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梅 楊小俠
(1.重慶市第五十七中學校 重慶 400015;2.重慶市榮昌中學 重慶 402460)
蘇聯的馬赫穆托夫在《現代的課》中提到:“在內部層次中理解有效問題為教師設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分析,最終有效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初中歷史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教材內容設計恰到好處的問題,以此引導每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思考分析中。有效的問題能夠構建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良好互動,有助于激活學生的創新思維,從而讓課堂充滿活力。
在歷史課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建問題情境,以此開展探究活動,加深學生對相關內容的了解,理順知識概念。學生能提前在腦海中對主體知識形成完整認知,就可以更快地達到融會貫通的目標,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2]。
例如,學習八年級歷史上冊第一單元“鴉片戰爭”的過程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設計了如下問題:你站在歷史長河中看待兩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是什么呢?鴉片戰爭時中國失敗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教師引導學生站在當時的時代看待問題,相當于將學生引入了真實的歷史情境,這樣會加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透過歷史現象分析問題本質的能力。在學生對自己的想法進行了總結性表述之后,教師可以再次提出一些問題,比如:你能歸納出鴉片戰爭前夕的國內外形勢嗎?中英對外貿易的情況怎樣?鴉片戰爭的導火線是什么?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鴉片戰爭分為哪幾個階段?不同階段的路線分別是什么?清政府戰敗的原因是什么?《南京條約》及其附件給中國帶來的影響是什么?教師運用多個問題幫助學生明確學習方向,能夠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情境學習中,使學生充當當時事件的主人公,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生的思維比較多樣化,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思維發散的特點設計有效問題,引導學生在學習復雜的歷史知識過程中形成辯證思想。在學生持有不同觀點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問題探究辯論活動,加深學生對知識理解認識,從而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這樣一來,學生也可以在面對紛繁復雜的歷史知識時產生清晰的學習線路,為以后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3]。
例如,學習八年級歷史上冊第二單元“洋務運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做好課前準備,并預設出具體問題,組織學生構建學習小組,完成問題探究與辯論。比如:洋務運動的積極影響是什么?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是什么?通過設置這樣一個多角度的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到預設問題中探究辯論,從多個角度思考同一個問題,能有效加強學生的問題意識,促使其思維邏輯更加清晰、明了。此外,學生之間在交流探究的過程中能不斷分享學習思路,可促進學生思維創新能力的提升。
《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教師應該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所以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有效問題,提升學生對問題的判斷能力及創新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借助問題和學生構建良好的師生互動環節,并引導學生明確學習方向,能使學生不斷提升對歷史的解讀能力。
例如,學習九年級歷史上冊第七單元“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講述發明珍妮機的故事,然后向學生提出關于英國工業革命的問題。教師給出學生探究性問題:工業革命是怎樣興起的?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哪些影響?學生在明朗的問題引導中閱讀課本,對問題進行多方位思考,并且,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能夠逐步提高自身的問題意識,以此提升自己的思維創新能力。
歷史是一門比較嚴謹的學科,教師可以在課堂末尾留出問題,引導學生在課下主動分析,從而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學習了九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第二次工業革命”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課后作業,在課下作業中提出有效的拓展性問題,引導學生自主查閱資料進行分析。比如,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通過學習第二次工業革命,我們可以了解到哪些科學技術對社會進步有著巨大的推進作用?拓展性的問題能為學生明確課下自主學習的方向,學生會積極查詢資料,從而加深對本節內容的理解。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運用有效問題開展師生互動,能有效幫助學生理順混雜的歷史知識,使學生在合作探究過程中不斷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進而有效提高其學習效率,發展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