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盟姣
(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金陽小學 浙江寧波 315600)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發展,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加強對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主陣地是課堂,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直是教師探索的問題。從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實例中發現,不同的教學方法會產生不同的教學結果,這種現象引發我們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的思考:科學教育怎樣才能使學生逐步領會科學的本質,樂于探究,熱愛科學,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學會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自身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科學課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如何實現向40分鐘要質量這一目標?大量的成功教學案例已經證明,課堂教學質量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不僅能使學生順利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能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的精華。教師在教學中應依據教學目標,選擇恰當的素材,創設一個有效教學和適合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情境。一個好的情境創設能將學生置于愉悅的學習情感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好奇心,調動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例如,教學“氣體的熱脹冷縮”時,我用實驗創設教學情境。我先演示一個“噴泉”實驗,即把一個帶有橡膠塞的玻璃管插入瓶底,用一杯熱水澆瓶,燒瓶內的冷水便會立即從玻璃管口噴出。學生被這一現象吸引了,同時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啟發了學生的創造思維,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科學課中創設有效教學情境的方法多種多樣,如用科技史設置故事情境、利用游戲創設情境、利用想象構思情境等。科學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教材的不同內容等具體情況和條件靈活運用,創造出適合學生且富有情感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科學知識。
現代信息技術具有簡單易行、生動形象、圖像清晰、色彩艷麗、可靜可動、信息量大等特點,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教師在開展教學時,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制作課件,提高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的學習變得充滿動力。
例如,教學“尋訪小動物”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給學生展示各種生活中常見的動物,將書中的蝸牛、蚯蚓、螞蟻、金魚也放到其中,讓學生在觀看中討論生活中還有哪些動物,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么。教師要充分結合信息技術讓,學生真實直觀地看到這些動物,提高學生的興趣,然后引導學生走進課本學習知識。
如探究“水的三態變化”,由于內容比較抽象,學生不容易理解。對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看視頻,使其了解液態的水冷卻凝固成固態的冰,冰加熱后又融化成液態的水,繼續加熱又變成氣態的水蒸氣,停止加熱水蒸氣受冷又變回液態的水。這樣,學生清楚地看到水在自然界存在的三種形式,也知道了云、霧、雨、露、霜、雪、冰的變化過程,教學難點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變得簡單輕松明了。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學質量會得到明顯的提升。
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科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而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這些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探究式學習必不可少的,也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方面。可見,實驗教學在科學課教學中有不容忽視的重要地位。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器材就無法開展實驗教學,所以,在實驗教學前,教師一定要準備好充足的實驗材料。教師還必須先試做實驗,選擇好合適的材料提供給學生,為實驗的開展提供保障。
對于如何準備材料,小學科學實驗室的器材配備雖然已考慮各個方面,但某些實驗器材仍然不夠。對此,小學科學教師應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一切能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資源都可以轉化成為學生學習的資源,如校內的各類場館、設施,校外的各種場所、用品及豐富的自然資源。
例如,在“尋找淀粉的蹤跡”這一教學環節,要提供的食材很多且最好是新鮮的,我充分利用學校的食堂資源,從食堂中獲得所需的土豆、雞肉、青菜等十余種食材。又如,教授“油菜花開了”時,我帶領學生到學校的菜園中,實地觀察油菜,并帶回油菜花進行解剖實驗,學生興致高昂,培養了學生愛護植物的意識。
在小學科學課程中,絕大部分實驗是對比實驗,學生進行設計、分析時應注重對比,確保只有單一變量,對實驗過程中所發生的不同現象進行對比,以及對不同的實驗結果進行對比。即要知道對比什么,怎樣對比,對比的結果與實驗過程條件的變化存在哪些因果關系。
科學實驗同樣要注重規范性,通過規范的實驗操作,能使學生順利地掌握知識,鍛煉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他們的思維朝著科學的方向發展;操作的規范化程度往往決定實驗的成功系數,關系到能否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最典型、最真實的感性認識,再通過思維活動順利地形成概念,總結出規律。例如,教學“溫度與氣溫”時,教師要正確指導學生如何規范使用溫度計,否則學生隨意操作,會使結果出現很大的誤差。
科學實驗教學不僅是為了實驗而實驗,還要解決問題,從而引發更多的思考。“動手做”之后我們更應強調“動腦思”。因為真正的實驗探究不是發生在學生的手上,而是發生在頭腦里。所以實驗之后的匯報及分析環節很重要,教師要加大培養學生數據意識的力度,逐步提升實驗教學效率。
例如,學生在進行實驗記錄時,我常下發大的A3紙和記號筆,這樣就能將每組的實驗數據全部呈現在黑板上,全班一同分析,一目了然,容易得出結論。又如在進行大量的數據分析時,我借助Excel,讓學生先后分組將數據輸入電腦,形成柱狀圖、折線圖等,便于學生理解等。
實驗操作讓學生的學習更加豐富,課堂氣氛活躍,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與教學效率。
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是現在倡導的一種新型學習方式,在進行小組合作時,教師應注意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通過這種學習方式讓學生獲得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合作學習不僅能構建一個比較融洽的課堂氣氛,也能讓學生之間找到正確的相處模式,促進每個學習小組組員之間的共同進步,讓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取長補短,及時發現自己的錯誤,避免時間的浪費。也能使教師講課更有針對性,可提高課堂的時效性和實用性,全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綠豆芽的生長需要哪些條件”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分組實驗:豆芽的生長需要陽光嗎?豆芽的生長需要水分嗎?豆芽的生長需要氧氣嗎?豆芽的生長需要土壤嗎?學生分組探究、實驗、觀察、記錄,在合作中學習知識,開展實驗內容,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在觀察的同時要做好記錄,如種子的數量、莖葉的顏色、莖的粗細,再詳細記錄下觀察一周。一周實驗結束后,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交流匯報,要結合它的發芽、生長過程進行思考。在各種操作下,明白植物的生長需要一定的環境,但當環境改變后,它們會努力適應環境的變化。借助實驗也能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讓學生在未來茁壯成長。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從提高自身素質,合理運用教材,教學活動符合學生興趣,完善科學教學模式等方面入手,在教學中注重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的學習更加積極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興趣,讓學生能夠保持良好的態度面對科學教學,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