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瑗
(蘭州現代職業學院財經商貿學院 甘肅蘭州 730300)
音樂新課程標準明確要求學生了解我國民族音樂文化,以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音樂的藝術情操。本文主要從我國音樂教育的角度出發,研究在高職音樂課堂上融入民族音樂文化的具體方案。
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傳承豐富,56個民族都有各自的音樂文化特色,種類十分繁多。但現在只有很少一部分民族傳統音樂得以廣泛流傳,一些民族音樂文化甚至出現了斷層,嚴重的還面臨失傳的危機。近些年來,外來音樂文化對我國傳統音樂帶來了很大的沖擊。我國網絡媒體播放傳統民族音樂、典型民族音樂作品的次數越來越少?,F在的高職音樂教學沒有對民族音樂文化做出具體要求,大多數學生都喜歡潮流歌曲,如嘻哈風的搖滾、傷情的現代歌曲等,很少有學生喜歡民族音樂作品。當前,人們逐漸產生了一種“文化危機感”。面對異域文化的沖擊和來勢洶洶的現代流行音樂,雖然各地方文化部門極力推崇地方藝術文化特色,創建藝術文化品牌,但效果不好,對富有文化傳承意義的民族音樂傳播顯得力不從心[1]。
高職音樂教育資源豐富,很多院校為學生配備了教學經驗豐富且綜合素養較高的音樂教師。但學生選擇的音樂課程大多是流行音樂或經典美聲等科目,對傳統民族音樂課程的熱衷程度遠遠低于其他音樂課程。大多數高職學生對音樂的學習認知和學習態度不好,抱著混學分和混學時的目的。傳統民族音樂在這樣的大環境和大背景下難以得到發展和推廣,與其他音樂的融合機會也較少。
民族音樂融入高職音樂課堂目前依舊停留于表面,雖然課本增加了民族音樂教學內容,但教師沒有深入到內在教學,沒有帶領學生感悟民族音樂的魅力和特色,學生也只是聽個熱鬧。很多專業的音樂教師自身的研究方向與傳統音樂不匹配,甚至一些音樂教師對民族音樂文化的了解還不如學生,根本沒有辦法帶領學生學習傳統民族音樂。另外,某些民族音樂文化內容難以具體表現,如布依族等民族的音樂表達形式和表達內容沒有具體的、專業的資料可供教學。這也是導致高職音樂教學中民族音樂融入困難的重要原因。
現在的學生對傳統民族音樂學習興趣大多較低。尤其是受到外來物質文化和市場貿易的影響,大多數學生對外來音樂文化盲目熱愛。加上港臺流行文化及日韓嘻哈文化的影響,一些學生群體對其趨之若鶩。另外,部分高職院校教師觀念守舊,教學模式過于生硬。很多學生本身就對民族音樂沒有過多的了解,教師卻還采用強硬的教學手段,更容易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更不利于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2]。傳統民族音樂與流行音樂結合較少,民族音樂元素難以得到應用和傳播,外來文化影響嚴重。一些民族音樂只流傳于部分地區,但當地的文化傳承意識不強,這也導致了文化斷層現象的出現。學生學習興趣較低還會導致教師的教學活動難以開展,教師精心準備的教學內容及各類實踐活動都變得毫無意義。很多音樂教師都希望學生能積極參與自己設計的音樂活動,甚至一些音樂教師花費了很多心血準備一個節目,卻找不到學生參與,最終甚至會落到強制學生參與的地步。這也極大地影響了音樂教師的教學積極性。
民族音樂教學與現代音樂文化存在一定的距離感。民族音樂教學體系框架還不明確,流行音樂與民族音樂在教材中的編排混亂,教學跨度較大,學生難以接受。另外,一些民族音樂、民間音樂本身在旋律、節奏和手法上存在一定的共性,教師沒有將這些內容總結出來。民族音樂很多,也很雜,有游牧民族音樂,有鄉土風情民族音樂,有戲曲民族音樂等。這些民族音樂都是我們的文化瑰寶。如何合理地安排高職民族音樂教材,讓這些豐富的民族音樂傳播下去,是每個音樂教育者都需要探討的問題。例如,我國很多少數民族特色十分鮮明,民歌十分悠久,如蒙古族,但高職教材沒有體現出來。筆者建議,可在高職課本中增加如《小黃鸝鳥》《大雁湖》《牧歌》等游牧特色的民族歌曲。
大多數民族音樂都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包含音樂、服裝、習俗等,都是我國的文化瑰寶。隨著少數民族村寨外出務工人員的增加,他們特有的民族文化正在逐漸消失,甚至許多民間歌舞、樂器也在逐漸消失。比如,羊場鄉自古就有“布衣盤歌”之稱。那里的男女自古以來就能歌善舞,會吹木葉、彈奏月琴。但現在會的年輕人越來越少了。很多當地的學校也沒有對他們的民族文化進行保護。作為傳播文化的重要基地,學校沒能加強民族文化教育,沒有將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作為高職生教育的重點內容,最終就會出現傳統音樂文化無人繼承的現象。
民族音樂與現代音樂存在明顯的差異。教師不要刻意隱藏這種差異,而要將民族音樂與現代音樂的差異表現出來,總結不同民族音樂的節奏、歷史文化背景和藝術價值等。另外,教師要通過音樂作品的授課和指導,使學生了解不同民族音樂所處的歷史背景、音樂體系,了解這首音樂在當時主要描寫了什么情形,進而將民族音樂的發展規律呈現出來,揭示民族音樂具體的發展規律和發展特色[3]。教師要分析不同種類音樂的文化差異,輔助學生對音樂作品加深理解和認識,讓學生試著用自己的語言闡述不同民族音樂的特色和涵義。
高職校本特色內容的構建對民族音樂的傳播十分重要。高職校本課程可以適當補充其他民族的音樂,如在大一年級校本課程中增加《白鶴啊,請借一借你的翅膀》。這也是符合學生認識的民族音樂學習內容。然后,隨著年級的遞增,我們可以適當增加更有難度的音樂,如《大海搖籃》《海娃的歌》等。時代推動變革,各行各業皆是如此,民族音樂的創作也是如此。流行音樂元素能讓民族音樂被更多的人認識。傳統民族音樂是一個時代的縮影。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年代,我們都能從傳統民族音樂中捕捉到民族情懷。這是傳統民族音樂不能改變的根本。因此,無論是元素的更替,還是演奏方式的變換,都不能動搖民族音樂中的民族情懷。相應地,基于民族情懷建構起來的音樂教學框架也更容易被學生認可和接受。除此之外,框架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能真正篩選出對音樂學習有興趣和具備音樂學習能力的學生。高職教師可對不同能力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讓原來能力較差、學習興趣較弱的學生學會了解民族音樂,讓一些能力較強且學習興趣較強的學生深入探討,甚至可以與教師一起準備一些民族音樂拓展活動。比如,教師可以邀請這些學生參與民族音樂活動,邀請這些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表達民族音樂,從而對民族音樂形成新的認識和拓展,帶動更多的學生認識和了解民族音樂。
教師水平直接決定了民族音樂在音樂課堂上的融入效果。筆者建議,高職音樂教師的篩選條件需要進一步優化,最好選擇專業學習民族音樂的教師來上民族音樂課。高職院校還要定期組織音樂文化培訓,指派音樂教師參與民族音樂文化活動,不斷提升音樂教師的專業素養,并鼓勵骨干教師帶動整體隊伍水平不斷提升。這樣才能為民族音樂走進高職音樂課堂做鋪墊。教師應在學校定期組織有關民族音樂作品的推廣活動,可以是校園演出,也可以是校園講座或校園歌唱比賽等。這些活動可以創設一種良好的傳統民族音樂學習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傳統民族音樂的積極性。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將自己家鄉的民族音樂帶入課堂,與同學分享,讓大家一起開拓音樂文化視野。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對民族音樂的拓展能力。民族音樂資源是豐富的。教師可能不了解所有的民族音樂表達方式,不了解所有的民族音樂結構體系,但可以不斷學習,不斷與學生在網絡上探討和交流,推動高職音樂課堂活動的進一步豐富。教師不一定非要按照規定的教材內容進行教學,而可以結合實際教學狀況和當地的文化特征設計教學活動,做到資源利用最大化。
民族音樂教學與其余專業教學存在一定的差異。因為民族音樂學起來較為困難,適當地穿插一些地區民族音樂知識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民族音樂文化,但想要讓學生在短期內完全把握民族音樂的精髓,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有選擇地教學。例如,在學習京劇板塊的時候,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探索京劇美感”的文化課題研究,組織學生自主探究,讓學生在課堂上自主交流,進行展演,形成良好的研討氛圍,促進民族音樂文化與音樂課堂的進一步融合。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要互相探討、互相模仿和學唱交流,讓教學效果直接在課堂上體現。
將地方民族特色的音樂表達手法融入高職音樂課堂可以讓學生產生一種親切感。例如,黃梅戲、川劇等,學生可能已經了解過它們的表達內容,甚至在過年、過節的時候看過相關的表演。這些內容拿到課堂上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不會讓學生感覺到困惑或迷茫。教師不妨在生活中搜集一些學生可能會遇到的音樂表達內容,準備相關的材料,讓學生創作。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熱愛家鄉民間藝術的情懷,而且能促使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地方藝術作品,從而帶動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高職人音教材中有《川劇》《京劇》兩篇音樂素材,但篇幅較小。筆者建議適當增加一些相關的教材內容。教師在給學生介紹這些作品的時候,可以推薦學生到當地采風。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去蘇州旅游的時候聽一聽當地的昆曲或評彈,讓學生在發源地感受當地人民創作的前因后果。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認識這些音樂作品。另外,一些山歌現在還在很多地區流傳。學生只需要注意生活中這些藝術的表達方式和傳統的歌唱方式,就能不斷提升自己對傳統音樂作品的理解和認識。
另外,地方政府也要注重當地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可以與地方教育部門統一要求,讓當地的職業學校教學當地的音樂民族文化。如果位于少數民族地區,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一些文娛活動,讓學生參與文化傳承,最終達到音樂文化不斷發展和創新的目的。這樣,教材不會顯得混亂或雜糅,學生也可以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專業的民族音樂知識,提升學習民族音樂的熱情和興趣。以往,學生學習音樂都是紙上談兵,沒有真正深入了解這些內容?,F在,教師可以進行合理的活動拓展,加深學生對民族音樂的理解。
將傳統民族音樂融入高職音樂課堂不僅有利于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而且能幫助學生進一步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優化教學框架,創新課堂教學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音樂課堂活動,學習更多的傳統音樂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