的責任感真正的落實到位[1]。
勞動教育是落實黨的教育方針、開展素質教育的要求。《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也指出了教學一大重要內容便是實踐,關注學生的學習經歷、強調學生的實際參與,并在學生動手動腦的活動中促進他們的全面提升和發展:
合作教學法是新課改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在社會責任感核心素養下的勞動教育中,教師也可以巧用合作學習法,讓學生在與他人的真實合作中,發展他們的勞動素質,并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比如在“細胞的生命歷程”的教學中,基于多元智能理論大家可以知道: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立學習的個體,其在知識學習中都有自己的特點,但其智力發展、理解能力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教師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對班級學生完成劃分,通過構建差異化水平的小組,引導學生更好的開展交流與互動。在完成基礎知識學習之后,教師向大家提出“細胞產生癌變的原因”,并鼓舞大家以小組為單位搜集和整理資料,在大家整合資料的過程中會認識到化學致癌這一因素,進而樹立起合理利用化學原料的社會責任意識。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法的推動,培養了學生的勞動素質,并在大家的勞動中深化了對知識的理解,而且促進了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發展。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基于教學內容構建生物情境,以優化教學效果。基于高中生物學社會責任感背景下的勞動教育,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構建直觀化的教學情境,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生物板報”設計,以在強化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同時,將勞動教育落實到位。比如在教學“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這節生物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視頻,以強化學生直觀體驗,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在教學課堂中,為學生播放“全球變暖”的短視頻,在視頻沖擊下讓學生認識到生態系統穩定性的重要性,并在看到因全球變暖對動植物、人類造成的破壞來提升學生的責任感。在喚醒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同時,教師鼓舞大家將這部分責任感真正的落實到位,組織大家開展了“預防全球變暖”的生物板報設計活動,通過大家的動手操作,落實了勞動教育的要求,并促進了高中生勞動教育觀念的發展。
所謂的探究教學法即教師在開展生物教學的過程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進入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中來。在社會責任感核心素養下的生物勞動教育中,教師可以利用探究教學法,向學生提出探究的生物問題,并鼓舞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思考和勞動,認識到自身肩負的責任,并最終完成教學的要求。比如在教學“種群數量變化”這一內容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在立足本節內容的基礎上,提出具有探究性的生物問題,比如鳳眼蓮具有美化的作用,因此我國可以積極引入,但是可以放任其自由生長嗎?我國為什么要頒布計劃生育的政策?等,讓學生在利用文獻、網絡查找資料的過程中,認識到人類行為是影響種群變化的一個重要因素,并鼓舞學生從高中生當下的責任出發,注重身邊種群數量變化的現象,并提出優化的措施。很明顯,在生物教學課堂中,通過問題情境的構建,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深化了學生對本節內容的思考,并促進了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發展[2]。
綜上所述,社會社會感下的生物勞動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教師明確勞動教育理念,深挖教材中的社會責任感內容,并通過有效策略的采取,落實勞動教育,以促進高中生社會責任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