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慧芝
(湖南食品藥品職業學院 湖南長沙 410000)
脂肪肝的致病因素有多種,如高脂肪類食物攝入、作息不規律、嗜酒等,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人們的生活習慣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不健康飲食、不規律作息成為人們的常見生活習慣,進一步加大了脂肪肝的患病率。調查結果顯示,成人患病率逐年上升,高達25%[1]。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相關研究還發現,該病的患病群體有低齡化趨勢。脂肪肝對人們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如不及時治療,容易發展成肝癌。目前來看,脂肪肝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且該病無特效藥。在眾多的藥物中,中醫藥的治療效果最為顯著,能夠改善患者肝功能,還能調節患者的脂質代謝,副作用也比較小[2]。對此,本文就中醫藥治療脂肪肝研究進展展開論述,進一步探究中醫藥對治療脂肪肝的作用。
我國醫學書籍中并沒有“脂肪肝”的記載。該病為西醫病名,但其發病機制可用中醫病理知識解釋。按照中醫的說法,脂肪肝屬于“脅痛”“積聚”“痰濁”“肝積”等范疇[3]。許多學者致力于該病的研究,得出了多種結論。有學者認為,脂肪肝是患者飲食不當、情緒失調、多種疾病相互作用的結果;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發病原因為濕熱、氣滯、血瘀;且該病作用位置在肝,對患者脾胃也有很大影響;患者痰濕蘊結、氣滯血瘀,長期下去,容易阻礙肝代謝,進而發展成為脂肪肝。也有學者認為,脂肪肝的發病機制為氣虛,主要體現在正氣先虛,由于患者處于多種疾病中,其正氣被傷、肝功能受損、氣血虧虛,進而發展成脂肪肝。另外,有學者認為,脂肪肝的發病機制為肝郁脾虛,痰瘀互結,影響肝臟的正常代謝功能。還有學者認為,脂肪肝的發病基礎是脾氣虛、毒邪內蘊等。對于脂肪肝的發病機制,專家們各執己見。總體來看,脂肪肝的發病機制為脾虛、缺乏運動、腎陽不足、肝失疏泄、氣血虧虛、精微失于輸布、痰瘀所致,其作用位置為肝,還會對脾胃造成一定影響;患者臨床表現為肝郁、氣滯、積食等,可通過中藥進行調理,進一步改善其肝功能。
該治療方式是中醫的精髓,主張辨證下藥。目前來看,脂肪肝有多個分型,一般情況下,分為四個類型,即濕熱中阻、肝郁脾虛、肝腎陰虛和瘀血阻絡。很多學者對脂肪肝分型進行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觀點。部分學者認為,脂肪肝分型應為五種:第一種為痰濕阻絡型,治療以化痰為主,還要注重祛濕,采用的藥物為滌痰湯合胃苓湯加減;第二種為肝郁氣滯型,治療主要以改善脾胃功能、活血、行氣為主,采用的藥物為柴胡疏肝散合金鈴子散加減;第三種為肝郁脾虛型,治療主要以化郁為主,同時要益氣,采用的藥物為逍遙散,在此基礎上加入四君子湯加減;第四種為痰瘀互結型,治療主要以化痰為主,使痰結散開,采用的藥物為消癢丸,在此基礎上增加化積丸加減;第五種為肝腎陰虛型,治療主要以改善肝功能為主,同時要改善腎功能,采用的藥物為一貫煎加減。部分學者將脂肪肝分為四型:第一種與上述提到的第三種相同,治療方式也相同;第二種與上述提到的第四種相同,用藥有所區別,一般情況下,予以患者茵陳蒿湯,在此基礎上,加入膈下逐瘀湯合二陳湯加減;第三種為痰濕內阻型,治療過程中采用的藥物為平胃散,為了提升治療效果,還要加入二陳湯加減;第四種為濕熱內蘊型,治療主要以祛濕為主,選擇的藥物為小柴胡湯合茵陳蒿湯加減。還有部分學者將脂肪肝分為三型:第一種為肝郁脾虛型,治療方式與上文提到的相同;第二種為痰濕內阻,治療方式也與上文提到的相同;第三種為氣滯血瘀型,治療主要以活血通絡為主,采用的藥物為當歸、川芎、紅花、三七四種藥材。對于脂肪肝,不同學者的看法不同,分型不同,治療方式也存在較大差異。
中成藥副作用少,可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調整配比、用量,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治療效果。相比于西藥成分,中成藥的有效性及價格更占優勢,能夠被大多數患者接受。相關學者為了進一步研究中成藥與西藥成分對脂肪肝的治療效果,進行了相關實驗。胡愛紅隨機抽取92例患者進行實驗,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順序編號,奇數為一組,偶數為一組,分別命名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采取中成藥治療,主要功效為保肝降脂;對照組采取西藥治療,予以患者護肝片。兩組患者應用不同方式治療,結果差異明顯。前組治療有效率91.3%,顯著高于后組的63.0%,且已經排除偶然因素,P<0.05。此外,很多學者進行了相關實驗,得出的結論大致相同。由此可見,中成藥治療脂肪肝的效果優于西藥,且副作用比較少,患者肝功能改善也較明顯。
在脂肪肝治療過程中,針灸也是重要的治療方法。其治療范圍比較廣,多數癥狀均適宜。中醫通過辨證了解患者的實際身體狀況后,選擇合適的穴位針灸,一般情況下,應選擇幾處主穴,再選基礎配穴,進一步增強治療效果。相比于藥物治療法,針灸的安全性更高,特別是在一些瘀結類病癥的治療過程中,效果顯著。部分學者通過實驗研究針灸治療效果。某學者在針灸過程中選擇的穴位為關元、足三里穴,針灸方法為提插補法。為了提升治療效果,他還選擇多個配穴,如中脘、合谷、太沖及內關穴,行提插瀉法(此處治療的患者為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為了更好地對比實驗結果,該學者還設置了對照組,予以患者水林佳片。經過數周治療,該學者發現,前一組患者比后一組患者治療效果更優。由此可見,針灸法用于治療脂肪肝效果顯著,能夠縮短患者癥狀改善時間,還能改善患者的肝、腎功能。針灸法為中醫常見的治療方法。中醫師在今后的治療過程中,可發揮其優勢,合理選擇穴位,提升治療效果。
現階段,中醫被廣泛用于脂肪肝治療,發揮了重要作用。相比于西藥,中藥治療效果更加顯著,能從根本上改善患者的肝、腎功能,從而提升患者的生活品質。雖然中藥對脂肪肝治療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治療過程還存在很多問題。一些醫生對脂肪肝癥分型把握不準?,F階段,脂肪肝癥發病機制在臨床上尚無明確界定。脂肪肝致病因素很多,且該病特異性表現不明顯,診斷主要以B超檢測為主,必要時,也結合一些活體檢測。從中醫治療情況來看,脂肪肝治療方式目前尚無明確規定,且診斷還缺乏客觀的判斷依據。雖然多數學者致力于相關研究,但結果存在較大差異,不能為脂肪肝治療提供有價值的依據,關于脂肪肝的中藥治療方法,還有待更多專家進行深入研究。
中醫在脂肪肝治療中有很大的優勢,不僅成本比較低,而且安全性比較高,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概率極低。在治療過程中,專家要深入研究脂肪肝的分型,為臨床治療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在今后的治療過程中,相關機構還要加大對中藥作用的挖掘力度,使其為脂肪肝治療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