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友
編者按:11月5日,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座談會和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重慶共有3人被授予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獲獎數量為全市歷屆之最;7人獲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1人由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推薦被授予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重慶市委黨建全媒體通過講述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獲得者蔣誠、徐玲玲、何巧的感人故事,向他們深情致敬,以激發更多的社會正能量。

隨部隊經歷大小戰斗400余次;在一次戰斗中身負重傷,殲敵400余名、擊毀敵重機槍一挺,并奇跡般地擊落敵機一架;復員后回到家鄉,隱于鄉野勞作36載,舉債帶領村民修通“致富路”;帶頭發展特色農業……
從抗美援朝戰爭的火線到農村脫貧致富的一線,曾榮立一等功的合川區隆興鎮玉河村村民蔣誠“退伍不褪色”,始終用堅毅果敢和無私奉獻書寫著人生履歷,用累累功勛詮釋著“忠誠于黨、忠誠于人民”的錚錚誓言。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11月5日,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座談會和頒獎儀式在北京舉行,蔣誠榮獲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93歲的他成為“深藏身與名”的助人為樂典范。
一己之力殲敵400余人
時光回到戰火紛飛的年代。1949年12月,21歲的蔣誠入伍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11軍31師92團1營機炮連的一名戰士。1951年,11軍31師編入中國人民志愿軍12軍建制,隨后蔣誠隨部隊入朝作戰。
1952年10月,入黨4個月后,蔣誠迎來了永生難忘的上甘嶺戰役。也正是在這場震驚世界的殘酷戰役中,他獲得了中國軍人的崇高榮譽。
11月8日,蔣誠所在的志愿軍第12軍32團到達上甘嶺,此時上甘嶺最重要的537.7高地僅剩24人退守坑道,且已連續11天斷水斷糧。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蔣誠隨32團沖上幾乎陷入絕境的537.7高地。
硝煙彌漫中,蔣誠突破敵人炮火的嚴密封鎖,以一己之力殲敵400余人,更巧借深坑掩護擊落了1架敵軍的戰斗機,有力壓制了敵軍火力點,封鎖了敵軍運輸道路。
經此一役,蔣誠也遭受了重創——一顆敵軍戰機投下的炸彈在身旁爆炸,彈片劃破肚子,腸子掉了出來。他忍著劇痛把腸子塞了回去,裹傷再戰,直到通訊員將他送到戰地醫院搶救。
7天之后,蔣誠被轉回遼寧丹東的后方醫院治療,經全身麻醉3次,醫生連開4刀,才將他腹中彈片取了出來。
返鄉務農深藏功名
1955年2月,蔣誠退伍返鄉。他的行李僅有1套便衣、1雙鞋襪、1條毛巾、1塊肥皂、16尺布票和數枚軍功章。
回到家鄉后的蔣誠“退伍不褪色”,他把用鮮血換來的戰場功績深藏心底,在家鄉務農,并積極參與修建鐵路、鄉道等便民工程,沒找組織提出任何安排工作的請求。
“那時我們只知道哥哥上過朝鮮戰場,他從來沒有跟我們提過自己立了多大的功,更別說拿著功績去要什么待遇了。”蔣誠弟弟蔣啟鵬回憶。
直至1988年,一份塵封在合川檔案館的“軍功喜報”,才揭開了蔣誠身上傷疤的“秘密”。
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部、政治部聯合發出的這份《革命軍人立功喜報》,正面寫著:貴府蔣誠同志在上甘嶺戰役中,創立功績,業經批準記一等功一次,除按功給獎外,特地報喜,恭賀蔣誠同志為人民立功,全家光榮。
喜報背面的記功欄里寫著:在上甘嶺戰役中,蔣誠殲敵四百余人,擊毀敵重機槍一挺,擊落、擊傷敵機各1架,全班僅3人負傷,榮立集體二等功,蔣誠重傷不下火線,配合步兵完成了任務,對戰斗勝利起了重大作用,榮立一等功,并榮膺“人民功臣”稱號。
于是,當地政府按相關規定給予蔣誠“全民職工”待遇,發放工人退休工資,每月80元。這一年蔣誠已60歲,“知足”是他說得最多的一個詞。
舉債修路無怨無悔
在蔣誠的士兵檔案中,一份《返鄉生產計劃決心書》這樣寫道:“祖國哪里需要,我就在哪里干好革命業務工作。”
在重慶江津珞璜參加鐵路建設時,蔣誠擔任維修中隊中隊長。
工作中,蔣誠總是身先士卒搶著重活、臟活、險活干,還經常幫助他人,從并不寬裕的收入中節衣縮食資助家庭困難的隊友。
20世紀80年代,合川隆興鄉的群眾出行困難,鄉里到外面只有一條羊腸小道。于是,當地政府決定修建一條外出公路連接到附近的永興鄉。
1983年冬,蔣誠主動請纓牽頭修路,且不領任何報酬。他在村民中的威望高,被當地政府委以重任。
沉默寡言的蔣誠二話不說就帶領全村人開了工。然而,公路修到一半便出現了資金困難。
“沒錢了,但絕不能半途而廢,錢的辦法我去想。”為了改善家鄉交通閉塞的狀況,方便當地數萬群眾出行,蔣誠悄悄以個人名義向信用社貸款2400元,用于補貼修路工程款。
一條長10公里的砂石路修通了,蔣誠個人卻身背債務,對此他無怨無悔。
直到1991年,蔣誠的二兒子蔣明輝才偶然得知此事。被父親的義舉深深感染的他,主動拿出自己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1000元錢,并賣掉婚房,幫父親還清債務。
“國家”二字高于一切
蔣誠后來居住的廣福村曾因勞動力外出、農業收入來源單一等原因,總體較為貧困。
20世紀90年代末,國家號召退耕還林,蔣誠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頭在自家田地里種上柏樹、柚子樹等。
2014年,村里引進油橄欖種植,發展扶貧產業,由于需要農民流轉土地,產業發展遭遇到不少阻力。面對這種情況,當時已86歲高齡的蔣誠第一個站了出來,帶頭將自家土地流轉出去,還主動協助村干部做群眾的思想工作,幫助村民解決作物種植中的實際困難。
在當年蔣誠積極推動的基礎上,如今油橄欖種植已成為當地群眾致富的“龍頭”產業。
“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不給國家添麻煩。”這是蔣誠常說的三句話。他扎根農村、甘守清貧,篤守信念、堅守初心,并一直不忘幫助他人、造福一方。
蔣誠膝下共有4個孩子,兩個女兒嫁到了外地,大兒子常年在外地經營鹵菜燒烤攤點,二兒子在重慶當保安,一家人生活雖不富裕,但都勤勤懇懇。
在大兒子蔣仁君的印象中,父親雖然話不多,但對他們要求很嚴格。1974年,蔣仁君前往西藏參軍。“送我去部隊前,爸爸只交代了我三句話:當兵就要準備犧牲,在部隊嚴格要求自己,不要給組織添麻煩。”蔣仁君說。
在蔣誠的子女眼中,父親像春蠶一樣,將自己奉獻給了人民群眾,不圖回報。“這是他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四女兒蔣曉靈如是說。
英雄老去,傳奇仍在。對老兵蔣誠而言,“國家”二字永遠高于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