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美
我國的教育從最初的重視對學生的雙基培養,到上世紀初的重視培養學生的三維目標,再發展到當今倡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教授學生基本的生物學理論知識,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充分關注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這四個要素,提高學生運用生物學知識對問題進行分析與解決的思維能力。在生物課堂中對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培養,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更能提高學生適應社會、未來自身發展的能力。
1基于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教學內涵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提出,使核心素養成為學生需要具備的基本素養,使學生逐漸適應社會、自身的發展。《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應從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4個要素貫穿整個生物課程。生命觀念就是指學生學習生物學課程后能理解較大范圍的生物學事件和生命現象,在面對現實生活的實際問題和挑戰時具有更好的解釋力和決策能力。生命觀念是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之首,凸現其在生物學課程中的地位和其育人價值。科學思維是指在生物學的學習過程中獲得的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與思維習慣,包括在學習過程中創造性思維、問題歸納概括思維、推理思維等,與實際問題相結合,認識事物,并且運用生物學中的理性思維科學解決現實中出現的問題,指導行為等。科學探究也是一種學習方法,指在學生獲取知識、理解科學概念、理解科學家如何工作的學習活動、涉及探索自然或物質世界的過程,是學生能夠針對有價值的問題、疑問、難題或想法進行研究,基于好奇心與困惑來理解生命世界和建構知識的意愿和能力。社會責任是指學生在學習生物學知識后,運用生物學學習成果方面能夠準確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基于對生物學的認識,態度和價值觀參與個人和社會事務討論,嘗試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的擔當和能力。社會責任表現了學生相信科學、善待生命、環境友好、促進健康、造福人類的態度和價值觀,是學生個人成長和社會進步的正能量,未來為社會的發展進步作出貢獻。
2落實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的措施
2.1結合生活實際,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生命觀念
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對于生命的思考會更加健全:身邊的親人由于意外、疾病突然離開,會對人們造成強烈的沖擊,會惋惜、會懊悔、會難過;在成長的過程中,生命也是在一點一點地流逝。因此,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結合實際生活中的案例與自己對生命觀念的理解開展教學,使學生意識到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例如,在學習線粒體是需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時,教師引導學生理解:人在正常活動時,需要為體內各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線粒體是細胞中進行需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是維持生命的基礎條件。課堂上,學生通過觀察需氧呼吸的過程模擬動畫,建立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學生學習細胞通過分裂增殖、生物的進化等知識,能運用進化與適應觀,解釋生物的多樣性和適應性,能從原核細胞到真核細胞,從單細胞到復雜多細胞生物體,在細胞的水平上解釋生物的多樣性及其聯系和發展,理解自我更新是生物體的存在方式和生物的運動規律,并解釋細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對生物個體生長、發育的意義,培養生命觀念,從而意識到生命的可貴。
2.2運用概念教學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在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聚集大概念來發展素養。以素養本位進行單元設計的概念教學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傳統的教學中,學生主要對各種概念通過死記硬背的形式進行學習、鍛煉概括能力,思維能力難以得到有效的培養。現在,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生物學的各種概念,研究各概念之間的含義與意義,使學生了解到各概念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教師促進學生有效理解各種概念,從而進行有意記憶,提高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例如,在學生學習細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知識后,教師要求學生用文字或圖示等方式表達細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等重要概念,用圖表等方式表示細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在物質和能量轉化中的聯系。又如,學生在學習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等知識后,運用模型模擬、解釋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核DNA的規律性變化,闡釋親子代細胞在遺傳信息上的一致性和多樣性。在學習“孟德爾從一對相對性狀的雜交實驗中總結出分離定律”內容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課前提問:生物遺傳是以何種方式進行的?有什么規律可循?學生分組討論,開展合作學習。在交流學習成果時,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與看法,通過豌豆雜交實驗的過程的學習,逐漸理解和掌握相關的概念,不斷地分析與探究,使科學思維能力不斷得到提升。
2.3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知欲望,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為了使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進一步提升,教師可以采用創設問題情境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深入理解生物學的知識點。例如,在學習了檢測生物組織中化學成分知識后,教師引導學生參照給定的方法步驟,探究未知生物材料的化學成分,并能夠依據檢測結果,得出正確的結論。又如,在“轉基因技術可以實現物種間的基因重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展示我國育種專家培養成功的轉基因鯉魚、轉基因抗蟲棉花的圖片和視頻,給學生造成強烈的視覺沖擊,激發學生的學習探知欲望。然后,提出問題:你了解這種生物嗎?我們所學的哪種技術能夠得到它們?如果想讓你對其中某一種生物進行特定的轉基因育種,你認為該怎么操作?學生認真思考,再結合自己所學習到的知識與自己所感興趣的方面展開想象,提高了對知識的探究能力。
2.4通過生物科學史的學習,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生物科學的發展和探索歷史,促進學生學習與了解科學家的研究過程以及對生物學的發展做出的貢獻,學習科學家們追求真理、實事求是的精神,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并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的學習并掌握生物學知識,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例如,在“光合作用的探究過程”一課中,教師以最早發現光合作用的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進行的密閉鐘罩試驗為例。他在實驗中發現,將植物與蠟燭放在同一個密閉的鐘罩內,蠟燭不會熄滅,但是不能夠重復實驗,為探究這一真相,經過不斷的試驗后發現,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他忽略了光的作用。科學家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嘗試,經過多次的失敗后,終于得出結論,為生物學的發展做出貢獻。學生通過學習科學家這種不斷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能夠增強社會責任感。又如,在學習“生物的進化”時,教師要讓學生明白生物不是上帝創造的,拒絕有關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原因的異端邪說,理解濫用抗生素藥物的危害,認同保護生物多樣性對人類健康生活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進一步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和責任,參與環境保護的行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房巖,王彥軒,陳野夫,等.基于核心素養的生物學前沿知識拓展策略[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1,40(4):89-92.
[2]劉恩山,曹保義.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解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0-68.
[3]王輝.中學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實踐路徑分析[J].知識文庫,2020,(5):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