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佳慧
(南通理工學院 江蘇南通 226600)
互聯網以及移動互聯網在我國呈現指數級的增長,而網絡相關法律法規還沒有跟上網絡發展需求,網絡輿論事件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增長趨勢。由于網絡輿論具有信息量大、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以及自由度較高等特點,越來越多的人將網絡平臺作為自己獲取信息、表達想法以及交流思想的主要平臺。但是,網絡新聞也存在出處難以考證、信息真假難辨等問題,一些網民自身辨別能力有限,容易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當今網絡平臺最活躍的用戶群體當屬大學生們,他們思想開放,樂于接觸新生事物,很多大學生都是在網絡上學習知識、擴展見識、發表自己的言論觀點以及傳播社會思想潮流。然而,由于網絡環境非常復雜,部分大學生思想還不成熟,在網絡輿論事件上容易出現誤判而形成不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因此,高校要加強對大學生的教學培養,科學利用網絡輿論,采取合理措施應對網絡輿論事件,提高大學生群體的思想道德水平。
通常高校發生的輿論事件主要是指在學校里面或者是學校周邊,針對學生或者教職工等群體出現的突發事件,有可能會對學生的生命健康、精神狀態或者財產等產生嚴重危害,從而會對高校教學活動安排造成嚴重的干擾和破壞。高校突發輿論事件主要分為公共衛生類、公共安全類、公共管理類以及心理類四種:高校衛生類突發輿論事件最典型的就是出現集體食物中毒或者出現一定規模的傳染病,直接威脅學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公共安全類突發事件最主要是指社會人員或者是學生之間發生的一些暴力性事件,以及各種自然界災害或者人為災害等災難事件;公共管理類突發事件通常是由于學校教師或者大學生參與了一些政治事件,或者是學校在管理過程中發生的一系列政治活動,主要包括參與一些游行、非法集會、傳播異教邪說以及絕食抗議活動等一系列突發事件;心理類突發事件指的是極少數大學生由于心理疾病等問題出現自殘、自殺甚至殺害他人等嚴重事件。目前,大部分高校遭遇的突發事件主要都是人為造成的。很多學生由于思想政治覺悟不夠,還沒有形成正確且堅定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容易受到外界不良風氣的侵蝕影響,在學校采取過激、錯誤的行動,影響學校正常教學活動的開展,并且造成了非常不良的社會影響。很多高校學生突發事件在內部存在一定的關聯性以及交叉性,其往往發生得非常突然和緊迫,并且傳播過程非常迅速,范圍特別廣,容易對其他高校產生沖擊和影響,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和威脅性。
高校網絡輿論事件指的是由于高校發生的某一事件在網絡上形成輿論討論,大量教師和大學生從自己的立場或者角度對這個事件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從而進一步引發網絡輿論的發酵和傳播,引起全體網民的關注。高校網絡輿論事件具有的特點有四點:第一,參與網絡輿論的主體非常獨特,大部分是在校大學生;第二,高校突發事件在網絡輿論傳播具有交互性,也就是說事件在傳播過程中也在不斷受到輿論的影響;第三,網絡表達具有較大的自由和自主性,也就是說大家可以在網絡平臺上就事件暢所欲言,隨意闡述自己想要表達的觀點和立場;第四,網絡平臺具有虛擬性,導致很多事件傳遞的信息和觀點真假難辨、良莠不齊,并且由于人們在鍵盤背后表達觀點,更容易傳達較為偏激的思想,甚至故意采用錯誤言論來引爆網絡輿論,形成急速爆發的負面輿情。這不僅會影響高校正常開展教學研究活動,還會對我國大學生群體的三觀造成嚴重的沖擊,非常不利于社會的穩定。[1]
目前,網絡的發展已經滲透到大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高校網絡輿論事件也呈多發趨勢。而很多高校在應對突發網絡輿論事件時存在著多方面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對高校的教學安排造成影響,也會對高校的社會形象產生影響。筆者查閱資料之后總結出,當前高校在應對突發網絡輿論事件時存在的主要問題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高校內部信息溝通渠道不通暢是當前高校突發網絡輿論事件爆發的主要問題之一。一些學校建立的信息溝通渠道非常少,因此不能及時獲取有效的信息。一旦某種突發事件在網絡上形成輿論進行傳播,而學校本身卻由于信息溝通不健全以及缺乏完善的信息資源平臺管理機制,導致學校難以在輿論形成的最初階段進行有效引導。由于輿論在網絡上傳播發酵,學校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相關信息進行搜集和分析處理,從而加大了網絡輿論的控制難度,甚至在這個過程中學校會被別有用心之人進行利用。高校內部信息溝通渠道不通暢非常不利于學校預防、化解突發性事件,對高校應對網絡輿論事件造成明顯影響。
很多高校管理人員在應對突發事件時依然采取傳統的做法,將大部分的精力都用于處理突發事件本身,而根本沒有對互聯網輿論進行監控和引導,不具備網絡輿論危機意識,最終導致一些負面的輿論信息在網絡上傳播,最后疲于應對。有些高校在發生了突發事件之后首先想到的是封鎖消息,想通過這種方式防止事件在網絡上傳播發酵。殊不知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傳播者,學校隱瞞學生、教師和社會大眾的行為很快就可能被一些學生揭露,還有可能讓公眾產生一些錯誤的理解。這些都會對學校的公共形象造成嚴重的影響和破壞,使學校公信力大大受損。一些學生在學校應對不力的時候,想借助大眾的力量來對學校進行施壓。也有一些人為了博人眼球,在發表相關觀點時添油加醋、煽風點火,嚴重扭曲事實真相,給學校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由于高校管理人員缺乏網絡輿論危機意識,部分別有用心之人就利用網絡傳播的廣泛性、快速性以及難辨真偽,將輿論引導至其他高校,從而造成輿論恐慌,影響社會誠信度。
由于我國互聯網發展太過迅猛,很多高校還沒有來得及建立健全的網絡輿論引導機制,部分高校甚至沒有相關應對機制,這也是目前高校應對網絡輿論事件存在的問題之一。一些學校在發生突發事件之后,只希望能夠快速化解問題,因此只在表面上給予相關學生精神慰藉或者補償方案,但在初步控制了輿論之后沒有解決事件背后的實質性問題。又或者學校在處理了突發事件后沒有在制度上進行完善,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合理的善后解決方案,后面還是會不斷出現類似的問題,最終導致事件在網絡輿論上傳播。
高校在應對突發網絡輿論事件時存在的問題遠不止以上3點。在實際的應對過程中,還會有各種不同的問題會對高校網絡輿論事件的應對工作產生影響。因此,高校要想從根本上應對好網絡輿論事件,就需要立足當前,不斷加強高校網絡輿論事件的引導和應對能力。[2]
高校在面對網絡平臺和輿論環境時,需要對網絡世界的特點以及網絡輿論的傳播特性有一個充分正確的認識。在發生突發事件時,高校要能夠有效引導網絡輿論的信息傳播,讓輿論導向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從而構建一個健康良好的互聯網平臺以及網絡環境,維護學校穩定,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促進社會穩定繁榮發展。
高校是廣大學生獲取知識、習得技能的場所。高校需要不斷提高自身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在學校內部建設嚴謹的校風、教風、學風,為廣大學子提供一個安全放心的學習場所。嚴格做好學校各項管理工作,自然就能夠降低學校突發事件發生的概率。良好的校風、教風和學風環境下培養出來的莘莘學子,在互聯網上就有更高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夠及時對網絡平臺上的不實信息進行更正。高校在管理和發展的過程中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健康校園,才能有效減少校內網絡輿論傳遞負面信息。
由于高校網絡輿論事件通常具有突發性和快速性的特點,因此高校管理人員一定要加強網絡危機意識,建立完善的網絡輿論預警和應對機制,由專門的小組負責輿情的監控以及突發事件的信息傳達,讓事件在發生初期就能夠得到有效的控制和正確的引導。高校要緊緊握住網絡輿論的主導權,在發布有效信息時要做到及時、主動、公開、準確,一旦發現不實甚至有害的信息一定要進行正確的干預和引導,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突發事件對學生、教師以及學校的影響,促進我國網絡輿論環境朝著規范、正確的方向發展,為大學生以及廣大網民創造良好的網絡環境。
大學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也是高校網絡輿論事件傳播的重要影響因素。因此,輔導員以及學生會、團組織等是高校引導網絡輿論的重要力量和保障。輔導員在應對突發網絡輿論事件時,一定要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并且要具備優秀的政治敏銳性和洞察力,在網絡輿情發展階段能夠及時對學生進行疏導,并且帶領他們引導整個輿情的發展方向,從而幫助高校更好地應對網絡輿情。首先,輔導員以及團組織要在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貫徹理性愛國主義教育、網絡道德教育和安全法制的教育,幫助大學生建立完整的思想道德體系,提高大學生對網絡信息的辨識能力,避免學生在網絡輿論中發出不當言論。其次,學校組織要對各種網絡平臺上的熱點問題進行監控,了解學生對各種事件的看法和態度,一旦學生出現極端言論或者不當行為,要及時采取措施對其進行教育引導工作。最后,學校組織要做好特殊學生的思想工作,為他們提供人文關懷以及物質幫助,避免矛盾沖突引發突發事件。
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網絡平臺在為大家提供方便的同時,也要對用戶的行為進行約束,尤其是對一些信息的真實性進行辨別,為大家提供真實可靠的網絡輿論信息。對那些惡意編造謊言、傳播謠言以及惡意攻擊的人員,平臺要采取禁言、封號的措施,對于情節嚴重的移交公安司法機關。如果平臺不對其用戶進行控制,因為錯傳、誤傳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社會損失的,平臺也要負相應的法律責任。網站在建立自身的監管章程的同時,更要嚴格把關用戶對網站規定條款的執行程度。一旦發現用戶的言論違反了規定,網站就有權對其言論進行處理。同時,網站要強化網絡把關人在信息選擇、引導輿論方面的作用。網絡把關人必須在信息的來源、信息的篩選、信息發布的規范化等方面對網絡信息進行監控,在網絡輿論未造成負面影響前就進行及時、準確的處理。[3]
為有效應對高校網絡輿論事件,高校管理者必須從高校師生的實際出發,不斷探索總結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應對處理的能力。同時,高校更應該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技術,不斷創新網絡輿論引導機制,從而保證高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