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西南的梁山縣是我的出生地,一部《水滸傳》讓它揚名海內。“肖偉肯定能喝酒”,這是大家對我的第一印象,所以在酒桌上我總是免不了多喝幾杯,山東人豪爽耿直都流淌在基因里了。梁山泊山頂有一建筑“聚義廳”,后被改為“忠義堂”,忠與義是山東人幾千年的口碑的濃縮。
《孟子·告子上》:“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孔孟儒家的“仁義”學說影響深遠,從春秋戰國的仁義之士到隋唐時期瓦崗寨的秦瓊、程咬金,從《水滸傳》中梁山的一百單八將到微山湖的鐵道游擊隊,無不體現“仁”“義”二字,縱觀歷史,與仁義有關的故事更是數不勝數。在資訊貧乏的時代,以名著和故事編繪的連環畫成為我兒時的最好“伴侶”,我的繪畫愛好便由此啟蒙,我也在潛移默化中走上了藝術的道路。
在繪畫材料上,我進行了大量CG繪畫、動畫、油畫、水彩、丙烯、水墨、綜合材料的創作,使用過寫實、夸張變形與抽象等繪畫藝術表現形式。最初企圖以實驗和“玩”的心態進入未知領域,結果越陷越深,創作了一大堆幼稚之作,梳理一下這些作品,竟也能多次多件入選五年一屆的全國美術作品展和省美術作品展,不免是對我下苦功的肯定。比較而言,我喜歡,或者說擅長進行人物畫的創作,在經歷繪畫材料的實驗后,我選擇與“水墨”同行,并開始新系列的創作。
2019年,我參加了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當代水墨動畫傳承與創新人才培養”的學習活動,得到了吳山明、卓鶴君、何水法等諸先生的親授示范,提高了本人對于“水墨”內在文化與自身修養的認知水平。
湖南是一方紅色熱土,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考察時曾說:“十步之內,必有芳草。”“寸土干滴紅軍血,一步一尊英雄軀。”我工作的長沙師范學院這所百年名校,由徐特立先生在1912年創辦于荷花池畔。長沙師范學院歷盡艱辛,懷教育救國之理想,培養了田漢、許光達、廖沫沙等大量英才。學校第二次黨代會提出了打造“五個長師”的宏偉藍圖,其中第一個就是打造“紅色長師”,繼續傳承并弘揚徐特立的教育思想和革命精神,把紅色文化品牌擦得更亮,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最好的繪畫題材就在身邊,由此,我制定了紅色歷史題材主題創作三部曲,即第一部《堅強的老戰士徐特立畫傳》、第二部《國歌瞭亮田漢畫傳》、第三部《開國大將許光達畫傳》,計劃在工作之余集中精力在5年內完成。
第一部《堅強的老戰士徐特立畫傳》,作為建黨100周年、徐老誕辰144周年的獻禮之作,于2021年1月出版,共計收錄作品170余件。該書獲評2021年一季度“湘版好書”,并被湖南省人民政府網、紅星網以《凝心聚力奏強音砥礪奮進正當時——湖南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黨史學習教育綜述之九》為題關注報導。線上、線下舉辦了長沙文化名人系列——堅強的老戰士徐特立專題創作展,展覽分為“貧寒身世,破產讀書”“艱難辦學,教育救國”“革命斗士,毅然入黨”“萬里征途,矢志不移”“邊區興教,為國育才”“宣傳抗戰,不辭辛苦”“親友情誼,感人至深”“圣人暮年,風范長存”8個主題,全面展示了徐特立“光榮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偉大的一生”。畫傳出版后,我向湖南圖書館捐贈9冊《堅強的老戰士徐特立畫傳》,以及國畫作品《先生》,向長沙師范學院圖書館捐贈《堅強的老戰士徐特立畫傳》8冊,并舉辦了多場以“繪畫背后的故事”為題的創作分享講座,得到中新網、紅網、新湖南、三湘都市報、湖南教育網、雅昌藝術網等數十家媒體的關注報導。
第二部由我校黨委書記羅婷教授作序的《國歌瞭亮田漢畫傳》也將付梓,擬于2022年1月出版發行,作為長沙師范學院建校110周年、徐老誕辰145周年的獻禮之作。并于2021年7月在線上、線下舉辦了“慶祝建黨100周年,'國歌瞭亮'田漢主題水墨創作展”展覽,展覽分為“清苦年少,戲劇如魂育奇志”“上下求索,創造南國續左聯”“勇赴國難,如椽神筆寫華章”“情深義重,五湖四海皆朋友”“誠心不愧,仗義執言敢擔當”“至情至善,家國情懷路坎坷”6個主題,以記錄田漢不平凡的一生,讓田漢的形象更具張力,進一步使田漢的為藝、為人風范根植在人們心中。
第三部《開國大將許光達畫傳》已開始進行前期策劃與收集素材等工作。
主題人物創作的過程就是和不同先賢對話的過程。在創作時,我們要收集素材,全方面地閱讀史料、求證,實地探訪,感受生活,沉浸在他們的故事無法自拔,更為他們的忘我的奉獻精神、為國為民為黨的擔當精神、對事業、朋友、戰友的忠城精神鼓舞著、感動著。在創作時,我成了故事的講述者、畫面的創作者,儼然也成了事件的參與者、見證者,我想這也就是故事性、主題性、現實主義帶來的通感與體悟。
我的紅色歷史題材主題創作三部曲,是學校賡續百年紅色傳統,堅持“文化潤校”、打造“紅色長師”理念下的踐行,紅色文化為創作提供了天然的實踐素材和實踐方式,是文以傳情、技以求美的有效途徑,完成了從“理論形態”向“視覺形態”的轉化,豐富了紅色美術作品資源庫。通過線上、線下展覽等形式與活動,積極發揮藝術作品的社會服務功能,推動紅色文化教育的落實落地,形成較為完整的紅色文化實踐育人的生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