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堯
(沙洲職業工學院建筑工程系 江蘇張家港 215600)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教育改革步伐也在逐漸深入。目前,我國需要一批綜合素質非常高的建筑專業人才,以促進國家的發展。將產教融合模式應用到建筑類教學中可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使企業和學校共同育人,從而培養社會需要的建筑人才。教師可以通過產教融合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積極健康成長,為國家建筑行業培養優秀人才,為建設國家增磚添瓦。
筆者通過對建筑類公司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建筑類專業的學生畢業之后到北上廣工作的占比不到三成,考研人數不到兩成,而且畢業人數呈上升趨勢。調查分析發現,我國建筑類專業主要缺乏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術和Geographic Information技術應用型人才。將產教融合教學模式運用到建筑類專業,可以提升建筑人才的實踐能力,使人才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符合建筑業的需求,全面綜合成長。
產教融合模式其實就是將學校教學與企業教學進行融合,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理論知識掌握能力,使學生綜合全面發展。學校可以通過產教融合教學模式發展建筑類專業特色,培養專業性非常強的建筑類學生。例如,學校可以深入研究和發展歷史建筑保護專業、景觀園林建筑專業、空間合理規劃專業等一系列專業,以此促進建筑類專業全面發展,培養綜合全面的多元化人才。“術業有專攻”,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和選擇的建筑類專業帶領學生向專業性道路發展,專攻、專精一門建筑類專業,成為某一建筑領域的精英人才。
我國建筑類專業一直向現代化方向發展。在發展過程中,學校也在逐漸與用人企業簽訂實習計劃,以此培養建筑類人才的實踐能力。但想要切實推行產教融合教學模式,還需要將企業與學校進行深入融合,對這一教學模式量身制定一系列培養計劃,并使企業全方面參與建筑類專業實踐教學中,著重培養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術和Geographic Information技術應用型人才,為建筑類專業學生的就業奠定扎實基礎。
產教融合教學模式可以培養和加強學生實踐能力,提升建筑類專業教學效率與教學質量,促進人才全面發展。在此過程中,構建校企合作平臺十分重要。這一模式可以促進學校與企業融合并建立良好溝通環境,及時創新和完善傳統教學模式,使學生積極健康成長。學校和企業可以通過合作平臺培養和選拔優秀人才,對人才不斷進行深化培養,使人才向更廣闊的方向發展。[1]
實踐教學改革首先要優化傳統教學模式,根據產教融合特點,為學生制定創新實踐平臺和網絡教學平臺,培養學生新型建筑技術應用能力;其次可以在教學中運用慕課和微課等先進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全面綜合發展。產教融合教學模式可以培養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雙高型”人才,促進人才的成長和發展。
產教融合教學模式要求建筑類專業以建筑規劃設計為教學實踐平臺,學生需要“懂專業、懂設計并熟練掌握先進技術”。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建筑行業積極向上發展。學校與企業都要積極尊重人才個性化發展,使人才擁有建筑類專業特色,從而提升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
產教融合教學模式可以培養建筑類專業學生三大能力:首先是協同創新能力,拓展學生的視野,使學生有能力解決學習和實踐中遇到的難題,提升合作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綜合成長;其次是培養學生新技術應用能力,跟進時代發展,掌握先進技術和技能,不斷拓展思路提升其自身獲取新技能的能力;最后是自我學習能力,教師需要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斷挖掘學生潛力,為學生學習和就業奠定基礎。自主學習能力不僅可以提升學生對建筑類專業的學習效果,還對學生日后工作和生活具有積極作用。
傳統的建筑類課程體系主要是分為: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由淺到深培養學生的建筑類專業知識。這種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是試圖通過淺顯的知識將學生引入專業領域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發展的廣度和寬度,使人才培養受到一定局限。產教融合教學模式可以優化和改革傳統課程體系,構建通識教育平臺、專業發展平臺、創新創業平臺等一系列先進教學平臺,并通過這些平臺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能力。學校要根據新型教學模式完善課程結構,使教師和學生可以更快適應產教融合教學模式。[2]
1.構建訂單式人才培養
學校可以與企業共同研究不同建筑類專業的發展方向,使學生充分掌握實踐能力與理論知識掌握能力,并通過校企合作平臺聘請企業專家定期到學校進行培訓和講座,指導學生實踐發展問題。同時,學校需要根據企業需求,與企業簽訂用人訂單,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建筑類專業人才,讓學生可以提前進入企業實習,不斷發現自身問題并加以改正,使其積極健康成長。
2.通過產教融合教學模式培養創新復合型人才
建筑類專業實踐教學主要分為設計實踐和企業實踐兩部分。為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學校可以根據學生發展方向,選擇真實存在的建筑項目。學生需要通過現場勘查、資料整理,從而進行方案設計。這一系列設計都需要學生親自參與,能夠鍛煉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學生可以通過參與真實項目設計提升創新能力。
同時,企業為學校提供實踐崗位時,需要選拔建筑類專業人才對學生進行指導和負責,及時發現和解決學生實踐問題,使學生綜合全面發展,提升學生就業率和綜合能力,從而培養復合型人才。[3]
1.創新實踐平臺
學校需要根據學生發展特點,創新實踐平臺,為學生提供全新發展方向:首先是構建教學實驗基地。學校需要根據不同建筑類專業的發展方向與企業簽訂共同育人機制,為學生提供教學實踐平臺。其次是構建校企聯合的實踐基地。學校通過與建筑類企業進行合作,為學生實習提供平臺,并選擇專門負責學生實習的教師,使學生在實習時也可以得到良好教育。最后是構建校企合作實踐基地。學校根據建筑類課程需要構建模擬實踐教學平臺,從而培養復合型建筑人才。
2.通過產教融合教學模式構建教學反饋平臺
學校需要與企業共同建立教學反饋平臺,并通過講解、評價和溝通督促學校教師與企業教師分組教學,強化和重視課堂評價體系,使教學反饋機制平臺可以有效控制人才培養方案。學校需要為教師提供進修機會和培訓平臺,督促教師成長,使教師可以跟上先進教學理念的步伐,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空間。教師可以組建實踐課題團隊,通過實踐教學促進學生綜合全面發展,從而實現企業與學校的雙贏局面。
3.通過產教融合教學模式構建網絡教學平臺
學校可以通過慕課平臺對學生進行在線教育,構建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可以隨時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性學習,以此促進學生發展。[4]
學校可以根據國家發展需要,形成全新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增加實踐教學比例,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使學生積極健康發展。隨著社會不斷進步,我國缺少的是復合型建筑類人才。這對學校和人才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學校需要不斷完善和構建實踐教學模式,才能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目前,我國提出了振興鄉村計劃。因此,建筑類專業人才需要學習和掌握鄉鎮建設和發展方向,才能為振興鄉村規劃出合理、科學的建造模式,以此促進國家的發展和進步,為人民改善實際生活環境。
隨著我國振興鄉村戰略不斷深入,學校需要構建與企業相互支持教學的模式,并根據鄉村和城鎮規劃需要,建立和參加城鎮改造項目,促進企業與學校的深入合作,共建人才培養基地和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實習機會。學生需要考察鄉鎮發展特色,根據政府規劃要求,設計科學合理的改造模式,使鄉鎮可以保留原始建筑特色和村落形態,在創新建筑風貌的同時,傳承和發揚建筑的歷史文化特點。企業也可以根據自身需要,引導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企業參與教育不但能提升學生的就業率,而且能使學生提前適應建筑行業的具體工作,為學生未來發展奠定基礎。學校和企業之間屬于相互合作、共同促進的關系,二者的積極健康成長也為學生構建了新的教育藍圖,使建筑類專業學生成長為復合型人才。
學校可以引導一部分學生學習和借鑒鄉村振興計劃成功案例,促進學生成長為應用型人才。學校對鄉村建設的重視主要是基于國家“鄉村振興”計劃,國家的發展方向便是學校培養人才的最終目標。只有培養年輕人才的愛國精神,才能使學生為國家服務、社會服務、人民服務,為學生建立正確的特色主義核心價值觀。[5]
想要促進產教融合教學模式發展,就需要不斷改革和創新傳統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學生成長為復合型人才。建筑類專業需要根據社會需求發展具有行業特色的教學模式,從而促進建筑類專業教育的發展和推廣,為構建特色社會主義國家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