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冬平

[中圖分類號]R714.2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1)19-0269-02
2型糖尿病作為臨床中十分多見的慢性疾病,也是當前生活中困擾人們的一項重大疾病,其臨床病理屬于代謝性系統疾病,常常會以血糖增高為主要特征,也被稱作是高血糖,這通常是因為患者胰島素分泌存在缺陷而導致血糖升高,而在血糖不斷增高或者長期持續高血糖狀態時,患者生物作用會受到嚴重損傷,同時在加上其他因素影響,患者血糖代謝功能也會漸漸發生紊亂,最終給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危害。近幾年以來,在人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下,生活方式發生明顯變化,生活飲食結構也隨之改變,這也導致2型糖尿病發病率逐漸增高,當前臨床中哦個并不具備能夠徹底根治疾病的方法,但是如果患者長時間受到高血糖的影響,則十分容易引發一系列心臟系統疾病發生,并且累及患者腎臟與血管等功能,給患者生命健康帶來極大威脅,降低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及時采取合理措施干預,以改善患者血糖水平,促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有著極其重要的臨床意義。以往臨床中大多采用胰島素開展疾病治療,雖然可以對患者血糖水平進行一定改善,但長期服用胰島素可能會產生一些不良反應,例如患者體重增加或者低血糖等,給患者生活造成很大影響。根據相關研究表明,二甲雙胍藥物應用在2型糖尿病治療中有著顯著的作用,并且配合胰島素聯合治療,能夠發揮出更好的藥效,可以明顯改善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基于此,本文選取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我院收治共48例2型糖尿病患者給予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的效果展開分析,為臨床治療提供相關經驗借鑒。
1資料與方法
1.1基礎資料 此次研究對象全都來自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時間內在我院接收的共48例2型糖尿病患者,所有研究對象都經過臨床病理學診斷確定患有2型糖尿病,且患者均不存在嚴重肝腎功能異常與嚴重并發癥發生,都自愿簽署此次研究同意書,經過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通過數字分組法將患者分成參照組與研究組,每組24例,參照組男女比重13:11,年齡34~69歲,平均(54.31±2.11)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3.04±1.03)年;研究組男女比重12:12,年齡33~67歲,平均(54.28±2.09)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3.11±1.02)年;將所有資料統計,無明顯差異(P>0.05)。
1.2方法 參照組單獨給予胰島素藥物治療,需要在患者早晚餐時給予胰島素皮下注射,每次胰島素注射劑量需要準確控制在10u,持續治療8d;研究組則采用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胰島素治療注射方法與參照組相同,之后選用同一公司相同規格相同批次的二甲雙胍通過口服的方式給予患者治療,每次服用0.5g,3次/d,需要在飯后三十分鐘進行服用,持續治療8d。所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醫護人員需要給予患者血糖密切檢測,并且觀察患者血糖水平變化情況,根據具體水平合理調整用藥劑量,以合理保證臨床用藥科學合理性。
1.3觀察指標 統計觀察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指標;并對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判,若是患者癥狀基本消退,血糖水平漸漸恢復正常,則可以評判為顯效;若是患者癥狀與血糖都取得有效改善,則可以評判為有效;若是患者上述情況沒有任何好轉,甚至發生惡化,則可以評判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同時觀察患者治療不良反應發生情況,主要包括惡心、嘔吐與腹瀉等。
1.4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3.0計算數據,行t、χ檢驗,以x±s、“例(%)”表示,若P<0.05,則代表數據有差異。
2結果
2.1血糖指標觀察評估 從表1數據統計可以發現,治療前兩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指標沒有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明顯低于參照組(P<0.05),組間差異顯著。
2.2臨床治療指標分析 患者在經過治療后統計發現,參照組患者體重平均增長(3.13±1.06)kg,血糖達標時間為(10.24±1.27)d,每日胰島素用量為(55.14±8.63)L;而研究組患者體重平均增長(1.84±0.77)kg,血糖達標時間(8.51±1.03)d,胰島素用量為(42.58±6.79)L,經對比后,顯然研究組患者體重增加與胰島素用量低于參照組,血糖達標時間比參照組短,組間差異顯著(t=4.8236、5.1830、5.6034,P<0.05)。
2.3治療效果評估 兩組患者在接收治療過后,經臨床療效統計評判,參照組治療顯效患者7例,治療有效患者11例,治療無效患者6例,總有效率為75.00%;研究組治療顯效患者10例,治療有效患者13例,治療無效患者1例,總有效率為95.83%;對比后顯然研究組治療有效率更高,存在顯著差異(χ2=4.1812,P=0.0408<0.05)。
2.4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在實施治療過后,參照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出現惡心反應,1例患者發生嘔吐,1例患者出現腹瀉,總發生率為16.66%;研究組患者中,所有患者在治療后都未發生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0.00%;兩組對比后明顯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參照組,差異顯著(χ2=4.3636,P=0.0367<0.05)。
3討論
2型糖尿病屬于我們日常生活中極為常見的一種疾病,通常是由胰島素分泌發生缺陷而導致的一種代謝性系統疾病,具體發病因素可能和外界環境因素以及因素有關,同時由于人們日常生活不良習慣,也可能誘發2型糖尿病發生。因為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會存在胰島素分泌缺陷與胰島素生物作用受損等情況,所以會給體內腎臟或者心臟等功能造成一定影響,同時當患者血糖長期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則可能會引發并發癥發生,給患者身體健康造成極大危害,因此需要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治療。
胰島素是當前臨床中較為常用的一個治療方法,胰島素主要是在DNA重組技術下制作而成,之后合理借助甘氨酸以發揮出功效,可以有效替換人體胰島素A鏈中的天冬氨酸,所以可以有利于促使胰島素分子間相互作用發生變化,通常胰島素都是應用皮下注射方式給藥,該給藥方式能夠合理確保胰島素吸收平坦性,促使胰島素能夠更好的發揮出藥效,從而對患者空腹血糖與餐后2h水平進行控制,但是在治療過程中,如果長期服用藥物,則可能會產生一些藥物副作用,給臨床治療效果造成一定的影響。根據相關研究發現,二甲雙胍應用在2型糖尿病治療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二甲雙胍主要是合理應用肝細胞膜G蛋白活化胰島素以對腺苷酸環化酶活性進行合理抑制,所以可以促使肝糖原異生2作用減少,并降低肝內葡萄糖輸出量,同時還可以促使肌細胞無糖酵解量提高,所以可以降低體外葡萄糖攝取率,對胰島素抵抗情況進行合理改善。另外二甲雙胍不會給患者葡萄糖吸收造成影響,也不會對胰島素B細胞分泌產生過多影響,安全性較高。從結果可見,經過治療后,研究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指標均比參照組低,且體重增長、血糖達標時間與胰島素用量都少于參照組,治療有效率明顯更高,不良反應發生率較低,存在顯著差異。這也表示胰島素與二甲雙胍聯合應用,能夠有效改善患者水平,促使血糖達標時間縮短,安全性高。
綜上,胰島素聯合二甲雙胍治療2型糖尿病的臨床效果更為顯著,可明顯改善患者血糖,提高治療效果,可以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