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惠
(昆明醫科大學海源學院 云南昆明 650000)
隨著我國對外開放力度不斷加大,經濟發展水平有了顯著提升,但也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的競爭[1]。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學習壓力、就業壓力及生活壓力交織,嚴重影響了現代大學生的心理及生理健康[2]。如若放任不管,這一問題勢必會給社會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就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問題展開討論十分必要[3]。
與以往有所不同,現代大學生需要面對更多的挑戰和社會環境,因此,所需承擔的壓力也更大。如若長期遭受壓力而得不到有效的釋放,他們就很有可能出現各種心理問題。縱觀現階段大學生群體心理問題,其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方面。第一,對新環境的適應性不高,存在嚴重的依賴性。第二,對學習目標認識不清晰,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及積極性等均不高。進入高校后,沒有了以往嚴苛的教學環境,學生的自律性大大降低。部分學生長期沉迷于各種游戲,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嚴重的還可能出現厭學及考試焦慮等心理問題。第三,人際交往不適應。相較于中學時期,大學的人際關系往往更復雜。一些學生對這種復雜的人際關系表現出不適應性,逐漸感到孤獨,自我閉塞,不希望同他人往來。長此以往,他們在心理層面、認知層面及情感方面就可能存在偏差。第四,戀愛困難心理,情緒、情感波動較大。戀愛失敗經常會導致大學生心理出現問題。第五,抑郁情緒。部分學生意志不夠堅定,對自我的認識不充分,自信心不足,依賴性較高。特別是特困生或學習成績始終不理想的學生,普遍存在該方面心理問題。第六,就業恐慌心理。部分學生對工作方向的選擇準備不充分,過于急功近利或盲從。第七,意志力不夠,壓力與動力并存,有堅定的信念但無法保持下去,人生規劃不清晰等[4]。
該因素實際上是現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關鍵誘因之一。大學生在校園中所表現出的多方面問題,相當一部分在其成長過程中早已埋下了種子。該方面問題的處理需要家人的配合和積極參與。不同的家庭教育形式往往會給孩子的心理成長施加不同的影響。家庭環境與個體成長和素質養成息息相關。在長期交往的過程中,學生與家人彼此影響,其心理逐漸受到深遠的影響。家庭教育出現方向性偏差,就會導致學生進入高校后表現出各種心理問題。
大學生是獨立的,又是典型的集體生活的一員。大學生不但要生活自理,而且要保持較好的團隊協作與奉獻精神。因為現代大學生以獨生子女居多,所以,他們在個人自理能力方面存在嚴重不足,常常無法很好地融入集體生活,可能由此感到孤單、抑郁,出現其他心理問題。
就社會層面而言,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等均會導致人們出現強烈的緊迫感及巨大的壓力。個人對生活目標的擇取機會越多,無法兼顧的矛盾就越大,會導致人們內心沖突凸顯,出現無所適從的恐慌、焦慮情緒。各方面生理及心理、社會問題的交織,很有可能導致現代大學生出現各種心理問題。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應當引起各方的高度關注。各院校應將相關教學課程提升至更高的高度,作為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此,國家需要明確教學大綱,明確現階段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的目標、方向、措施及原則等。各院校均應有充足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及師資儲備。部分尚未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院校可以結合不同的時段及對象,舉辦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活動。各院校教學人員應當具備基礎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并將該方面內容滲透到日常課程中。
新時期,科技發展越來越快,計算機技術無疑已是社會發展的熱門。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頻繁出現于互聯網的各個角落。這也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開辟了新的渠道。近年來,各高校已實現了全面的網絡覆蓋。大學生群體無疑是網絡的重要參與者。他們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在網上學習知識、尋找樂趣等。而將傳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搬至網上,無疑可以進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更好及更為便捷地引導現代大學生積極健全自我心理。現階段,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利用校園網等面向院校大學生,鍛煉其心理素質,輔助其解決心理問題并不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常見的模式包含網上心理咨詢、訓練、輔導、測試等。相比于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網上教育方式在信息實效性、信息量及覆蓋全面性、隱秘性等各方面均有顯著優勢。這也表明,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將成為未來高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方式。
各高校應當面向全體學生建立專門的心理健康服務機構,并聘請專業心理導師,幫助學生應對各種心理問題,以更科學地維護現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心理咨詢主要基于心理學有關知識及理念,借助互動交流等形式,為學生解決心理及生理問題提供各種幫助,促使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塑造更健康的自我。對于沒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必要的心理咨詢活動可以為其提供有關經驗,促使其在自我不斷發展的進程中完善自我,實現自我,更好地排除困難;對于心理層面存在問題的學生,必要的心理咨詢活動則可以幫助其糾正之前存在的錯誤思維及行為模式,轉而以更健康、積極的心態面對問題。除此之外,相關機構日常也可面向院校全體學生開展各種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建設。
校園文化有著重要的育人作用,大學生群體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文明的校園氛圍,其心理素質建設更離不開良好的校園環境。良好的校風會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內心品質。比如,團結友愛的校風可以提高學生對集體及團隊的重視,促使其更積極地融入團隊,在日常生活及學習過程中更多地表現出互幫互助、為集體榮譽而積極奮斗的特點。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也可以系統、全面地培養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使其以健康、愉悅的心理面對各種問題。因此,各高校應重視校園文化活動,鼓勵學生開展多樣化的文化活動及學術活動,在校園內逐步營造健康、積極、向上的寬松環境,激勵學生全面認識自我,不斷提升自我。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如今,社會競爭已非常激烈。一個人如果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一旦遭遇問題,勢必就會出現各種心理障礙,如情緒失控、精神消沉等。這對個人的發展沒有任何積極幫助。磨煉學生意志,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能使其正確面對各種挫折與問題,積極探尋有效的解決辦法,引導學生對自我情緒進行合理的調節、把控,更客觀、科學地正視自己各方面的需要,逐步增強對挫折的承受力。學生如果在這些方面得到很好的鍛煉和提升,那么,他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會達到新層面,自我教育能力會隨之提升,個人情感管控將更為穩健,自制力也將更強,無論什么面對情況,都可以規避負面情緒,推動自我的全面發展。
如今,隨著外來文化不斷對國內文化產生沖擊和影響,大學生的生活觀及世界觀逐漸趨于復雜。一些學生可能實現了更好的自我,而另一些學生則可能誤入歧途,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抓住問題本質,探究問題的根本原因,無疑是解決現代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關鍵。因此,各高校應當意識到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轉變以往的錯誤認識,結合學生特點及現代社會發展環境,科學、合理地采取各項教育管控措施,科學引導現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