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正威 孟祥江 唐成林* 楊之雪 馬正銳 師賀雄 薛沛沛 王 蕾
(1.重慶醫科大學 重慶 400010;2.重慶市林業科學研究院 重慶 400010)
2017年至2019年,重慶市林業科學研究院聯合重慶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應用中醫藥關鍵技術在重慶森林康養的研究調查中,率先打造出中醫康養結合森林康養的新模式。我們篩選出18名亞健康中老年志愿者參與了為期3年的暑期森林康養,期間我們選擇了“縉云山國家森林公園”和“摩圍山國家森林公園”作為研究基地,讓志愿者置身于優美的森林環境,結合中醫藥養生技術進行康養調節,并選擇城區環境康養進行對比研究。研究主要采取中醫藥養生理論技術在志愿者的飲食、起居、運動、情志上進行調節,通過血常規檢測、運動功能評估及綜合問卷調查結果發現,森林康養結合中醫康養的模式能更好地改善人們的心理和生理功能[1][2]。這種新模式或將為我國老齡化社會的養老產業轉型提供一定的新思路。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中指出,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體現,也是今后較長一段時期我國的基本國情。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內在要求,堅持積極應對、共建共享、量力適度、創新開放的基本原則,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并強調打造高質量的養老服務和產品供給體系。積極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建立和完善包括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疾病診治、康復護理、長期照護、安寧療護的綜合、連續的老年健康服務體系。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充分發展、醫養有機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多渠道、多領域擴大適老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
近年來,發展出來的新型“森林康養”產業,正在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森林康養”依靠豐富的森林資源,多樣的物種資源,利用其強大的生態環境開展健康療養和保健活動,使人與自然和諧共處,調節人們的身心健康。“森林康養”流行于歐美日韓等發達國家,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持續增強,使得人們對森林康養產業的接受度和需求逐步增加,在“健康中國”的國家戰略指導下,森林康養很好地呈現出自然環境與人類健康的緊密關系,將健康產業和生態產業融合為一體,打造出人、自然與經濟三者友好發展的“綠色經濟”[3]。
中醫藥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它凝聚中國古代智慧,在全球健康養生和防病治病上有不可磨滅的貢獻。“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預防是最經濟最有效的健康策略,治未病是中醫藥的特色優勢。習總書記強調,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構建起覆蓋人們“生長壯老已”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健康服務體系,服務健康中國建設。創新服務模式,健全標準規范,打造中醫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升級版”,切實做到關口前移,讓老百姓不生病、少生病。同時,中醫藥也在疾病中康復發揮著重要作用,中醫藥特色康復在縮短病程、提高生活質量方面彰顯優勢[4][5][6]。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截至2019年,我國人口總人數已達到140005萬人,其中65周歲以上人數已達到17598萬人,占全國總人數的12.57%,我國已步入了老齡化社會[7]。目前,我國養老產業不充分不均衡的發展現實與諸多老年人強烈的有質量的養老需求產生了矛盾,中醫康養與森林康養相結合而形成“醫養結合”的新模式,不僅能刺激我國養老產業的發展,滿足老齡市場的需求,還能促進傳統中醫藥的積極發展,堅持做好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