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成
(重慶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中西醫臨床教研室 重慶 400016)
醫學教育是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石,醫學教育需要培養新時代“五術”醫學人才。要求醫學人才要有“救死扶傷的道術”“心中有愛的仁術”;“知識扎實的學術”“本領過硬的技術”“方法科學的藝術”。中醫教育是我國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醫藥教育要適應新時代“五術”醫學人才的培養。
救死扶傷的道術要求醫學人才要健康所樂,性命相托,為人類健康奮斗終生。救死扶傷是人道主義精神和高尚醫德的具體表現,是每位醫護工作者必須遵循的道德準則。若世間有最美的職業,那一定是醫務工作者,在這次新冠疫情嚴厲斗爭中,廣大醫務工作者挺在一線,連續奮戰,體現了敬畏生命、救死扶傷、甘于奉獻,大愛無疆的職業精神,彰顯了臨危不懼、義無反顧、勇往直前、舍己救人的意志品質,張揚著強大的精神力量。在教學中我們明確指出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幾千年來,《黃帝內經》等中醫經典代代相傳,護佑著中國人的生命健康,這是一筆彌足珍貴的財富,我們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1]。中醫的實力令人信服。在國外抗疫戰斗中,我們中醫藥工作者充分體現了大愛無疆,中醫人代表張伯禮院士團隊將抗疫相關材料翻譯成英文共享給韓國大田大學、日本神戶東洋醫療學院及意大利羅馬一家醫院,將“中國方案”中的中醫藥經驗介紹給世界。
心中有愛的仁術要求醫學人才要有醫德高尚、關愛病人、敬畏生命的職業操守。從事任何職業的人都應該遵守相應的職業道德。醫生的職業道德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醫德。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8月在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向全國廣大醫務工作者致以節日的祝賀和真摯的問候時強調“廣大醫務工作者要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崇高醫德,鉆研醫術,秉承醫風,勇挑重擔”。高尚的醫德應該是醫生的靈魂,醫生的職業道德和其他職業者相比,具有更特殊的重要性。因為,一方面在醫療問題上,醫療工作對大多數病人來說多少有些神秘和不可知,病人雖然有可能在一定范圍內選擇醫院,尋找自己信任的醫生,同意或拒絕接受某種治療等。但是,由于他們自己的醫學知識不多,對某些藥物的療效和毒副作用不了解,對一些手術的必要性和危險性不了解,對經治醫師在醫療他那種病的實際能力甚至醫療作風不了解,對自身的病變情況及其后果不很了解,都可能導致病人及其家屬很難做出正確的選擇和決策。在一些急重癥情況下就更不用說了,往往病人和家屬都已根本沒有了商量和選擇的余地,甚至病人已喪失了判斷的能力。另一方面,醫生治療所用藥物,就其本質來說是一種商品,但由于它和人的健康和生命緊密相關,因而被稱為“特殊的商品”。亂用藥、用假藥不僅是謀財,也是害命!如此可以看出醫德和其他職業道德相比的特殊性[2]。醫療工作的這些特殊性決定了一切臨床醫務人員必須時刻自覺地以高尚的醫德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那就是全心全意地為病人著想,為病人服務。我們在教學中要求作為一個臨床中醫師,單獨工作的機會是很多的,時時處處都應該自覺地用醫德規范來要求自己。比如,對新入院的患者收集病史時是否做到了系統全面,重點深入;查體時是否認真細致,不漏掉任何重要體征;開醫囑時是否仔細考慮如何最有效地解決患者存在的問題,一旦發現醫囑不恰當時能否勇于改正;進行診治處理時是否千方百計減輕病人痛苦和注意操作準確性;平日巡視病人時一絲不茍地注意病情改變,考慮對策,并及時向上級醫師報告;遇到危重病人搶救時自覺積極參與;在做心肺復蘇時,不裝模作樣圖省勁,而是真正把每個動作都做得確實到位。這些都不僅是技術問題,它無時無刻不是對自己醫德水平的檢驗。生命大于一切,治病救人,不忘本分,讓醫學人才真正深刻體會踐行心中有愛的仁術。
知識扎實的學術要求醫學人才學養深厚,敢于創新,破解生命奧秘的探索精神。醫生“濟世活人”“治病救人”“救死扶傷”“普救蒼生”,要完成這些使命必須有深厚的學養。在第一課堂上,積極學習并掌握中西醫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在第二課堂上把在第一課堂所學習到的知識及時轉化為專業技能應用到學術科研活動,在第三課堂上,積極參與各項社會實踐,提升醫學人文素質。中醫經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在中醫學理論體系形成、建立中起過重要奠基作用,對辨證論治體系的確立做出過巨大貢獻,至今仍有重要指導意義,我們在醫學教育中加大經典知識的教學,要求醫學生要熟讀背誦中醫經典,方劑。進行中醫經典,方劑知識比賽,辯論,讓醫學人才做到中醫精華經典知識的學習傳承。中醫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我們更要有創新的意識,探索的精神[3]。教學上,一方面加強創新創業,創新科研知識的構建傳授,在每個專業都設立相關課程,培養醫學人才的創新探索意識。另外,在中醫教學中主動創新教學方式。2020年10月14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長吳巖作了《加快推進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講話,“推進學習革命,重塑教育教學形態:形成多元協同,內容豐富應用廣泛的高等教育云服務體系;探索實施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的教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虛擬仿真等現代技術與醫學教育的深度融合應用;形成‘互聯網+醫學教育’新形態,以現代信息技術推動醫學教育質量提升的‘變軌超車’。”我們要深刻理解醫學教育的創新發展。基于此,我們在教學中主動使用VR虛擬仿真技術,進行中醫VR虛擬仿真外科辯證換藥實驗。學生在中醫外科換藥學習中,處在虛擬的醫院,外科換藥室,借助跟蹤球、頭盔、感覺手套等現代技術不斷練習,學生可以很容易地掌握中醫外科學內外治法,中醫外科辨證換藥等基礎知識。還可以在顯示器上重復模擬中醫外科診療操作,完成復雜的診療方案設計,尋找最佳診療方案。學習完成后又在虛擬仿真醫院環境下進行考核操作。真正做到在創新教學中加強醫學人才學養,培養創新探索精神。
本領過硬的技術要求醫學人才水平一流,方法嫻熟,技術高超。醫生擔負著救死扶傷的職責,又是一種特殊技能的掌握者。古代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曾說“醫生的法寶有三樣,語言,藥物,手術刀”,其中手術刀就是指醫生的醫療水平。在醫學知識突飛猛進的今天,醫生若不能掌握現代醫學知識,看不懂ETC,磁共振等醫療診斷手段,不理解介入治療等先進方法在中醫臨床的應用,給病人的健康能帶來福音嗎?能適應醫學現代領域嗎?醫生的學識水平與醫療技術的高低直接決定病人的健康與生命。醫學知識和醫術水平高者能迅速診斷出病情并對癥下藥,使病人早日恢復健康,延長病人生命。而醫學知識和醫術水平低者,不但不能及時準確診斷出病情和對癥下藥,甚至會經常性診斷錯誤,以致貽誤病情,造成病人病情惡化,甚至死亡。比如,在臨床一見病人有發熱癥狀,就一味地用抗生素藥物,殊不知有些病人發熱根本不是細菌引起的,用抗生素根本沒用,只會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負擔,更有可能延誤病情。所以,一名合格的中醫醫生必須對醫術精益求精,用淵博的醫學知識和過硬的醫療操作醫術水平造福于患者。
方法科學的藝術要求醫學人才有情有義,有親情有溫度,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俗話說“醫者父母”心,一名醫生應該對病人充滿熱情,處處關愛病人,能換位思考地去關心病人,“將心比心”“設身處地”,能以病人為中心開展醫療服務[4]。醫患關系是最和諧的社會關系,隨著醫院發展的日新月異,互聯網、新技術的大量應用,醫療呈現繁榮景象。一方面“超前醫療消費”“高檔病房,高檔檢查,高檔藥物”“人機化”嚴重,“經濟化”突出;另一方面,病人中有各色各樣的人,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精神風貌各不相同,其中絕大多數是普通的社會成員,也有在自己崗位上做出較大貢獻受人尊敬的知名人物,但有時醫生也會遇到個別表現不好、品位較低,甚至故意“找碴兒”刁難的人。上面兩種情況使醫患關系出現了新的情況,使醫患關系成為了極其敏感的社會問題。面對這種新情況,首先醫務人員要自律,不斷提高業務能力,提高解決問題的水平,做好向患方告知,與患方溝通的工作,及時發現、解決問題,及時化解糾紛。其次,堅持醫學人才榮辱觀教育,緩解醫患雙方的對立情緒,樹立醫學事業的神圣感和崇高感。在醫療活動中正確處理醫患關系,不但能使醫療活動順利開展,同時可以減少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這樣才能使有情有義,有親情有溫度,構建和諧的醫患關系成為現實。
中醫教育要適應新時代“五術”醫學人才的培養要求,培養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中醫藥高層次人才,把中醫藥教育質量實實在在提起來,讓醫學人才真正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人類健康奮斗終生,把醫學教育這件人命關天的大事干好,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傳承創新發展中醫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