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東亞
(寧波市鎮海區職業教育中心學校,浙江 寧波 315201)
研學旅行是以提升中小學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以集體旅行生活為載體,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會資源開展的體驗式教育和研究性學習的一種課外教育活動,具有實踐性、體驗性、探究性、趣味性等特點。2016年《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頒布之后,作為我國素質教育綜合改革一種新嘗試和新舉措的研學旅行,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博物館是開展文物收藏、科學研究、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擁有豐富的研學旅行課程資源,是進行研學旅行活動、承擔相關研學課程的理想場地[1]。2015年《博物館條例》指出,教育及文物部門應制定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社會實踐活動的政策措施[2]。因此,在文旅融合及研學旅行快速發展背景下,充分利用各地區博物館的自然、文化遺產資源,加強博物館研學旅行課程開發與建設,最大程度發揮博物館的文化、教育與旅游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以浙江省“寧波幫博物館”為例,通過對博物館研學旅行課程開發進行具體設計與實施,以期能夠拋磚引玉。
寧波幫博物館位于寧波市鎮海區,占地70畝,建筑面積24000平方米,2009年10月22日建成開館。作為一座城市人文博物館,寧波幫博物館以年代為脈絡、史實為線索、人物為亮點,系統展示了明末至今寧波幫艱苦奮斗、玉汝于成的發展史詩,以此來弘揚寧波幫的財智文化、桑梓情懷,借以通過營造“情感地標、精神家園”,倡導尋根謁祖、慎終追遠的人文主題。寧波幫博物館是國家二級博物館、國家4A級旅游景區。博物館立足傳承寧波幫人文精神,打造人文素質教育基地,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此外,寧波幫文化之旅入選2020年寧波市首批研學精品線路。
筆者以位于浙江寧波市鎮海區的“寧波幫博物館”為研學課程開發案例,按照“課前、課中、課后三階段”模式對博物館研學旅行課程進行設計與實踐(圖1)。

圖1 博物館研學旅行三階段課程設計模式
在課前階段根據地域、文化、學生水平、具體的研學需求選擇相應的資源。中職學生可以通過研學了解寧波幫精神、寧波幫的人物故事,鍛煉動手實踐能力、培養探究自主信息搜索能力。
在課中的實施階段,課題開發設計了寧波幫研學旅行系列主題課程,學生可以逐步的多樣的學習和了解寧波幫精神。
在課后的總結階段,學生要通過研學手冊來自我總結,并通過展示自己的研學成果和分享自己研學的心得來鞏固研學旅行的效果,并在這個過程中學會自我評價和評價他人。老師也可以通過研學手冊的內容和完成情況來把握教學的進展,檢測學習的成果。學校要在研學旅行課后反思活動的開展情況,總結研學的經驗,為下一次的研學旅行提供指導。
寧波幫博物館的研學課程設計圍繞“寧波商幫”展開。按照總分結合的思路,將博物館研學課程劃分為以下四個單元框架:單元1——尋覓商幫足跡、單元2——領略商幫風采、單元3——揚起職業風帆、單元4——感悟愛國情懷。本文以單元1為例,探討博物館研學課程內容設計及具體研學活動實施,見表1。

表1 寧波幫博物館研學課程單元1教學設計
在具體研學活動實施方面,針對“尋覓商幫足跡”這一研學主題,在博物館不同場地開展不同的研學活動,并設計相應的研學活動任務,見表2。

表2 單元1研學活動主題及任務
研學旅行課程評價往往從課程目標達成度、實施過程、展現效果等方面來進行,這里的評價主要針對中職學生研學活動中紀律、表現、能力水平的評價。在評價要素確立之后,建立每一個要素的水平評價量表。圍繞研學目標,將每一個要素以可觀察、可測量、具體的描述性語言編制成3個水平的量表。為了使評價結果盡量客觀,還加入自我評價和小組評價。
在研學旅行課程PTA評價量表實施之前,我們根據寧波幫研學旅行課程類型和內容,對研學旅行課程的3個階段,10個評價要素(相關知識、研學技能、物資準備、安全紀律、研學態度、實踐操作、團結合作、研學筆記 成果質量、語言溝通)賦予合理的權重,并確定3個水平要點的具體分值。其中研學過程量表為例,研學態度分為3個水平要點。水平1:研學中少有思考,浮于表面,持消極態度;水平2:能在研學過程中進行思考,按時完成任務;水平3:善于思考和提問,能理論聯系實際解問題,主動完成任務。實踐操作分為三個水平要點。水平1:在老師或者同伴的幫助下完成實踐操作;水平2:基本完成實踐操作;水平3:獨立完成操作,熟悉流程;團結合作分為三個水平要點。水平1:不善于與人溝通;水平2:善于協作,能在團隊中盡職盡責;水平3:在團隊中有一定的領導力,能夠組織溝通協調事宜。研學筆記分為三個水平要點。水平1:研學筆記不完整,內容缺失;水平2:研學筆記完整;水平3:研學筆記完整豐富,條理清晰。
隨著研學旅行快速發展,我們依托寧波幫博物館豐富的館藏資源,抓住政策的利好優勢,結合區域研學資源和中職學校研學旅行發展現狀,開發適合中職學生訴求的研學旅行課程設計。雖然此次課程開發執行后還存在一定的不足,今后我們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研學導師團隊,開發匹配研學課程的輔助讀物,探索館校合作的研學旅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