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偉 范吳瑕

攤開地圖,只見中國的西南地區閃耀著兩顆“雙子星”:山水之都、巴渝山城,天府之國、錦官蓉城。沿著“雙子星”畫出一條直線,便是剛獲得國家批復的成渝中線鐵路,全長292公里,列車時速350公里,如果一站直達,從成都到重慶僅需 50分鐘。不斷縮短的時空距離,讓兩地群眾的“同城夢”一步步成為現實。
昔日“蜀道難”,今日“川渝通”。川渝兩地攜手描繪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一體化藍圖,在鐵路、公路、航空和水運方面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齊頭并進,加速打通交通大動脈,促進城市往來聯系,實現同城化發展,一個“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躍然眼前。
“交通一體化”的成渝視野
交通之“便”,在于變。從成渝城際1小時直達列車首發到集裝箱班輪常態化開航,從川渝首條跨省城際公交開行到“成資渝”高速公路貫通通車,交通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一體化發展按下了“快進鍵”,川渝邁出了共建雙城經濟圈的實質性步伐。
6月21日,國家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部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成渝地區的交通發展作出詳細規劃,“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就此顯現。
“建設‘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核心要義就是要實現‘交通一體化’,真正實現‘雙城一體’。”四川省交通運輸廳綜合規劃處處長胡厚池道出了發展的關鍵。《規劃》從交通運輸層面,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一體化發展做好了頂層設計。
統籌謀劃、一體部署,有著相融共性文化的川渝兩地相向而行,高速路網、水運通道、干線鐵路、航空樞紐全面連通。“圍繞‘兩核’,把兩個‘圈’串為一個‘圈’,把過去各自分散的資源凝聚在一起統一規劃。”胡厚池如此形容“交通一體化”的要義所在。
事實上,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川渝兩地交通運輸部門便立即加強了對接,不僅建立起合作機制,還達成了多方共識,將按照“規劃實施、基礎網絡、樞紐建設、運輸服務、運營管理”和“五個一體化”高起點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一體化發展。
召開聯席會議,形成川渝交通一體化發展合作備忘錄,編制“綜合交通‘十四五’發展規劃”……川渝兩地統籌謀劃交通發展的步伐不斷加快,今年1月,兩地更是將合作內容細化為具體事項,形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一體化發展2021年重點任務清單,不僅推動在建項目建設,更加快謀建項目進度。
成渝中線高鐵即將開工建設,渝西高鐵前期工作加速推進,內江至大足高速公路、瀘州至永川高速公路火熱建設中……在科學謀劃之下,一批交通建設項目正開足“馬力”跑出成渝速度,以交通為支撐的“雙城經濟圈”加速“出圈”,讓成渝間聯系更為密切。
成渝開啟“1小時交通圈”
從時速30公里到時速200公里、300公里、350公里,從成渝兩地火車10小時直達到2小時、88分鐘、62分鐘直達,鐵路為川渝兩地架起發展的“橋梁”,也為成都、重慶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開辟了新通道。
便捷高效的出行體驗讓成都市民龐倩感受深刻。2020年12月,龐倩懷著激動的心情坐上復興號動車:“早上出發,一個小時就到重慶了,體驗一下長江索道,逛逛解放碑、洪崖洞,時間充裕,當天就能來回。”在龐倩眼里,成渝“雙城”生活已隨著高鐵的發展演變為“同城”生活。
密集構建的交通網絡,“高鐵一小時”的出行服務讓成渝兩地的距離進一步縮短。以重慶、成都為核心,鐵路干線能力不斷提升,城際交通網也越織越密。今年6月28日,綿(陽)瀘(州)高鐵“內自瀘”段開通運營,“川南半小時、成渝一小時”快速通道成為自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有力支撐。
如今,從綜合交通網到城際交通網,以軌道交通為骨干、公路網絡為基礎的交通網在巴蜀大地不斷延伸,“公交+地鐵”“高鐵+地鐵”的出行模式讓來往兩地的市民出行更舒心、更便捷。“川渝兩地正著力打造成渝‘雙核’1小時暢達,‘雙核’至區域主要城市1小時通達、都市圈1小時通勤。”在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建管處副處長陳廣看來,3個“1小時交通圈”的打造,為成渝地區形成一體化綜合交通網絡搭起了“骨架”。
在四川瀘州至重慶永川高速公路 (簡稱“瀘永高速”) 四川段施工現場,工人們架鋼筋、平場地忙得不亦樂乎。四川省瀘州市交通運輸局黨組副書記,市公路局黨委書記、局長曾興宇說:“2020年年底,瀘永高速重慶段已建成,瀘州正抓緊四川段的建設,預計將于2023年建成通車,附近的居民們已開始憧憬著高速全線貫通后的新變化。”
“從四川瀘州開車到重慶,目前只有成渝環線高速和蓉廈—渝昆高速兩個選擇,跑完全程需要3個多小時。而瀘永高速開通以后,全程用時預計可縮短1小時左右,時間成本大大降低。”瀘州市龍馬潭區居民李蘭說,這對喜歡周末自駕到重慶玩耍的人來說是一個好消息。
這邊,高速公路正如火如荼建設,那頭,跨省城際公交已率先讓兩地老百姓享受到了實惠。2020年4月,川渝兩地首條跨省城際公交“重慶潼南城區—四川遂寧磨溪”線路開通,單程車費只需2—5元,并實現了跨省公交一卡通用,“一碼”暢行。
像這樣公交、軌道“一碼”通乘的省際公交線路,川渝兩地已開通8條。“依托鐵路公路、城市軌道、地面公交等綜合客運樞紐,兩地市民可實現‘零距離’換乘,享受交通出行的‘同城待遇’。”陳廣說,川渝兩地正逐步開啟“1小時交通圈”,提供多樣化、便捷化的出行服務。
雙城結伴比翼齊飛
打開后貨艙門,仔細檢查門檻腐蝕情況,然后進入貨艙內部,對防護籃網、防撞板等部件一一進行檢查……5月30日凌晨,四川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職工楊龍印和張狄青從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出發,輾轉300余公里,耗時4個多小時,終于到達重慶江北國際機場,異地維修“趴窩”的川航B-6410飛機。
在這場耗時50個小時的“緊急救援”行動中,四川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質量部、技術服務部、航材部、結構部的黨員職工們帶頭攻堅。在結構部授權人員填寫好“飛單”的那一刻,大家臉上終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不臨邊、不靠海,航空是成渝地區連接世界最便捷的通道,兩地在航空產業領域深度合作,形成產業協同、相互配套的航空產業集群,是助推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抓手。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打造成渝世界級機場群;《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將推進成渝世界級機場群建設納入國家綜合交通網規劃布局。
2020年5月,重慶市渝北區、成都市雙流區兩地簽訂了《推動臨空經濟協同發展合作協議》,兩地將圍繞航空制造、航空維修、航空物流、航空租賃、航空培訓、數字經濟等重點產業,形成產品鏈、價值鏈、供應鏈的協同互補。今年5月,川航重慶分公司現場運行維修基地項目在重慶江北國際機場奠基。項目集綜合管理、運行保障與飛機維修功能于一體;建成后,兩地機場、飛機的運行維護將得到進一步保障。
6月27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正式投入運營,成都成為國內第三個、西部第一個擁有兩個國際樞紐機場的城市,為成渝打造世界級機場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接下來,川渝兩地還將重點提高成都、重慶國際航空樞紐綜合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加快推進重慶江北機場改擴建工程,實施成都雙流機場提質增效改造,并推進一批支線機場建設。
雙城結伴,共推發展。“打造世界級機場群,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被稱為‘飛機醫生’的維修人員要不斷修煉內功。”四川飛機維修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李越說,他們將全面提升空客全系列飛機的深度維修能力,積極推進客改貨等民航新經濟的發展,進一步深化與國內航空公司的合作,更好地滿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對航空運輸的巨大需求。
內暢外聯? 共筑開放通道
仲秋,行走在波瀾壯闊的長江邊,微風迎面,瀘州港內五顏六色的集裝箱鱗次櫛比,岸橋吊具起起落落,滿載而來的火車傳來陣陣鳴笛聲,開往重慶的“水水中轉”班輪已進入常態化運行。穿城而過的長江,賦予了四川瀘州、宜賓等地天然的“黃金水道”,成為連通西南地區與沿海地區的水路“大動脈”,而岷江、沱江、嘉陵江等支流,自古以來便是進出川渝地區的重要通道。
共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通江達海、向水而興,川渝正逢其時。
“2018年,四川就提出整合瀘州、宜賓、樂山等地港口資源,建設長江上游(四川)航運中心,打破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瓶頸。”四川省航務海事中心安全總監羅奎盛說。
如今,“共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成為實現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要路徑。
從“建設”到“共建”,從行動到目標,川渝有了共識。“以重慶果園港,四川宜賓港、瀘州港等主要港區為節點,合力構建‘鐵水聯運’、‘水水聯運’通道,在港口運營、多式聯運、物流商貿等方面開展合作。”羅奎盛說,兩地交通運輸部門已共同編制完成《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方案》,提出大力發展江海直達運輸,加強“陸水”、“港航”聯動。
“在瀘州,我們還開辟了重慶涪陵港至四川瀘州‘散改集’航線,開通四川瀘州港、宜賓港至重慶‘水水中轉’班輪。”作為瀘州港的運營方,四川瀘州港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黃兢說,川渝兩地“抱團”共建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對兩地來說大有裨益,瀘州港將運用自身優勢,發揮通江達海的作用,實現“鐵、公、水”多式聯運無縫銜接。
“水水中轉”班輪的常態化運行,是川渝深化港口合作聯動的生動實踐,為川渝兩地水上物流運輸搭建起了快捷“傳輸帶”。而復航后的嘉陵江流域也迎來新的機遇,從四川廣元港、廣安港、南充港啟航的集裝箱貨物順嘉陵江而下,形成了一條經重慶的水上出川大通道。
“以江為媒”,川渝水運合作再提速。“9月2日,四川省港航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重慶港務物流集團有限公司攜手組建合資公司——重慶川渝港航物流有限公司。”四川港投川南港務運營(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歐陽介紹,雙方將整合港口資源,實現川渝港口協調聯動,提升川渝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促進物流運輸降本增效,推動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建設。
共繪交通一體化“藍圖”,一個內外通達、立體開放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正在西部快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