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毅 陳書涵 唐宏賓 何志勇 李戰慧 賀湘宇
(長沙理工大學汽車與機械工程學院 湖南長沙 410114)
創新人才是企業壯大、國家富強的強有力的踐行者和引導者。“創新人才培養”已成為21世紀我國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勢,研究生教育不僅是為了傳授知識和信息,更應該體現在學生能活學活用各種知識、技能上,形成獨立的思想,有實際動手能力,敢想,敢做,而且要做得好,做得對,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把最新的成果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重中之重,真正的人才應該是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應該能在獲得不同方面知識、提升自己知識水平的基礎上,能活學活用,能完成復雜的多學科、多知識點混合的工作,而不是只會解決所從事的單一方面的問題。譬如,機械行業為一個多學科高度一體化的行業,涉及的知識面廣,需要涉獵面廣、考慮問題周到的高水平創新型人才。這種交叉學科的人才能很好地匹配各方面的知識參數,以求機械產品品質達到最優[1][2]。
現有的機械工程碩士點與其他工科類研究生培養模式一樣,主要強調理論的研究、論文的發表,忽視了創新能力的培養,培養標準整齊劃一,缺乏個性。隨著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舊的工科類研究生培養模式因其固有的局限性,不能適應“新工科”的需求,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人才的培養。
機械類人才的培養必須與“一帶一路”提出的新要求相適應,即人才培養國際化。《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中也明確提出,要“提高工程技術人才職業化、國際化水平”。國際化的人才通常具備一流知識水平和能力、國際化視野、文化交流無界化(跨文化交流能力)這三個要素,而且這三個要素應當是協同發展的有機整體。因此,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車輛工程專業研究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3]。
將“國際化”思維引入機械工程研究生人才培養的全過程,提高研究生的英語閱讀和寫作能力,鼓勵研究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提高機械工程導師隊伍國際化水平。比如,從機械技術先進的歐美引進海外人才、選派優秀青年教師出國訪問進修等有效措施,多管齊下,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充實國際化教學的主力陣容。鼓勵留學回國教師承擔研究生課程及雙語教學等工作,將國外的流行教學思維和方法和中國國情相融合,實現先進教學理念的本地化,形成特色的機械工程研究生培養模式。制定相應的政策,鼓勵留學回國的教師推薦其研究生前往國外進行交流學習,促進機械工程研究生的國際化水平。
新工科建設不是單一學科門類之下的科研成果或實驗設備的比拼,而是在學科綜合、跨界培養、人文社科、理念創新等方方面面都要發揮重要作用。“新工科”更強調學科的實用性、交叉性與綜合性,尤其注重信息通訊、電子控制、軟件設計等新技術與傳統工業技術的緊密結合[4]。
機械裝備是一種復雜的產品,關于它的研究同時涉及材料、電子控制、測試技術、工程力學等多學科知識,是多學科結合的一種典型代表。由于歷史原因,我校機械工程研究生培養一直與交通行業聯系緊密。因此,機械工程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應從實際出發,緊密聯系交通運輸、工程機械行業,實現多學科知識的合理交叉,從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人工智能、車聯網成了未來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當前新工科的背景下,我們更應該堅持機械工程與交通類、自動化類緊密聯系的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這不僅能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形成我校特有的機械工程研究生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更能為我國“新工科”研究生人才培養改革提供一個新思路[5]。
根據機械行業國際化的需要,將“國際化”思維引入車輛工程研究生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從研究生英語閱讀與寫作能力、導師隊伍國際化、雙語教學及研究生出國交流等方面出發,使我校機械工程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水平與國際接軌。自本項目實施以來,長沙理工大學汽車與機械工程學院成功選送一批研究生前往歐美等高水平學校進行培養深造,研究生發表的SCI論文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有明顯提升。
另外,緊密結合當前機械產業變革及產業轉型發展對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需求,從機械工程專業多學科知識交叉等方面進行教學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通過一批高新技術項目的牽引驅動,實現機械、電子、自動化、材料等多學科研究生的協同研究,極大地提升了研究生的多學科知識交叉與綜合運用能力。
通過上述探索,我校機械類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得到較明顯的提升,豐富了我校“三三四”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