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穎
(青島新世紀學校 山東青島 266000)
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門能夠發展學生個性、增加學生閱歷、開發學生潛力,培養學生實踐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綜合性實踐課程。近幾年,人們對它的開展十分關注,教師的指導關乎活動開展的成功與否。在課程內容的選擇、活動的組織、實際的開展工作中,都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和正確引導。如果沒有教師的參與,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當前,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缺乏教師的正確指導,嚴重影響了綜合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我們不得不深刻思考,教師要如何引導學生有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幾種方式:
任何課程和活動的順利開展都離不開學生的興趣,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聯系實際生活。小學階段的學生好奇心強,對身邊的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心和興趣。因此,教師要抓準小學生的這一特點,積極引導學生觀察,發現生活中的問題,提出自己好奇的問題[1]。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認為,只是參考其他學校的綜合實踐課題供學生挑選,并不會達到預期的效果,因為這樣沒有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沒有站在學生的立場上,限制了學生的想法。因此,在布置寒假作業時,筆者引導學生借假期在家的機會認真觀察生活,將自己好奇的問題記錄下來,返校回來,舉辦一個“分享大會”,要求學生將自己在生活中發現的問題貼在學校的公告欄上,其他學生感興趣的話就在該作業上寫下自己的名字,然后將有同樣興趣的學生組成小組,一起探索這個問題的奧秘,學生因為興趣結伴,會更積極地探索,從而達到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
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過程,也是合作交流與探究的過程,這一過程能將學習和生活聯系起來,將個人和群體之間的聯系起來,能讓學生更加準確地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并學會尊重和理解他人,學會和他人合作,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意識。
例如,小學科學課程中“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一節,教師可以將學生帶到野外去觀察,分組并指導各組學生種植小植物,大家分工工作。在活動中,男孩子可以去挖土、搬花盆等,干一些體力活,女同學幫助老師取種子,并且每天每組都要出一人輪流負責觀察與記錄植物的生長現象。在活動中,男女生都得到了很好的分工,促進了學生間的分工合作和合作交流。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備課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學科知識的延伸和結合,綜合實踐活動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教師可以將活動與不同類型的學科知識相融合。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實踐體驗一番,組織學生集體去野外或公園觀察生活,有效地將學科知識和綜合實踐活動結合起來。
比如,在品德與生活“春天在哪里”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組織班級去田野尋找春天,通過觀察植物和動物的變化,感受春天,回到課堂,寫一寫自己觀察到的春天,在美術課上可以將春天畫下來,在音樂課上將春天用歌聲唱出來,還可以舉辦以“我眼中的春天”的主題班會活動。
中華文化在中國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并且,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歷史背景和美好傳說。教師可以將節日文化和綜合實踐活動有效結合,促進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弘揚,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到節日文化的獨特魅力,使其體會綜合實踐活動的樂趣,有效促進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2]。
例如,我國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大部分學生只是認為春節是個可以吃喝玩樂、收紅包的節日,并不知道其存在的真實意義和歷史背景。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春節的文化、民間習俗、年的傳說和飲食習俗等方面了解春節,感受春節存在的真實意義,感受春節文化的獨特魅力,體會民族文化的深奧意義。
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的重要目的是為學生個人和小組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學生自主探究時,能充分地體驗到自己動手操作、自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成就感和愉悅感,增長探究問題的見識,可激發學生探究和解決問題的興趣。
比如,在“讓雞蛋浮起來”一課的實踐過程中,通過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提出幾個問題:把雞蛋放入水中雞蛋是浮起來還是沉下去?放入雞蛋后再放入沙子、石頭、土壤等,雞蛋會浮起來嗎?加入鹽后雞蛋為什么能夠浮起來?學生們積極地主動地思考和探究,通過實踐得出答案,然后將答案總結,得出結論。
綜上所述,綜合實踐活動是以學生為中心展開的活動,學生是活動的中心和主要對象,但也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在活動中,需要教師嚴格地監管,不僅是對課堂進行指導,還需要對學生課外的自主探究進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