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萍
(重慶萬州外國語學校 重慶萬州 404000)
“立德樹人”是新時期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在做好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注重運用史料開展德育教育,以促進學生德智教育的齊發展,以全面提升高中生的綜合素養。文章立足高中歷史,從立德樹人視角出發,對如何運用史料開展德育教育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雖然高中生歷經了九年義務教育,但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其心智發展還不健全。在這一階段,學生容易受到外部不良思潮的影響,而通過開展德育教育可以撥開學生思想的迷霧,可以為學生指明前進的道路。高中歷史教師通過潛移默化的滲透德育教育,可以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
古語有言“先做人,后做事,只有做人到位,才能做事成功”。因此,德育被納入了素質教育行列。這意味著學生即便有著豐富的知識、高超的技能,如若他的思想道德出現偏差,其教育也是失敗的。因此,高中歷史教育要引領學生向著正確的方向發展[1]。
通過歷史學習達到立德樹人的教學任務,是新時期賦予高中歷史教師的重要職責。從歷史知識學習視角來看,通過運用史料開展教學對推動立德樹人教育的開展有著積極的作用,不僅可以減輕教師壓力,還能讓學生全面了解歷史發展[2]。基于此,文章從如下幾個方面論述了高中歷史運用史料開展立德樹人教育的策略:
在開展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深入分析歷史教材,通過挖掘歷史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選擇相應的史料,以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史料,深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知,并讓學生養成端正的學習態度、積極向上的人格,以促進自身的全面提升與發展。教材是開展歷史教學的基礎,是學習的主要來源,因此教師要深入挖掘歷史教材內容,以靈活應用。教師在應用教材的過程中,就必須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根據學生情況,精選史料,并在教師指導下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效率。比如在教學“兩次鴉片戰爭”這節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對鴉片戰爭爆發原因、導火線等資料開展收集,并組織學生觀看《鴉片戰爭》這部電影,讓學生了解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人民健康造成的危害,以激起學生的愛國情感,讓學生樹立健康生活、遠離毒品的理念。通過史料引入,不僅深化了學生對本節知識的理解,而且通過學生對史料的解讀,引發了學生的自主思考,并促進了學生自身道德素養的提升。
教師在利用史料開展立德樹人教育的過程中,切勿形式單一、內容單調,這樣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還會讓學生產生厭煩興趣。因此,教師要豐富史料運用形式,通過搜集多種史料,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搜集不同類型的史料,以引導學生從不同視角解讀歷史、認識歷史。比如,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展現歷史人物,通過形象人物的展示,可以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深化學生對歷史的認識,并促進學生的有效學習。比如在學習“辛亥革命”時,教師就可以收集不同類型的史料,以做好對文本內容的延伸與補充。比如中國當時的國際地位、經濟與政治發展情況,然后在引導學生分析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失敗的根本原因,以深化學生對這段歷史的記憶。當然高中歷史教師也可以通過播放視頻片段,深化學生對歷史的理解。通過不同類型史料的運用,可以將歷史再現于學生面前,可以激起學生的愛國情感,可以讓他們更加珍惜當下的生活,并以增強學生的道德素養。
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同樣是鍛煉人、教育人的重要途徑。通過開展實踐活動,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綜合能力,還能在學生的積極參與中增強自身素質。因此,高中歷史教師在開展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必須平衡好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通過課內外教學的結合,讓學生獲得全新的體驗,以助力學生自我素養的全面提升。比如在教學“建國以來的科技成就”這一知識點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帶領學生走進科技館、博物館,搜集建國以來的科學技術,讓學生體會“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并在積極參與中完善自己。通過實踐活動的開展,拓寬了歷史教學渠道,調動起了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而且通過實踐探索,可以讓學生了解到科技帶給人們的變化,進而促進學生科學發展觀的形成。
社會的發展變化對教育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高中歷史教學只有立足時代發展,注重學生精神素質培養,才能為國家培養出高素質、高能力的社會主義建設者。綜上所述,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展高中歷史教學,對豐富學生歷史知識,促進學生道德素養發展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立足歷史教材,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德育因素,并通過精選史料、采取多類型史料、開展實踐活動等開展歷史教學,以達到德育教育效果的最大化,以促進高中生更好的前進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