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柏含 馮 溢
(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 遼寧沈陽 110000)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美國,社會上充滿了動亂和危機,人們的精神處于“荒原”狀態——在現實社會中看不到活著的希望,內心時時感到空虛、無助和迷茫。海明威參加了戰爭,深切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罪惡,表現出了強烈的反戰情緒。 《永別了,武器》以主人公亨利的經歷表達了自己的反戰情緒。亨利最初作為建筑專業的大學生懷著熱血和夢想參加戰爭。兩年的真正經歷讓亨利看盡了鮮血和死亡,逐漸陷入迷茫、空虛和彷徨狀態。這讓他的內心非常痛苦,最終選擇遠離戰爭。可以說,《永別了,武器》展現的就是主人公亨利“別武”的經歷,是從精神上、行動上最終選擇徹底告別武器的過程。
小說的開篇,主人公亨利是典型的美國軍官形象。一戰爆發以后,亨利懷著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成為了救助隊的中尉加入了戰爭。亨利性格單純善良、平易近人,在軍隊中樹立了良好的聲望。他內心充滿著一腔熱血,希望通過戰爭實現自己的價值,為人們的自由和幸福生活而戰。這個時候的亨利,對于戰爭充滿自信,與凱瑟琳的交談中亨利曾經說過:“這里是不會垮的。”從中可以看到亨利對于戰爭的堅定信念。這個時候的亨利,對于工作具有強烈的責任心,總是盡職盡責的做好每一件事情,即使休假期間也會認真仔細地檢查好車輛的狀況,自身工作職責之外的事情也會完成得很好。
亨利參加戰爭的初衷是實現自身的價值,為社會做有益的事情。但是,戰爭的殘酷讓他的內心感到不安寧。亨利對于戰爭的幻想逐漸消失,理想逐漸變得模糊。他和戰友們一樣士氣低落,對于一切漠不關心,整天沉浸在美酒之中來打發時間。隨著戰爭的發展,亨利看不到勝利的希望,于是越來越厭惡這場戰爭。這個時間中,亨利無論是在軍官餐廳飲酒、和司機們聊天還是與凱瑟琳聊天,這些時候亨利的言語中都是充滿了對于戰爭的失望和厭惡。可以說,亨利逐漸對戰爭產生了懷疑。亨利由于腿傷被轉移到了米蘭治療,這個時候他短暫地隔離了戰場。當亨利重新回到戰場的時候,他已經毫不掩飾地表達自己對于戰爭的厭惡之情,如“我對于這場戰爭已經很厭倦了。要是我離開這里的話,我是不想回來的。”“這戰爭可把我折磨死了,我給它弄得郁郁不樂。”“這個夏天讓很多人懂得了戰爭。”重新回到戰場的亨利開始懷疑戰爭給人們帶來了什么,到底是自由還是不幸,那些光榮、犧牲的字眼開始讓他感到懷疑。盡管亨利仍然回到了自己的崗位,仍然堅守自身的職責,但是他的內心已經失去了對于戰爭的信念。可以說,亨利已經從最初的渴望參與戰爭到后來的厭惡戰爭,從精神上已經遠離戰爭,告別了武器。
意大利的防線被德軍突破了,軍隊奉命大撤退。在撤退的過程中,士兵們毫無斗志,展現了濃重的厭戰情緒,“戰爭不會繼續下去的”“我們正在回家,戰爭結束了。”“人人都在回家。”從這些話語中可以看出士兵們嚴重厭惡戰爭,他們渴望和平,渴望回到自己的家。亨利看到這些,對于戰爭的幻想也徹底破滅了,他只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任務——到達科爾蒙斯。戰友被意大利士兵擊中身亡,這一方面讓亨利和戰友感到巨大的恐慌,另一方面讓亨利再次認識到戰爭已經毫無正義感可言,他已經對這場戰爭徹底失望了。由于亨利和部隊走散了,意大利兵將亨利當成德國特務抓了起來,他們抓到可疑人員并不進行認真審問和甄別,而是簡單審問幾句就要拉到河邊槍決。亨利即將被審問的時候,毅然選擇了逃跑,他跳進冰冷的河水之中。河水湍急,將亨利吞沒。但幸運的是,一根木頭救了他的命。撿回一條命的亨利,再也不去想戰爭,他認為:“憤怒在河里被洗掉了,任何義務責任也一同洗掉了。”經過河水的洗禮,亨利凈化了心靈,沖去了對于戰爭的美好幻想,從此徹底告別了戰場,翻開了生活上的新的一頁。他戰勝了饑餓、疼痛、追捕,徹底逃離了戰爭,徹底告別了武器。
在離開部隊脫離軍人的身份后,亨利對于戰爭充滿了厭惡,不僅從不去想了解戰爭的有關情況,而且和別人聊天的時候,內容也總是避免與前線戰事相關。不得已聊到戰爭的時候,亨利總是說:“糟糕透了,為什么打仗? 不知道,我是傻瓜。我不愿去想起戰事,和我沒關系了。”為了遠離戰爭,亨利帶著愛人凱瑟琳從硝煙滾滾的意大利來到中立國瑞士。這個時候的亨利對戰爭虛偽的外表有了真切的認知,從行為上體現處了其內心深處的聲音——遠離戰爭,告別武器!
從部隊逃離之后,亨利換上平民的服裝,從此不再關心任何關于戰爭的事情,企圖忘掉戰爭。盡管亨利不看報紙,主動遠離戰爭,從不打聽關于戰爭的事情,但是他很難徹底擺脫戰爭。亨利每天都能看到來來往往的士兵,聽到人們議論前線戰事情況。這個時候,亨利的身心還是徘徊在戰爭的邊緣,并沒有徹底地告別戰爭。亨利自己也發現,“戰爭對我個人來說,已經結束了。但是我又并不覺得有真正結束了的感覺。我的心情就好比一個逃學的學生,正在思量學校里在某一鐘點在搞什么活動。”一次,意大利憲兵發現了亨利的消息,準備逮捕。亨利及時得到消息,并在酒保的幫助下連夜逃離意大利,開始了徹底告別武器的艱難歷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瑞士是中立國,是和平的代表。亨利選擇逃離意大利,奔向代表和平的瑞士。這種告別是充滿坎坷和危險的,在充滿暴風雨的夜里在湖上劃船出行,一夜的奔波讓亨利不僅疲憊不堪而且心驚膽顫。不僅胳膊、肩膀、背部,甚至手都疼痛難忍。一切的痛苦都是值得的,這是幸福生活來臨之前的陣痛。經歷無數的坎坷和波折,亨利終于到達了代表和平的瑞士。在瑞士,亨利和愛人凱瑟琳遠離了戰爭,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亨利最初是一腔熱血的青年,經過兩年的戰爭經歷,鮮血和死亡讓他認識到戰爭的虛偽,生命的毫無價值。這讓他的內心十分痛苦,急切渴望有外力來幫助他走出迷茫。亨利的變化,有其自身思想認識的原因,外力中起到主要作用的一是戰爭的洗禮,二是愛情的催化。
經過戰爭的洗禮,亨利對于戰爭和生命的意義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最初,在為了和平而戰的影響下,亨利主動參加了戰爭。但是,隨著經歷了戰爭,亨利對于戰爭的目的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逐漸對于事情抱著一種無所謂的態度,甚至對于戰爭不再報任何幻想,認為戰爭與自己沒有什么關系。在戰爭中受傷的亨利,逐漸認識到戰爭可怕的一面。盡管享受著戰爭帶來的榮譽,但是亨利對于戰爭的興趣在逐漸減弱,逐漸過著得過且過的日子。盡管履行著軍人的職責,但是亨利對于戰爭越來越失望。隨著不斷有戰友離去,亨利深刻地認識到戰爭可怕的一面。亨利被捕之后,在面對死亡的一瞬間明白了戰爭的災難性,從此徹底放棄了戰爭。
在亨利的眼中,戰爭一直朝著糟糕的方向發展,從最初的為自由和民主而戰,到后來的為了勝利而戰,最終為了毀滅而戰。經歷了這些變化,亨利從堅定到迷茫再到堅定的過程,是受到了戰爭的洗禮。
在戰爭中感到迷茫的亨利,遇到了生命中的摯愛。在亨利受傷住院期間,凱瑟琳出現在他的眼前。亨利對她一見鐘情,“我對她著迷了。我簡直不敢相信她是真的存在,緊緊地握著她的手。”“當我看到她,我愛上了她。”“我要把我的一切都交給她。”“我真的很喜歡。你讓我瘋狂。”亨利和凱瑟琳很快墜入愛河,兩個人一起療傷、娛樂,度過了一個快樂的夏天。和凱瑟琳一起待的地方,亨利也看作是兩個人的家。對于亨利來說,凱瑟琳不僅僅是一個愛人,更是美好生活的希望。在亨利傷好重返戰爭后,他始終保持著對于凱瑟琳的思念,甚至常常做夢回到凱瑟琳的身邊。和愛人在一起的甜蜜生活和戰爭的殘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對于凱瑟琳的思念和對于愛情的向往牽引著他遠離戰爭。可以說,愛情成為亨利告別武器的催化劑,正視對于愛情的渴望讓亨利徹底告別了武器。[1-5]
《永別了,武器》表達了海明威的反戰思想,塑造了亨利的人物形象。戰爭是人類的噩夢,不僅毀壞人類的一切生活,而且會讓人們感到虛無和迷茫。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心靈創傷是難以痊愈的,戰爭的陰影會伴隨人的一生。小說通過亨利從精神上、行動上和徹底告別武器三部曲,展現了渴望和平、反對戰爭的主題。這部小說不僅僅展現了男女主人公愛情的隕落,更展現了作者厭惡戰爭、反對戰爭的思想,令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