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波
摘要:生態水平是衡量城市發展狀況的關鍵指標,生態則是城市規劃設計中的核心要點,落實生態城市規劃工作是近年來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內容。本文從城市規劃設計的角度切入,明確了生態城市規劃理念融入城市規劃設計的意義,提出生態城市規劃思路和策略,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城市規劃;生態設計;城市發展
生態城市是現代化發展歷程中所衍生出的新型社會關系,以人類對自然的認知為基本前提,推動社會與經濟發展的同時達到與自然相協調的效果。落實生態城市建設工作,可為一體式發展奠定良好基礎,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首要前提。
1生態城市規劃理念融入城市規劃設計的意義
(1)滿足城市持續發展需求。以常規的城市規劃設計工作為基礎,為之引入生態城市規劃理念,從而滿足城市的持續發展需求。作為城市規劃和設計者,必須對綠色發展等新型理念形成準確認知,以低碳、環境保護為基本目標,引導城市走綠色發展之路,擴展“綠色生態”的覆蓋范圍,使其延展至經濟、農業等領域中,全面滿足城市發展要求。
(2)提升城市規劃設計合理性。現階段,我國社會經濟已步入快速發展時期,同時也暴露出一系列問題,如環境污染、交通壓力過大等,諸如上述問題均在不同程度上阻礙了城市的發展,出現經濟與生態環境失衡的局面。在生態城市理念的支持下,可以改變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固有模式,城市規劃更具合理性,給城市的持續發展創設了優良條件。
(3)豐富城市建設內涵。受惠于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質量得以提升,與此同時對精神文明的要求較以往也大幅提高,在此社會背景下,城市建設工作中融入“以人為本”理念具有必要性,可滿足人們在精神層面所提的要求。生態城市規劃項目中,可在常規建設領域的基礎上融入經濟、文化等層面的理念,推動城市的全面發展。關于生態規劃圖,具體如圖1所示。
2生態城市規劃的基本思路
(1)優化生產和生活方式。生態城市規劃設計工作中,最為根本的在于突破傳統生產及生活模式的約束,以降低碳排放為基本目標。此外,要重視水、土地等資源的利用價值,以合理方式避免浪費現象,針對各類生產和生活的廢棄物,要以妥當的方式將其處理。
(2)遵循生態優先原則。城市當地的自然資源極為寶貴,應遵循生態優先的原則,盡可能降低對城市原自然風貌的影響,以達到可持續發展的效果。同時,還要落實基礎設施建設工作,達到各類基礎設施效用最大化的效果,使其成為居民生活的便捷工具。
(3)優化產業結構。從城市發展需求入手,結合市場運行規律創建一套覆蓋各大產業的發展結構,同時通過政策手段引導產業的發展,控制高能耗產業的規模,實現向綠色低碳產業的轉變。同時,兼并發展文化和服務產業,以滿足市民在精神文明層面提出的要求。
3城市規劃中生態城市規劃策略
3.1合理設計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規劃主旨是融入生態文明理念,在規劃層面上,要從城市的特色出發,明確規格與建設的側重點,提出特定階段內的城市發展目標,充分彰顯出城市的特色。在設計層面上,要高度注重城市景觀與產業結構的融合,并合理規劃住宅區,以“為市民提供舒適居住空間”為前提。根據生態城市規劃的總體思路,景觀設計要圍繞自然景觀而展開,如道路兩側景觀的規劃要與周邊環境和建筑在空間上形成協調關系。從園林設計來看,針對存在江河湖的城市可在其兩畔打造城市公園,發揮出自然資源的價值,使其融入至生態城市建設體系中,此后再融入城市文化,豐富城市人文內涵。關于工業領域的發展,尤為關鍵的是可持續循環理念。此外,根據城市發展情況創建環境測評體系也至關重要,通過此手段實現對城市生態環境的實時監測,更好地消除環境污染現象。
3.2優化產業規劃水平
工業是助力于城市經濟發展的第一力量,為滿足生態城市的建設要求,則要針對傳統的工業產業結構采取優化策略,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引導,遵循科學、低污染、可持續的發展理念。規劃中,要對工業的區域劃分形成科學的方案,將產業與住宅區有效分離。主城區是市民生活的主要空間,要求高污染產業遠離主城區。在工業廠區的規劃工作中,風向是重點考慮因素,應盡可能消除工業對環境產生的負面影響,且要加強對水資源的保護。城市可視為綜合發展體,因此要兼顧經濟與環境的雙重要求,在二者間尋找均衡點,擺脫單獨在某一領域發展的局限性。
3.3重視交通體系規劃
交通是城市的主動脈,具備高效運行能力的交通體系是提升城市發展速度的關鍵。從當前狀況來看,我國城市人口數量多,因經濟的不斷發展私家車持有量呈持續增長的趨勢,帶來道路利用率低下的問題,且車輛行駛產生的尾氣污染也尤為嚴重。因此,若要建設生態城市,交通體系規劃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內容。一套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能夠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為生態城市發展助力。而實現這一目標除了形成科學規劃方案外,還要得到廣大市民的支持,應養成公交優先的出行理念,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則要加強引導,特殊情況下可給予適當的經濟支持。經上述多條途徑打造成熟的城市公交系統,有效推動生態城市建設工作。
3.4完善城市綠色市政基礎設施建設
基礎設施是城市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生態城市對于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現有的城市規劃中,污水處理、環境衛生等市政配套設施的建設仍無法滿足現有城市發展水平,需不斷重視綠色基礎設施的建設,在污水處理方面適當提高城市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提高再生水回用率;在環境衛生方面,采用多種垃圾處理方式,將垃圾進行資源化利用,各個城市需建立自己的垃圾分類體系,完善并推動垃圾分類的各項制度。規劃中要融入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疏通現有城市排水通道,降低城市內澇風險,對雨水進行資源化利用。
3.5加強城市綠化建設
現階段,市民對城市品質的要求不再局限于經濟發展這一層面,綠化建設已然是評定生態城市建設水平的關鍵指標。生態城市規劃工作中需形成科學的綠地布局方案,盡可能提高綠地利用率。根據城市結構布局特點加大綠地建設比例,采取點、線、面相串聯的方式,形成綠地結構。以不影響城市自然布局為基本前提,適當融入人文景觀,結合城市發展狀況,通過妥當的方式將自然與人文融合,提升城市建設的協調性。此外,居民住宅區對環境要求相對更高,可采取設置綠地的方式使住宅區與產業園區分離,在保證城市建設的前提下形成完整的生態連廊。關于生態城市房屋的建設布局,如圖2所示。
3.6積極普及綠色運動
綠色運動最初盛行于西方國家,通過綠色理念的引導作用,深度整合多個領域知識,其中較典型的有綠色資源的正確運用,此方式是減少煤炭使用量、提升環境效益的重要舉措。根據當前的科技發展水平,以風能為代表的新型能源生產形式已經取得良好應用效果,在為人們提供電力服務的同時也有效降低對環境的不良影響。此外,工業發展也要融入綠色理念,在其引導下改進產品生產模式,提升其環保效益,緩解環境污染問題。
3.7充分利用自然資源
根據我國城市分布特點,大部分采取的是依山傍水的發展模式。在展開生態城市規劃工作時需要提高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水平。在長期的自然演變下,形成的原始自然生態系統具備極為可觀的調節能力,是改善環境狀況的重要幫手,因此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對于生態城市發展事業而言具有積極意義。形成規劃方案后將其落實到位,要加大對原始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應當明確的是,依托人工力量創建的生態環境雖然可行,但實際應用效果遠落后于自然生態環境。因此,原始生態系統是基本出發點,根據城市建設狀況尋求結合點,以合理的方式適度開發原始生態資源,采取有效的人為保護措施,在維持原始生態面貌大體不變的基礎上獲得發展,為生態城市建設工作助力,最終提高生態城市的建設質量。
4結束語
立足城市發展現狀,放眼未來發展目標,融入生態城市理念,做好城市規劃設計工作,為城市的持續發展提供支持。要以合理的方式規劃綠地分布,牢牢貫徹可持續發展理念,依托原始生態系統的優勢,輔以人工發展手段,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可持續發展,從而改善市民生活質量。同時,此項工作也是人類文明得以延續的關鍵,因此必須在此方面下足功夫。
參考文獻:
[1]劉洋.關于城市規劃設計中生態城市規劃的思考[J].科技創新與應用,2020(1):104-105.
[2]甘春陽.生態城市理念下的城市規劃要點分析[J].居舍,2019(36):4.
[3]李凱欣.關于生態規劃與城市規劃的融合探究[J].居舍,2019(29):106
浙江安地建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 31000058CBF12F-BFC1-4DD9-9E82-CCD3283EB8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