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明順 劉秋月 姜明 楊洋
摘要 在專業認證來臨的時代,打破原有視野的局限性,重新論證生物科學(師范)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審視人才培養模式與專業認證要求之間的差距和不足,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推進教學方式方法創新,強化師資培養構建協同育人體系,研究并確立可度量的、能滿足基礎教育需要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
關鍵詞 專業認證 生物科學 培養模式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20世紀90年代以前,我國的師資培養一直采用封閉、定向的培養方式,即中小學教師均由師范院校的各專業承擔培養。1993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明確提出“國家實行教師資格制度”。1995年出臺了《教師資格條例》對教師資格的認定標準、具體條件以及考試程序等作出相應的規定。一直到2000年,這一制度主要用于存量教師的管理。
2000年,教育部出臺了《〈教師資格條例〉實施辦法》,但直到2011年以前,師范專業的畢業生仍享有某種“特權”,師范類畢業生畢業時達到普通話資格要求、教師教育類課程及格的成績單、完成規定時限的教育實習并合格等基本條件,通過所在師范院校或所在地教育部門申請通過就能獲得相應的教師資格證書。2011年,教育部執行《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的國家標準》,教師資格制度的實行打破了師范專業對教師培養的壟斷,使不少綜合性大學也加入到師資培養中來,教師教育原有體制被打破,流動體系加快形成。
2017年,教育部師范專業認證工作啟動以來,我國師范教育發展進入了專業認證時代。當前,教育部已經把深入推進師范類專業認證工作,推進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推動建設高水平師范專業列為教師工作的重要任務,就師范院校來講,應對師范專業認證大背景下,不斷推動原有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已經成為教師教育改革的重要而緊迫的內容。
1生物科學(師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現狀分析牡丹江師范學院生物科學(師范)專業的前身是生物教育專業,創建于上世紀70年代,經過四十余年的建設發展,為龍江大地培養了大批合格的生物師資及專業人才。隨著時代發展及專業建設調整,從過去專注于基礎教育生物教學師資到如今培養更加開放的教學及管理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人才培養模式也隨之不斷調整變化,但從應對師范專業認證標準來看,仍然存在的以下幾方面問題。
1.1人才培養目標清晰度不夠,畢業要求的產出導向不足
學校生物科學(師范)專業培養目標中既有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的定位,也有關于師德修養、人文素養的基本要求,同時涵蓋了適應基礎教育要求和改革發展,培養生物教學及管理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的相關表述。但是按照師范專業認證中關于培養目標確定,要體現目標定位加目標預期的要求,可以看出學校向社會做出的人才培養承諾與向學生做出的學習發展承諾清晰度仍然不夠,畢業要求中體現職業道德與素養、社會責任,職業能力與職業成就方面仍需進一步清晰完善。
1.2支撐畢業要求的課程體系不足,實踐教學體系有待完善
生物科學(師范)專業經過長期的辦學實踐,逐步形成了具有獨特性、先進性、科學性的專業特色和學科優勢,構建了基于基礎教育卓越師資培養的科學可行的課程體系。但從課程機構及學分分布比例來看,教師教育類課程開設比例仍然不足,占比較低。基于“一個完整,兩個結合,三個貫通,四個覆蓋”累積不少于一個學期的實踐教學體系設計還不能完全體現專業認證的要求。課程建設的相關制度還有待完善。
1.3教師教育團隊師資建設有待強化,專業質量保障與評估機制亟待加強
基于師范專業認證標準下的師資隊伍要求仍有差距,教師教育團隊師資有限,雙師型教師不足,尤其是有初高中一線生物教學經歷的教師缺乏,對目前生物教育發展現狀與前沿研判分析不夠,教師繼續教育與研修不足,兼職教師全程參與人才培養的保障力度不足。
2基于專業認證角度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
2.1改革生物科學(師范類)人才培養方案,構建五位一體課程體系
學校要遵循“頂層設計、優先發展、強化優勢、注重創新、追求卓越”的師范生培養理念,更加注重師范生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培養,注重培養師范生智力素養、能力素養和人文素養,培養造就一批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的基礎教育未來教師。
1開展教師職業教育。通過開設教師職業修養的課程深化教師職業課堂教育,通過課堂教學案例以及閱讀勵志書目、師德案例教育以及優秀師德影片鑒賞等多種渠道,引導師范生樹立堅定的職業信念。
2開足專業知識教育。處理好專、精、廣的問題,夯實學科基礎,開設足夠的專業課程,達到生物科學專業畢業的基本要求。突出教學技能培養。公選課設置技能課程模塊,包括微格訓練、三字一話、教師口語、寫作、研究方法、演講技巧等;同時,增加基本的現代教育技術知識與技能,每名師范生獨立制作完成一個課件、一節微課視頻。
2.2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改革教學內容1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改革教學內容。完善案例庫、資源庫建設,重構課程資源,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師職業理念和教師道德規范有機融入課程講授內容,將專業知識教育和教學技能培養融為一體。注重課程內容的選擇,把生命科學前沿知識、最新成果以及中學生物教學改革的最新標準和要求、國內外中學生物教育中的亮點做法納入課程資源和課程體系,注重將學科專業的知識內涵轉換為基礎教育
教學的優質課程資源。
2圍繞“精減、更新、拓寬”的方針進行教學內容
與課程改革。減少課程中的重復性知識,刪除陳舊過時的內容,吸收最新、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合并教學內容相同或相近的課程,構建新的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提高教學效益。
2.3以教學效果為導向改革教學方法,以“互聯網+”引領教學方式改革
1堅持“啟發式教學”“教學做合一”“為發展而教”思想,提高新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
把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案例式以及翻轉課堂、思維導圖等教學模式引入師范課堂,讓師范生在輕松互動的環境中掌握生物科學師范類課程的同時,潛移默化的學習教師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前沿的教學方法,在受教育中掌握教學方法,提升教育教學能力。
2將現代教育技術充分融合到課堂教學當中,以“互聯網+”思想為引領,構建高效率課堂。通過信息技術改造教學流程,開展MOOC、SPOC網絡開放教學和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教學;積極使用藍墨云班課、雨課堂等手段,以互聯網思維管理班級和課堂。建立師范生雙導師制度,探索小班化、研修式教學模式。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圍繞與中學生物教學相切合的選題,自由組合成多個研修小組,由高水平教師和基礎教育學校教師或教研員擔任導師。
2.4推進完善從專業認證角度出發的實踐教學體系改革
1實現教育見習、實習、研習貫通,構建“統一模式-職業體驗-見習實習-強化技能-素質拓展”四年一貫的師范生實踐教學體系。在第六學期集中安排教育實習,保證師范生教育實踐時間不少于18周。推行“課前10分鐘演講”活動,提高師范生表達、表演、合作、設計等能力。從大一開始分階段進行教育見習,每個學期增設實踐周,每次見習設立“微主題”,讓學生感知、體會和認識中學組織結構、運行機制以及基礎教育不同階段的教學規律,體驗教師的職責和工作環境。
2強化師范生教學基本功訓練。對三筆字和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說課和講課等教育教學技能進行過關達標活動,不過關者不能參加教育實習。關注師范生試講第一堂課、實習第一堂課和入職第一堂課,培養師范生設計“兩案”的備課能力,即“教師教學設計——教案”和“學生習得設計——學案”。舉辦模擬課堂、演講比賽、經典誦讀、普通話大賽等活動,提升師范生綜合素養。
2.5加強師范生師德養成教育,推進師范生素質拓展1開設《教師職業道德》必修課程。加強師范
生“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針對性,細化教學內容,以道德素養、師魂塑造、師德養成等為主線,開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特色教學。
2開展師德標兵進課堂活動。努力塑造“以師為榮、以師為本、兩代師表”的師范文化,改革師德教育課程教學方式,邀請校內外優秀教育家、先優個人和道德模范,舉辦師德報告會、師德演講比賽、師德專題研討等,感染和涵養師范生師德養成。
2.6打造師范專業勝任師資隊伍,構建師范教育協同創新體系
1要優先保障師范專業師資隊伍的數量和培訓提高。學科課程與教學論專任教師比例達到標準,通過成立學科教育教研室,打造高水平的教學論課程教學團隊,形成相對穩定且理念先進的師資隊伍;構建由中學生物名師、市生物教研員、教師教育專家組成的兼職教師隊伍。
2要建立學校與教育行政部門、中小幼學校三位一體”的開放式師范生協同培養機制。科學制定《生物科學師范類專業學生技能訓練方案》,強化教育見習、實習與研習,培養和提高師范生實踐能力。積極與國內高水平師范大學、教育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通過聯合培養、交換學習、學科競賽和培訓考察等方式,不斷拓展學生視野。
3推進師范專業建設與國際化接軌。開發海外研修項目,引入高水平外籍教師,引進教師教育優質課程和教材,與國外相關高校建立教師教育網絡平臺。每年選送2%的優秀師范生赴海外進行教育見習、交流和學習。4積極服務基礎教育改革。積極發揮基礎教
育研究中心和教師發展中心作用,與屬地初高中、教育研究院、實習基地學校等開展質量監測、第三方評估、教師培訓、課題設計、教學成果總結、科研項目合作等多方面合作。對接3~5所基礎教育學校,合作開展教育教學改革、辦學特色挖掘等課題研究,提高教師服務、指導基礎教育發展的能力。
2.7強化師范專業認證的多重保障,構建過硬的質量監控體系
1成立師范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進師范專業改革、發展與建設工作。根據生物科學專業辦學基本數據,合理確定師范類學生的招生規模,通過錄取高質量師范專業生源,把好師范生入口關。
2加強專業的辦學條件建設。牢固樹立師范專業是學校鮮明底色的教學理念,保持和鞏固發展好學校老牌專業,爭取的各項經費優先用于師范教育教學改革,合理分配師范教育教學改革、教學建設項目經費;充分利用學校語言技能、書寫技能等教學技能訓練室、實驗室,移動學習平臺和“智慧教室”、“智慧圖書館”,確保專業教學技能訓練、遠程見習實習和校內外協同研習等實踐活動得到實現。
基于專業認證的基本理念,認真思考生物科學(師范)專業目前的發展現狀時,可以發現專業發展的現實與專業認證的要求之間還存在較大差距。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將以“學生中心、產出導向、質量持續改進”理念為遵循,努力打破原有人才培養模式制定時囿于高校及專業自身視野的局限性,積極促使生物科學(師范)專業開展對中小學校等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調查,加強對基礎教育實踐發展趨勢和人才需求的研究,充分吸納中小學校長、教師的意見和建議,結合基礎教育領域對相關教師的現實和未來需要以及各專業的實際,最終培養基礎教育需要的專業人才,實現專業認證所要求培養規格。
參考文獻:
[1]吳能表,石定芳.專業認證核心理念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貫徹[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9,19(1):1-5.
[2]張正貴.材料現代分析方法課程改革與實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6):52-54.
[3]彭少健,陳少波.推進教育創新,培養和造就廣播電視傳媒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5,(1):5-11.
[4]王立軍.師范教育如何改革[N].中國教育報,2013-01-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