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衛 郝 忠 康向榮 王 姝 崔亞楠
(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宣鋼分院 河北張家口 075000)
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在“停課不停學”這個大背景下,突發疫情給高職高專教育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隨著線上授課的進行,課程資源庫的缺失逐漸成為一個嚴重的缺陷。教師對新教學模式的難接受、不熟練、操作困難等問題影響著學生的上課質量。刻板的照搬線下課堂模式,與學生互動減少,會導致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果不佳等問題。與此同時,學生脫離了線下教學中的約束和管理,也產生了學習效率低、興趣不高、自主學習積極性不強等問題[1]。
如何提高在線教學質量,建立完善的教學模式,實現“互聯網+”與教學的融合,已成為疫情之下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
通過對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解決在新冠肺炎疫情情況下,教師從現實場景搬至網絡場景后,教學內容形式創新不足的問題。
通過對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改革研究,為了適應網絡教學,解決教學框架構建、教學組織、教學管理表格化等問題。
通過對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改革研究,解決教學質量監控與督導困難、學生刷課等問題。
通過對高職院校的教學模式改革研究,使高職教學模式不斷適應目前的新形勢,以及眼前的“百萬擴招”。
所以,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對高職院校教學模式進行研究有必要性。
開學在即、時間緊迫,面臨全面停課但不停學的情況,教師線上課堂的準備時間壓縮到了一周,來不及準備與線上授課形式相對應的完善的授課節奏和授課內容。大多是都是繼續沿用線下授課的形式,或者簡單模仿現在很多娛樂直播的形式,很多問題隨著便浮出水面。加上高職院校很多實操類課程,教具、實訓室等資源不適應線上教學需求,達不到面對面的教學效果。很多年齡稍長的老師并不精通電腦,平時多使用手寫教案進行授課,面對直播授課的情況更是難上加難,在線教學設計能力十分不足。授課十幾年的資深教師也表示,線上授課過程中存在很多困難。
沒有面對面的講授和溝通,不完善的線上教學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減少。有的學生學習自律性較差,社交網絡上“逃網課”的圖文和短片層出不窮;不少學生由于家鄉地區較為偏遠,網絡信號不好,很難達到一學生一電腦的水平,無法正常收看網絡直播課程,斷網、使用手機聽課的情況時有發生;還有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弱,對直播中的知識無法立刻理解,跟不上上課節奏,不懂的問題也很難快速解決,在學習中思維會容易中斷。當線上教學出現和線下課堂中相同的討論環節,學生們的表現卻不如以往,無法和同學們面對面討論,使其學習積極性大大下降,被動學習知識,不夠活躍,導致課堂交流互動效果不佳[2]。
高職院校學生基礎文化課水平較差,學習興趣不高,學習比較情緒化,在疫情影響之下更為嚴重。學生情緒不穩定,加上外力影響,學習效果不斷下降。學生在網課學習過程中極易受到周邊環境的干擾,線上教學對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自制力要求極高,教師不能實時掌握學生實際的上課情況,師生互動性降低且有一定延遲,導致課堂實際狀況難以控制,一些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學習動力與專注度明顯下降。
脫離了學校的管理,從按時上課開始便引出來新的問題,網課教學中沒有明確及時的處理方式,所謂“天高皇帝遠”,不按時簽到上課,不交作業的情況也時有發生,甚至有出現簽到后就退出直播,掛機聽課的學生。在考試方面,隔著屏幕進行監考顯然震懾力和管理力度都大大下降,準確度和公平度都值得商榷。以上這些情況都暴露出了在線教學監督、評價體系不健全的漏洞,急需改善。
雖說線上教學屬于新冠疫情的應急對應之策,可能在正常的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人數適中的高職院校來說并不需要進行線上授課。但是根據2019年5月8日教育部發布的《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中所提到的“百萬擴招”計劃,以及互聯網+的不斷發展,線上教學作為一種新型趨勢,是必然需要更加完善,更加全面地建立起來的。
在線教學更依賴相關的電子產品及互聯網絡等硬件,于是會存在沒有電腦、網絡不穩定等情況;使用手機進行課程學習的學生也不是小數,手機與電腦相比有很多不足,學習效率也大打折扣。
高職院校中,因專業不同,很多課程內容都不只是單純上課可以滿足的。拿本校舉例,建工系學生的課程有一半需要在實訓室進行,計算機系的學生更是需要學校所提供的設備和軟件進行課程學習,疫情讓這件事難上加難。當上課人數過多時,超越了平臺系統最大承載程度,經常出現卡頓和難以登陸等情況,平臺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崩潰的情況也時有發生,教學進程很難按照計劃完成[3]。
1.學生老師互動
線下教學,由于可以面對面交流,所以教師更側重于教授知識,自身所帶的震懾力足以讓學生對課堂產生尊重和敬畏心理,從而進行無形監督。但在疫情期間,教師要積極從傳統線下課堂的主導者轉變為在線教學的引導者,不能一味模仿之前的模式,要多注重課前課后與學生的互動。課前在所建立的班級群中標識即將講授的內容,使學生形成自主思考的好習慣,課后及時提供課上使用的資源,可以讓學生進行二次復習。在上課過程中,雖然教授知識很重要,但也要將互動重視起來。教師要更積極地對學生進行問題抽答,以及明確的獎懲制度,提高學生對待線上課堂的尊重。每節課結束前,教師應預留一段時間,方便師生交流,以便及時解決學生不懂的問題。
2.建立學習小組
建立學習小組,有助于提高學生上課的興趣和積極性。教師可以設置新穎的小組模式,將班內同學建成一個個小整體,提出問題,采取搶答加分的形式,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小部分帶動整體,提高線上教學的趣味性,促進學生想象積極性。教師更可以通過這種小組互動的形式進行觀察,針對其中存在的不足,實時更新自己的教學方式。
3.布置不同的課后作業
相比于線下教學,線上教學時老師更要著重注意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否被調動起來。教師要鼓勵并引導學生對當天線上教學內容進行獨立思考,提出問題,并在學習評價中對積極完成任務的學生進行獎勵。
相對于刻板的、具有重復性的作業,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標準及教學需要,設計有一定的思考空間的主觀性強的作業內容,引導學生思考。比起電子版本的作業優先選擇學生進行手寫后拍照上傳,這樣也能提高學生的作業完成度。
線上課堂中所強調的互動可以雙向改善教學模式中所存在的問題,可以使學生對新的接受知識的方式有更完整的了解,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是教師獲取學生學習情況的一個途徑,能夠減少教師因信息缺失導致的問題,讓教師及時捕捉到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并適時提示糾正,減輕師生之間因面對面交流的缺失而導致的教與學之間的信息不對稱。
想要形成健康良好的線上課堂氛圍,建立規則是第一步,遵守規則是第二步,監督規則遵守是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建立規則,是不僅要達到傳統線下教學的水平,還要有只屬于新模式的特色。在疫情影響下的全面停課,使本來作為一個整體的班級分散開來,狀態渙散。這就要求學校和老師聯合制定新的規則,可將課堂簽到和與成績考核掛鉤,按照簽到的百分比進行獎懲制度,讓學生從最初就可以清楚地意識到其重要性。派專門的老師不定期抽查學生的在線人數,在學期初選定較為負責的同學作為負責人,成立檢查小組,定期更換組內成員,一周一次向班主任匯總簽到情況,并標明每天觀看時長最低的幾位學生的具體情況。這種做法不僅可以節省教學工作的力度,還能賦予學生管理權,提高學生對新型課堂的參與度和積極性,還可以提高學生自身的能力,建立責任感。
要讓學生遵守規則,就要建立符合民意的獎懲制度。根據簽到次數、觀看時長、聽完一整節課的比率及交作業的頻率進行平時成績的計算。明確的獎勵會讓學生看到遵守規則的益處和作用,明確的懲罰也會從很大程度上減少學生逃課或者不交作業的情況,在線上教學交流過程中,有效提高學生實時在線與老師互動的積極性。
監督是教學監管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要保證能監督到實處,能夠準確觀察出問題所在,保證一定的檢頻率,保證監督的結果是及時并且有效的。為應對上文中提到的問題,可以選擇不同形式的簽到,讓學生沒辦法敷衍應對。在授課過程中充分與學生互動,有意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師布置的作業要內容新穎,調動學生自主思考,及時批改反饋,對優秀的作業及時在交流群公布,同時挑選優秀作業在直播課堂上展示[4]。
對于線上監考問題,也應該有相對應的對策。第一是要可以識別人臉,類似于駕考中已經存在的功能,可以監測學生是否全程出現在屏幕中,若離開鏡頭,監考老師便會及時收到提醒。第二是做到多角度監控,可以選擇讓學生使電腦作答,使用手機從不同位置進行拍攝。第三是要求學生在考試過程中全程開啟攝像頭和麥克風,便于更好地監考。發現作弊情況應記錄考生信息、作弊時段、作弊事實,并及時通知錄屏老師放大考生影像固定證據,考試結束后報告巡視員,后期通過錄像回看認定后進行處理。
教師在進行線上教學時,要確保直播的同時對課程進行錄制和存檔保留,這樣學生在課后還可以再次觀看,復習鞏固知識點,有一個查缺補漏的過程。教師還可以通過上傳課件、視頻、鏈接等多種形式的數字化資源不斷完善所授課程,從而完成課程的數字化資源建設。學生則可以利用移動終端進行學習,并及時與教師進行互動、討論。選擇兩到三個較為穩定的平臺,做到出現緊急情況時可以及時應對。另外,針對不同專業的需求,教師可以尋找或建立類似于學校實訓內容的網絡模擬程序,通過網上模擬代替線下實訓課程內容。
線上教學雖然是疫情之間“停課不停學”所產生的應急之舉,但同樣預示著教學改革創新的發展方向,在當前“互聯網+”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為了更好地提升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要以此為契機,找尋教育模式新的改革方法和道路。積極整合線上與線下教學資源,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推動職業教育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