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文 付 榮 王凌芳
(呼倫貝爾職業技術學院 內蒙古呼倫貝爾 021000)
高等職業教育要積極融合社會的新型技術,改變傳統教學的模式,在教學中通過積極創新和完善現有的專業教學形式,加強對校企合作的探究,使學生在實踐中對所學知識持續地進行親身練習,逐步培養其對理論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能力。同時,院校通過構建一種“校企協同”模式下的教學管理運行保障機制,可以將大學生專業課和實踐課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增強課堂吸引力,在增強學生對文化知識進行學習的同時,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在“工作”中的職業素養,為社會提供更多的應用型人才。
在當前的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發展過程中,職業院校的教學方針是為社會培養有用的職業型人才,但教學許多的專業教學技能卻沒能及時跟隨社會的發展而進行創新和進步,導致教師在教學中無法跟上學生對未來就業能力的發展需求,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在高校教育中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培養。
高職院校的教學資源在發展過程中容易受到眾多因素的影響,如會因為資金或管理的問題導致院校不能及時更新教學設備,教師在進行專業教學期間,僅僅依靠一本書,一張嘴,將自己的教學經驗來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理論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對于高校大學生來說,課堂形式過于單一,同時單單依靠“耳聽”來完成教學,缺乏深度和廣度,不利于學生主動進行學習和思考,束縛了學生的實踐探索意識[1]。
在我國大部分地區,能夠與高中院校進行校企合作的多為中小型企業。然而,中小型企業存在變化較大且不穩定等特點,與高校只能建立短期合作機制。這種頻繁更換實習企業的情況使學生無法充分理解企業文化精神及企業的運行模式,致使高校很難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基地,對學校的長遠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職業類院校在開展專業教學時,要根據社會的發展、企業的需求以及專業教學內容,來對高校應用型人才的發展戰略進行創新式的教學目標分析,然后將專業教學中要求的技能訓練與企業崗位要求進行結合,促進大學生親身實踐,及時落實專業對接功能,引導學生不斷提高實踐能力。另外,學校要積極與企業進行溝通,使學生的實踐課程能夠在企業中順利開展。同時,學校要結合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現狀,進行相應的考核和引導,突出實踐教學的培訓環節,使教師在開展產學研合作中獲得良好的教學經驗。
學校也要積極將企業教學與自身的發展進行結合。在企業實踐教學中,企業技術工人要結合學校教師對學生的要求,對高職院校專業教學項目進行積極引導,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合理的學習目標。
在教育管理保障運行機制下,高職院校要通過“雙師型”教學模式進行引導,提高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與綜合素養。教師要根據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變化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為學生安排相關的專業培訓和課程培訓,使學生加強對理論基礎知識的學習。
學校要與企業相互溝通和協作,將企業的先進設施引入教學工作中,使學生能夠了解本專業的發展現狀。同時,學校也要將自身的科研成果運用到企業的發展中,為企業的發展注入新鮮的活力,使學生在比較真實的企業環境中實踐和成長。企業要積極利用專業型的工作人員去帶領職業學校的學生開展技能實踐,利用企業真實的工作環境為學生搭建良好的學習平臺,并在實施專業技術的教學工作中,讓學生切實認識到自己的專業是如何真正應用在自己的未來職業中,并通過認識自身的不足,提高學生學習探索的欲望和主動性。
對于大學生來說,其能力和潛力都是無窮的。如果不能對其進行有效激發,就會使大學生將時間浪費在游戲、玩手機、發呆等其他事情上。因此,在校企協同下,教師應該對大學生進行鼓勵與引導,充分激發他們的潛能,使其能釋放潛能,從而有效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2]。
例如,相關企業可以通過和高校進行合作,為大學生搭建一個集理論和實踐于一體的“工作室”。在這個“工作室”中,教育者可針對性地根據大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共性教學與個性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加強“現代學徒制”的貫徹實施。同時,我們通過不定期開展學習企業文化活動、組織開展學生技能競賽或與專業相關的賽事,讓學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提升自身技能,幫助大學生樹立創新創業的信心。
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關注學生長期的在校學習過程,理論聯系實踐的程度不高,固定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也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高職院校的學生本身活潑好動,應該順應他們的天性,增加理論和實踐的關聯程度,從而提高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認同度,使他們學有所用。
傳統的人才培養方案注重理論知識的系統學習。對高職學生來說,他們更傾向于動手實踐鍛煉。因此,制定適合校企協同方向的人才培養方案,應相應提高實踐課程的學時比例,提高學生的操作能力。同時,教師還可以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企業實踐課程教學,提高學生在企業生產過程上的參與程度,使其理論知識能夠及時轉化為現實的實踐操作技能,從而提高學生對實踐操作技能的認知水平[3]。
在校學習期間,學生可以選擇半工半讀,工學交替等形式,利用寒暑假時間到企業進行崗位鍛煉,將學校所學知識和企業實踐鍛煉嚴密地結合在一起。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儲備,又可以相應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企業也可以選派優秀員工到學校為學生授課,讓學生感受企業文化和了解企業相關工作的技能要求。同時,學校可以和企業針對相關崗位合力創辦一門或幾門課程,直接將課堂的知識成果轉化為企業所需要的員工職業技能,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認知程度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企業相關崗位的操作技能。
在課堂教學中開展企業所需相關技能的項目式教學,學校與企業要共同開發項目式教學內容,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自身的創造力,讓學生運用所學的新知識和新技能,自己克服和處理在項目中遇到的困難,解決從未遇到過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能力。
教師可采用理實一體化教學方式,直接在課堂教學中融入企業所需的實踐操作內容,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豐富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還可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方式,與企業生產現場進行網絡視頻連接,讓學生身臨其境,主動提問,并由企業相關人員進行現場解答,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學習意識和學習能力,讓課堂教學變得豐富有趣。這樣,學生也更加容易接受[4]。
學生畢業標準可采用1+X證書制度。考核方式可以靈活多樣,對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進行綜合評價,提高人才培養的實用性,實現理論知識與職業崗位的無縫對接。人才的培養,先是基于社會的需求,學校的考核評價方式和企業用人的技術需求,也要滿足企業對相關人才的專業技能需求。這對學生未來就業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從學校畢業后可以持證上崗,從而實現學生到企業的“一站式”服務,為學生未來到企業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高校要緊緊圍繞“校企協同、產教融合”的特色合作模式,積極制定大學生創業、就業教育的育人辦學方針,共同構建協同培養、共同參與、利益共享的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為我國的社會發展輸送更多實用型、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