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玲
“剛進校的時候,每個孩子眼睛都是水汪汪的,透著機敏與靈動,可過不了多久,孩子們眼里就沒光了。”聽完公開課,大家紛紛感慨。
的確如此,為什么會這樣?
“不能用一堵高墻把孩子同周圍的世界隔離開來,不能讓學生失掉歡快的精神生活。孩子只有生活在游戲、童話、音樂、幻想、創(chuàng)作的世界中時,他的精神生活才有充分的價值。沒有了這些,他就是一朵枯萎的花朵。”蘇霍姆林斯基在《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中解密了問題的根源。
“真正的學校,那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多彩的精神生活,它以多種多樣的志趣和愛好把施教者與受教者聯(lián)系在一起。”而我們現(xiàn)行的學校教育是怎樣的呢?
孩子們的精神生活似乎除了學習再無其他,上課被禁錮在教室里學習,放學被禁錮在房間中學習。課表上呈現(xiàn)的課程似乎也很“豐富多彩”,但都是圍繞著應試運行;學校也開展其他活動,但僅僅是圍墻內的有組織的、有紀律的、有競賽規(guī)則的活動;課余生活更不用說——節(jié)假日幾乎被各種輔導班、補習班占完。
作為施教者的我們,為了能讓每個人都得到高分,我們抓緊課內外一切時間,向學生頭腦里灌輸現(xiàn)成說法、結論和論斷,甚至沒有時間、沒有機會讓學生去接近思想源泉和生動語言的源泉,把想象、幻想和創(chuàng)作的翅膀給束縛了起來……那么,蘇霍姆林斯基又是如何避免這種情形發(fā)生的呢?
“在學校生活的頭幾個月和頭幾年里,學習不應該成為唯一的活動形式。”對于幼兒班的孩子,他只帶他們在大自然中探索。進入小學,他也不會急于給孩子們上課,九月份,每天在教室上課的時間不超過四十分鐘;十月份,不超過兩個小時。其余時間,孩子們在“綠色的教室”(草坪上、大樹下、葡萄架下)上課,在“藍天下的學校”欣賞音樂;在“幻想之覺”“童話故事會”聽故事,講故事;在“鳥獸醫(yī)院”“生物角”照顧小動物,養(yǎng)植生物……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孩子們不僅強健了體魄,學會了觀察和思考,獲得了獲取知識的技能,也學會了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這些技能。
反觀我們的教學,為什么越來越多的孩子不喜歡學習?為什么孩子們性情變得暴躁,喜歡和老師、家長對立?蘇霍姆林斯基再次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教師把教育看成是盡可能多地往孩子頭腦里灌輸知識,而扭曲了孩子們的正常生活。”這位充滿了教育情懷的先行者,替孩子從內心深處發(fā)出了“絕不能讓分數(shù)成為兒童的鐐銬!”的呼喊。
“孩子們啊!五年來,我拉著你們的手一步一步向前走,我把整個的心都獻給了你們。誠然,這顆心也有過疲憊的時刻。而當它精疲力竭時,孩子們啊,我就盡快來到你們的身旁。你們的歡聲笑語給我的心田注入了新的力量,你們的張張笑臉使我的精神重新煥發(fā),你們那渴求知識的目光,激發(fā)我去思考。”每每讀到這段話的時候,淚水就會在我的眼眶里滾動,我仿佛看到了那個把畢生精力都獻給了教育事業(yè),獻給了孩子們的偉大先行者的身影。
給孩子的精神世界加點詩意和美感的涌流吧!這是我為孩子們發(fā)出的呼吁;《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也將成為我的工作指南。
(作者系酒泉第七中學教師)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