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曉飛
(太原理工大學現代科技學院 山西太原 030024)
從2019年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我們可看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54億,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達99.1%,較2018年底提升0.5個百分點。在各種新興網絡媒體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微信、微博、抖音、直播等[1]應用已經融入不同行業,深受高校大學生的歡迎。目前,在大學生的日常生活當中,新媒體平臺已經成為他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及決策判斷的主要參考,對大學生的學習就業與發展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在進行教育活動期間,為提高教學的效果,需要利用新媒體對學生的信息源進行有效把握,提高教學效果。
新媒體技術的出現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和課題。新媒體APP存在較大的風險和問題。這些問題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可忽略的。為了增強新媒體對思政教育的作用,并整體提升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效果,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加大對思政教育在新媒體時代變革的研究,綜合提高新媒體的使用價值和使用效果。因為新媒體已經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獲取最新信息及進行信息交流的主要渠道,特別是高校大學生日常的生活學習及社會活動都要靠新媒體平臺。這更突出了新媒體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有機融合的必要性。
我國大學生使用手機的比例達到99%,且每一個大學生在使用手機期間都會用到網絡新媒體軟件,每天手機上網的時間幾乎都在1個小時以上。有一半甚至一半以上的學生會在網絡新媒體平臺上發表個人的看法及意見,同時接受騰訊、微博、微信等推送的內容。在這99%的學生中,一部分學生甚至會花費8個小時以上的時間在網絡新媒體上了解相應的知識。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網絡新媒體技術已經成為學生了解熱點新聞的主要途徑,甚至已經成為一種不可更改的生活習慣。[2]
大學思政教育的網絡傳媒特征最明顯的就是平臺化。網絡平臺是網絡新媒體信息傳輸及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網絡平臺具有高效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學生可以利用各種社交平臺解讀大學教育內容,及時獲得思政教育知識的相關內容。除此之外,大學生還可以在網絡傳媒平臺上,了解時下的熱點話題。這些話題大多來源于生活,與大學生的生活之間也存在密切的聯系。因為大學生這個群體在年齡段方面比較統一,社會地位相等,所以,在進行思政教育時,網絡傳媒的平臺化特征具有較大的實用價值。
與傳統的媒體傳播技術相比,網絡傳媒是一個虛擬化的平臺。它可以極快地傳播信息,是新時代的新型媒體傳播技術。而且,網絡傳媒的信息傳播內容和方式對大學生群體具有較大的吸引力。再加上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傳統的信息傳播方法已經無法滿足大學生對新信息的獲取欲望,因此,在進行思政教育時,教師使用網絡新媒體技術,可以為教育過程帶來極大的便利。
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技術,網絡傳媒在技術上占有一定的優勢。但它又有虛擬性[3]。因此,網絡新媒體平臺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例如,在對同一新聞進行報道時,不同的互聯網平臺會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人們也能看到不同方向的專家對同一事件的看法。目前,我國對互聯網平臺的監管仍存在較大的漏洞。因此,網絡傳媒平臺上存在虛假信息泛濫的現象。這對人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及是非觀會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從這一角度分析,在進行大學思政教育時,網絡新媒體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教師需要做的就是在課堂教育或新媒體教育時嚴格控制這些負面影響,讓學生在網絡傳媒平臺上獲取更多的正能量。
思政教育是我國高校教育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歷史上發揮了關鍵的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使用傳統的方式對“90后”“00后”的大學生群體進行思政教育工作,已經很難獲得學生的認可。而且,思政教育具有較強的政治性,與學生的生活實際匹配度相對較低,學生在課堂學習期間,很難將課本中的知識與現實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因此,我國大部分高校的思政課堂存在死氣沉沉的現象,而課堂外卻生機勃勃。甚至有學生認為,思政教育對于學生個人的發展并不會產生影響。這充分體現出使用傳統、單一的“填鴨式”思政教育方式已經無法滿足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需求。
微信、微博、短視頻等新媒體APP已經成為在校大學生進行社交、獲取信息和資料的主要途徑。可以說,它們是大學校園的標配。與此同時,在大學校園中,新媒體信息的傳播方式表現出去中心化的特點。這催生了各種類型的新思潮,如泛娛樂主義思潮、消費主義思潮等,引發了學生非理性的情緒。在各類思潮不斷碰撞的背景下,學生內心的思想活動不斷豐富,直接影響了大學生的道德意識、人生觀、價值觀、信仰等,表現出較強的多樣化特征。從目前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程度來看,與傳統的模式相比,網絡新媒體技術的引入使得教育工作的進展相對較快。但也因為網絡新媒體技術的使用,教師無法對相應內容進行嚴格的管控,容易造成不良社會思潮的出現,所以,學生和教師需要抵制不良社會思潮,健全機制,嚴防虛假信息進入思政教育活動。
對教育思路和教育途徑進行創新和開拓,是大學生思政教育日常活動開展的主要突破點。而對于教師而言,在開展教學活動期間,對教學內容賦予新的創新元素也是非常必要的。網絡新媒體技術的存在,可以讓學生在第一時間獲取社會上的思政信息,并及時反饋不同的意見,增強思政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教師也需要積極利用新媒體平臺引入熱點思政信息,展開理論教育,為學生構建有效的網絡信息交流渠道,提高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效率,如利用公眾號、微博、短視頻等多元化的渠道開展思政教育的宣傳,利用公眾號實時推送信息,開展多種形式的創新教育活動等,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使思政教育逐漸生活化。
新媒體發揮輿論引導作用可對大學思政教育產生較大的影響。高校教師需充分利用相應的引導作用,打造輿論基地,積極掌握輿論的主導地位,將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引導作用以社會輿論的方式充分展現出來。特別是在宣傳內容和宣傳手段方面,教師需要不斷創新,豐富相應的內容,從不同的角度,將新時代思政教育與大學生的成長教育有機融合,真正激發大學生對思政教育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總而言之,在大學思政教育活動中,網絡新媒體的應用已經成為新時代思政教育的主要趨勢。而且,網絡新媒體的使用也對大學思政教育的效果起到了決定性作用,為實際教育過程提供了更多創新性的教學方式。在網絡新媒體平臺上,大學思政教育教師可以加強與學生的互動,通過激發學生對思政教育課程的興趣,積極參與思政課題的探討,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但是,網絡新媒體平臺上也存在信息虛假、垃圾信息過多等問題。大學思政教育教師和學生都要抵制這種不良信息的傳播,保證學生健全人格和正確觀念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