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涵
(浙江省溫州大學2019級小教(語文) 浙江溫州 325035)
如今,在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漸成為教育者的共識。全體教師都應自覺地在各學科教學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將適合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機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1]。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高度統一的學科,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筆者認為可,通過以下途徑和策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讓心育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課前研究尤為重要。
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主要包括認識自我、學會學習、人際交往、情緒調適及生活、社會適應等方面。要落實以上內容,教師需要尋求語文教材的聯結點。語文教材并非每個單元或每一課都有合適、顯性的心育內容,而是分散于各單元篇章的字里行間。所以,正確而深刻地理解教材中所蘊含的心育資源,找準教材滲透點,是充分發揮心育作用的關鍵。
針對小學生的心理特征,教師可以在班級里設置“煩惱箱”,讓學生將寫有煩惱事的紙條投入其中,以此了解學生平時面臨的問題,并對其進行分析與歸類。了解了學生的需求,提取到話題的共同點,做好情感鋪墊,可以使心育事半功倍。
教學過程是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活動性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項重要原則。因此,語文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設計各種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產生心理共鳴,訓練心理特性;學會反思,并將所感、所想、所體驗的遷移到生活中進而固化下來[2],從而使心育與語文學科教學有機融合。
父母之愛每天縈繞在孩子身邊,但現在不少孩子卻缺乏感恩認同和回報。《慈母情深》教學中有這么一個片段:“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立刻又陷入手腳并用的機械忙碌狀態……”教師讓學生默讀后提問:文中連續用了四個“立刻”,你贊同作者這樣的反復用詞的手法嗎?然后引導學生展開辯論。辯論中,反方認為:建議換成“馬上”“立即”等幾個近義詞,這樣也不影響意思表達,而且不重復用詞。正方認為:換成近義詞雖然避免重復用詞,但表達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正是這“立刻”的重復運用,讓讀者眼前浮現的是母親極其忙碌的身影;能讓讀者深刻體會到母親掙錢的艱辛與不易;更有力地表達出母親對“我”學習的無私支持及那份無言、沉甸甸的愛。通過辯論說理活動,很好地讓學生體會到了母愛之偉大,很好地滲透了感恩教育。
小學生的“自我認識”還處于懵懂時期,存在很多認知局限,需要教師適機引領與幫助。如教學《陶罐和鐵罐》后,可以讓學生聯系生活說一說:你遇到過像鐵罐和陶罐這樣的人嗎?想對他說些什么?有學生說,有的同學因為自己成績好,就像鐵罐一樣很驕傲,我們要像陶罐那樣謙虛一些。還有學生說,有的同學總是嘲笑別人的弱點,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我們不能拿自己的長處和別人的短處比。教師肯定了學生的觀點后進行點評: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個體,有優點也有缺點。我們如果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并想辦法克服它,那我們就越發完美了。這樣引導,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認知,無形中滲透了悅納自我的教育。
小學生對于真正的友情的認識,還停留在比較膚淺的層次。對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利用文本資源,引導學生在活動中去感悟。如教學《在牛肚子里旅行》時,可以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紅頭、青頭的一些對話。學生不但讀出了紅頭遇險時的焦急和絕望,也讀出了青頭的冷靜鎮定和給予的鼓勵和信心,內心不斷為它們的團結和友誼喝彩!并深刻領悟到:真正的朋友,不一定是時刻贊美你的人,但一定是在你遇到困難時毫不猶豫幫助你、鼓勵你的人。友情是朋友間最寶貴的東西,所以我們要珍惜它!
要培養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口語交際課不失為有效的途徑。如六上口語交際課“意見不同怎么辦”時,讓學生選取“該不該燃放爆竹”這話題,然后請各小組成員分別扮演市民、消防員、環衛人員、煙花廠工人、環保局長等角色,通過模擬的交際情境讓學生明白交流溝通的技巧與方法。認識到,在很多事情中意見不一致時,需要聽取不同意見,要學會換位思考,積極溝通,協商解決問題。
教學中有時需要通過對文本的想象拓展,才能發揮心育的強化作用。如教學《我不能失信》時,可引導學生想象:如果小珍第二天得知小慶齡為了守信而放棄外出活動的事情,會有怎樣的表現?你怎樣評價她的表現?有學生想象,小珍并沒有因自己失信感到慚愧,反而難以理解慶齡的行為。這反映出小珍缺失誠信的品質;有學生想象,小珍得知情況后會感到慚愧并主動道歉,并贊賞慶齡的品行。這說明小珍會自省、懂得誠信的可貴;還有人想象小珍解釋失信的原因后,力求彌補,熱情邀請慶齡明天到她家玩,她會信守承諾。這可看出小珍要努力爭做一個誠信的孩子。
在一個個教學活動的開展中,在一段段文本的評析中,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啟發,心育之花含苞待放。
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單一地依賴在課堂有限的空間和時間內一蹴而就,需要不斷拓展體驗渠道,通過各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全方位、多維度地加強體驗和感悟,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心育系統的逐漸構建與完善。
隨著成長,小學生會累積各種消極的心理體驗。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傾吐心聲、自我成長的平臺。可以借鑒語文教學中的“看圖寫話”形式,課后布置學生“繪小漫畫、寫心里話”的作業。有學生在作品《“蝸牛”也快樂》中這樣表達:我是一只學習上的“蝸牛”,面對各方面壓力,我曾沮喪過,但我卻不放棄,因為陽光總在風雨后;有學生在《不做“網”中魚》中畫出了對網絡的愛與懼,并呼吁同學們:健康上網,讓網絡成為學習工具,而不是玩具,不要被它“網”住。
在學生創作的心理小漫畫中,我們聆聽到了學子的心聲,看到了孩子不斷蛻變的過程。
榜樣對學生的教育有很強的示范作用。學了《橋》之后,教師要求學生搜集生活中富有責任心的人物的事跡,上傳到班級“故事會”群里。在病危最后一分鐘仍將乘客安全至上的公交車司機黃志全;拖著漸凍病的身軀,疫情期間日夜奮斗在抗疫一線的武漢醫院張定宇院長;一心為貧困山區教育事業默默奉獻的張桂梅校長……他們的事跡,震撼了學生的心靈,學生感受到了榜樣的力量的同時,也得到了責任和擔當的教育。
和諧的親子關系、融洽的同伴關系、親近的師生關系都離不開相互理解與積極溝通。學習了《“精彩極了”和糟糕極了》后,教師布置了寫“愛的留言條”活動。讓學生把父母的教育需要溝通的方面通過留言條傳遞給他們。而父母作出的積極回應便會消除親子的隔閡,讓教育變得更有溫度。當小矛盾或誤會讓同學間心生嫌隙時,可以通過寫“致歉留言條”重歸于好;師生間關系緊張,也可以用“理解留言條”換位思考,拉近師生間距離。這一系列溫馨的留言條能在無形中架起人際關系間的溝通橋梁。
小學生在成長中難免面臨挫折,產生消極畏難的情緒。讓學生在困境中學會堅持是成長中重要的一課。學習了《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的故事后,教師可以推薦學生觀看現代勵志人物的視頻,如斷臂青年鋼琴師劉偉的故事,阿里巴巴馬云的創業史等。微視頻的輔助學習無疑會成為學生成長的助推器。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心育的途徑和策略很多,需要教師不斷探索與研究。但實踐中切不可把教師的主觀意愿強加給學生,替代他們做出判斷與抉擇,而要協助學生自主體悟,逐漸內化。
相信,在教師“潤物細無聲”的無痕引領下,心理健康教育之花定會綻放得無比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