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慶斌 張冠群 楊小東 王鳳英
(河北工程技術學院 河北石家莊 050091)
在疫情期間,應屆畢業生就業心理問題表現得比較突出:很多學生由于無法參與招聘會、企業面試,產生了焦躁不安的情緒;一些學生產生了“不就業”“慢就業”的心理。筆者認為,高校思政教育要開設就業心理輔導課程,針對應屆畢業生存在的就業心理問題進行指導。高校可以利用政府的利好政策,對大學生的就業進行咨詢服務和指導;就業指導辦公室利用學校微博賬號、班級微信群等與學生進行交流,積極開展線上就業心理輔導;積極舉辦“云招聘”模式,引導學生借助專業招聘網站、教師推薦等形式進行線上面試,疏導學生煩躁、恐慌的心理;邀請優秀畢業生進行線上交流,分享自己的就業創業經驗,激發學生的就業自信心,全力幫助學生渡過難關。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很多學生感到就業競爭壓力加大,危機感劇增,自己卻無法疏導這種情緒。此外,疫情期間實施居家隔離政策,學生求職范圍進一步縮小。從情緒心理學來說,疫情加劇了大學生恐慌、煩躁、自卑等心理,很多學生擔心自己無法順利就業,盲目投遞簡歷,一旦沒有收到企業回復,就會產生失落的情緒。這些負面情緒日益積累,就會使學生出現一些心理問題。疫情期間,企業招聘崗位減少;大學生自我求職渠道又比較狹窄;很多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差,就業競爭壓力難以排解,這些問題都需要高校引起重視,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對學生多進行引導。
疫情期間,高校實施線上教學模式,教師無法進行監督。一些自制能力比較差的大學生,在居家學習期間開始放松自己,線上課程學習敷衍了事,作業質量也開始下降。很多大學生在居家隔離期間產生了懈怠心理,疏忽了專業課的學習。由于缺少教師的有效監督,很多學生過度放松自己,一些學生甚至出現了沉迷網絡游戲、網絡追劇等問題。很多高校采取線上考試的方式考核學生的成績。結果,很多學生的考試成績并不理想。然而,很多企業在招聘時會參考學生的考試成績、在校獲獎項目等。由于大學生產生了懈怠心理,因而專業課成績直線下降。這對學生就業也是極為不利的。在疫情背景下,就業形勢本來就比較嚴峻,加上很多大學生產生了懈怠心理,自身準備不足,對于未來職業規劃、求職意向、個人發展等缺乏科學認知。這些都是大學生就業率下降的原因。這也導致大學生“慢就業”“不就業”等就業心理問題的出現。[1]
從社會心理學來說,大學生普遍存在依賴從眾、攀比功利等心理,一些學生對疫情的認識不夠全面,沒有及時轉變就業觀。例如,很多大學生一味追求到北上廣一線城市就業,看重企業的薪資待遇。這種就業觀讓學生錯失了很多就業機會。疫情期間很多企業削減了招聘崗位,這使應屆畢業生在求職市場上處于劣勢地位。如果應屆畢業生還是一味追求一線城市、高工資,就很難順利找到工作。就業難對大學生來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很容易摧毀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很多大學生存在跟風心理,學生扎堆求職的情況非常普遍。一些學生缺乏自我職業規劃意識,還會出現結伴求職的情況。這種就業態度影響了學生的求職成功率和求職質量。很多學生并不喜歡求職崗位,只是盲目跟風去應聘,于是在崗位上很難有所建樹。這對學生的職業發展不利。[2]
很多高校在線教學更加關注專業課的知識傳授,忽略了學生的就業心理健康教育。一些高校雖然開設了職業生涯教育課,但是對于新冠疫情影響下就業形勢分析不到位,缺乏應對措施。例如,很多高校在職業生涯教育中側重于傳遞積極的就業理念,忽視了學生急躁、焦慮情緒的疏導。這些負面情緒使學生難以安下心來學習。就業心理教育包括了心理疏導、自我調節、就業創業等內容。很多高校卻忽略了這些就業心理教育。
很多高校雖然舉辦了線上招聘、職位推薦等活動,但是對于新媒體平臺的利用還是不太充分,使大學生的求職渠道不暢通。大學生就業觀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受學校影響的。在疫情背景下,學生無法進行上門求職和面試。因而,學校的招聘平臺就顯得尤為重要,成為了學生主要的求職渠道。這種單一化的招聘形式,加劇了大學生的恐慌焦慮、自怨自艾等心理。
疫情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主要來源于對就業的擔憂、對未來的迷茫。這應該是疫情期間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重心。然而,很多高校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例如,很多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更注重學生提交的實習報告、就業規劃,忽略了學生求職的心理變化。一些學校只關注學生的求職進展,是否經歷過面試失敗等,沒有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就業心理問題,沒有正確引導學生制定科學的求職計劃,以為學生創設更多的就業機會。
從心理學來說,社會心理、情緒心理、認知心理是影響學生就業心理的重要因素。高校要積極開設線上心理健康課,針對學生居家隔離期間的求職情況進行心理輔導。例如,教師可以為學生分析當前的疫情形勢,講解國家出臺的疫情防控措施、大學生就業創業優惠政策,堅定學生戰勝疫情的信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線上招聘,積累面試經驗,勇敢展現自己的就業優勢。教師要疏導學生的恐慌、焦慮心理,鼓勵學生重振旗鼓,積極應對疫情期間就業的挑戰,引導學生辯證地看待新冠肺炎疫情,積極與老師、同學交流就業信息,用樂觀、積極的心態面對就業挑戰。
高校可以借助學生喜愛的新媒體平臺,拓展大學生的就業渠道,為大學生尋找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高校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及時解決學生就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學校微博、微信公眾號來開展就業心理輔導工作,講解一些緩解面試緊張的小竅門、如何應對視頻面試等技巧。此外,高校可以推送一些企業招聘信息、政府招聘網站信息,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咨詢。這樣可以消除學生恐慌和焦躁的情緒,開辟新的就業渠道,讓學生樹立自信心。[3]
高校要把職業生涯教育和就業心理指導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并結合本校專業特色開展職業生涯教育。例如,心理教師可以結合疫情背景下,不同類型企業招聘要求,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制定職業生涯規劃,解決學生扎堆就業、盲目跟風等就業心理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剖析,讓學生明確自身的就業優勢。高校通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就業挫折,培養學生百折不撓、敢于挑戰的精神,提升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
高校要積極成立心理輔導工作小組,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可以通過郵箱、微信、微博等渠道來提供就業心理指導。心理輔導工作小組可以定期上傳就業心理指導視頻。心理教師可以模擬視頻面試環節,為學生講解視頻面試的流程,引導如何進行自我介紹,如何凸顯自身的求職優勢,并講解一些職場禮儀,讓學生在線上招聘、視頻面試中表現得更加出色,幫助學生早日獲得滿意的工作崗位。此外,心理輔導工作小組要及時發現學生存在的就業心理問題,及時進行心理疏導,認真傾聽學生的煩惱,引導學生釋放負面情緒。[4]
總之,新冠肺炎疫情為高校就業工作帶來了很多困擾,高校要積極開辟新的就業渠道,重視學生的就業心理指導,為應屆畢業生的就業保駕護航。高校教師和學生處要身先士卒,打造線上就業心理指導課程,為學生解惑;開辟新媒體就業渠道,為學生尋找更多的就業機會;引導學生釋放恐慌、焦慮、自怨自艾等負面情緒,讓他們以更加積極、從容的心態迎接就業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