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存琴
(南京科技職業學院 江蘇南京 210048)
供給側改革應根據供給與需求量之間的結構性差異,通過調整供給側結構,補足供給量,使供給量達到平衡,從而實現高質量的經濟增長。教育界也應以此為依據,積極適應創新創業教育,在教學實踐中創新教學模式、轉變教育觀念,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的發展,切實解決高校創新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培養滿足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高等教育供給結構性改革在供給側結構改革中具有指導意義,對推動人才培養、獲取創新優勢等有重要影響。因此,高等教育應制定合理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策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并為其他領域的供給側改革提供參考。
長期以來,部分高校盲目擴招,創新發展明顯不足[1]。從專業設置角度來看,大部分高校教學觀念滯后,專業設置沒有特色,部分專業產能過剩,致使某些專業畢業生數量供過于求,出現“就業難”的現象,供需結構失衡。另外,一些高校管理水平相對落后,教育理念沒有與社會需求接軌,使得專業重復建設現象較為嚴重。這種專業設置難以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我國經濟持續發展,各類高??焖侔l展。高校培養的人才數量本應適應社會經濟發展,但目前的部分高校不注重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人才的質量適應不了日益發展的社會需求,造成部分畢業生不能及時就業。
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長方式逐漸轉變,就業市場隨之出現結構矛盾。首先,企業難以招聘到適合崗位的畢業生。其次,大學生很難找到相對滿意的工作。究其根本,是高等院校培養的人才不能滿足社會對多元人才的需求。長期以來,我國教育觀念一直停留在灌輸式教學階段,教學模式沒有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受到限制。同時,教師不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不利于學生的多方面發展。這導致部分大學生缺乏與時俱進的素養,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基礎相對薄弱,實踐教育技術、設備老化,復合型人才缺乏。另外,教育成本不斷提高,導致高校教育結構轉型落后。此外,高校盲目擴招,專業結構缺乏創新,側重于發展熱門專業,造成部分專業產能過剩,人才可持續發展的后勁不足。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推動著經濟結構不斷調整,也要求產業結構逐漸完善、優化。高等教育領域應合理調整供給側結構,把握好供給側改革的契機,主動適應社會發展,不斷優化教育機制。
為實現以供給側改革推進高等教育、改善高等教育有效供給不足現狀的目標,高校應進一步優化和完善自身教育管理體制及運行機制,充分發揮高校培養人才、科學研究的綜合優勢,創新教育機制,推動高等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社會的發展賦予了“雙一流”高校新的內涵[2]。其主要任務是:推動高校教育供給側結構改革,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以創新推動就業,不斷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進而緩解社會就業壓力,滿足社會需求。以教育供給為出發點,高校應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精雕細琢、腳踏實地的“工匠精神”,豐富學生的思想內涵,有效改善創新動力不足的教育現狀,從而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提供動力。首先,高校應著手構建政府、高校、學?!叭灰惑w”機制和先進的工匠精神培育機制。政府要重視和支持高校進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為高校構建創新創業平臺;高校應關注社會變動,及時了解社會、企業發展情況,并展開研究,探討適合學生發展的具體策略;企業應加強與學校的合作,為高校學生提供實踐基地。這一平臺可以給予大學生技術、資金上的支持,為學生發展打好基礎。其次,在教學中,高校應以“工匠精神”為依據,構建創新創業培養機制,在教學中滲透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開展多層次的“嵌入型”創新創業整合教學[3]。例如,為強化學生的職業道德,高??梢砸搿皩W徒制”,聘請優秀企業工匠對學生進行指導,提升學生知識運用、技能提升的水平,同時,有效提升學生的職業素養。最后,高校應精準定位人才培養方向。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時,應結合自身教育現狀、辦學層次、生源素質等因素,制定人才培養的策略,明確人才培養方向,使教學適應社會需求,培育適應社會需求的專業化、高素質人才。
高校應順應社會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課堂,優化教學內容。第一,高校應更新教學內容,篩選教學內容,停止運用滯后于社會發展的陳舊理論,做到知識與社會同步發展,避免知識與社會脫節及不必要的重復。第二,高校應豐富教學內容,將教學與生活結合起來,提升教學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目光,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將教學與生產緊密聯系,強調教學內容的重要性,強化學生的實踐意識,使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做到學以致用。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課程體系構建時,高校應以學校實際教學情況為依據,合理調整課程。高校可以從選修課所占比重入手,通過調整選修課所占比重,增加選修課種類、數量,改善選修課的評價機制,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權,從而建立強實踐、重選擇的教學模式。同時,高校應側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加大對實踐課的支持力度,以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除此以外,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增加教材內容以外的知識,如社會時政、生活案例等,甄選適合課堂教學的內容,合理指導學生,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拓展學生的思維,使其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增強綜合能力。
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學習要求。因此,高校應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首先,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良好師生關系的構建,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教師可在課前或課間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也可以在課堂上提出趣味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新時代的教學應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因此,教師應對學生給予合理的指導,采用合作學習、多媒體教學等方式,激起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同時,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創新思維等綜合素養,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保障,也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高校應積極營造良好的供給側氛圍,為教學創新提供環境保障。高校應優化網絡文化環境、校園環境,以環境育人。隨著時代的發展,網絡越來越多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部分大學生無法辨別虛假信息。錯誤的信息扭曲了大學生的思想價值觀念,影響了素質教育的效果。鑒于此,高校教育應凈化校園網絡環境,避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念被扭曲,也應完善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滲透正確價值觀,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置身于充滿正能量的教學情境中,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為培養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好基礎。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高校應完善評價機制。傳統的評價主要以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期末成績為參照,不利于學生及時發現自己在學習中的問題,阻礙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高校應完善教學評價機制,以學生綜合素養等方面為參照,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價,促使學生多元化發展,為學生未來發展做好保障。目前來看,雖然教育部門將轉變職能及完善高校內部結構治理作為研究重點,推行了很多革新策略,但部分高等院校的評估制度并不完善,還存在提升空間和薄弱環節。教育部門推行的教學評估大部分停留在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評估層面,易在評估過程中出現高校作弊的現象。對此,教育部門應著手改變此種評估格局,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合理整合教學資源,或聚集權威專家,組建專業性評價團隊,構建政府、企業等第三方機構共同評價的新機制。另外,教育部門應改善高校教師評聘制度,激發高校教師服務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積極性。
高校畢業生出現就業難的問題,從側面反映出我國人才培養數量已經達標。供給與需求之間的矛盾主要是高素質人才的有效供給不足。我國人才培養模式較為單一。根據培養現狀,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傳統產業人才較多,高新技術領域人才較少,創新型人才也較少。對此,高校應轉型發展,在培養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綜合素養的提升。例如,教師在教學中應滲透正確的思想,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生未來發展做好保障,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高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要陣地,但也需要家庭、企業有效配合,創建良好的家庭、社會、企業的教育共同體,為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提供保障。學校應與學生家庭建立聯系,將核心價值觀念教育拓展到家庭,拓寬學生的外部教育環境;也應與社會加強聯系,及時了解社會需求,讓學校、社會、企業共同發力,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方法。
總而言之,教育為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承擔了人才供給的任務,與經濟發展存在緊密的聯系。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我們應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供給端發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相應地,在供給側視角下,我國高等教育面對多方面問題,應該進行供給側改革,通過完善創新創業教學制度、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創新教學模式、完善評價機制、構建家庭培養體系等多個舉措,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滲透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