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惠
(南寧市北湖路小學 廣西南寧 530000)
音樂是一種美育,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陶冶情操、培養創新素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將音樂和科學融合在一起,能極大地擴展音樂創作方法和表現形式,這種吸收和融合并不會使它們喪失各自獨立的品格,反而會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開辟音樂教學新路徑。
在音樂歌唱教學中,為讓學生更好地將音樂情感表達出來,一般都需要在歌唱學習之前,對其進行分析和講解,了解歌曲創作的背景和表現主題。在傳統教學中,此階段都是以講授為主,枯燥乏味,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情緒。而在科學教育與小學音樂課堂的融合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科學技術,結合科學知識創造情境,在優化學習氛圍的同時,使學生帶著愉快的心情認識主題,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動力。
例如,教學《天地之間的歌》時,重點是激發學生對探求天地之間奧秘的欲望,引起學習科學的興趣。為此,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充分結合歌詞,運用科學技術手段,創造科學意境,如在第一段歌詞中“從地到天,從天到地,萬事萬物多么神奇,多么神奇啦啦啦,多么神奇啦啦啦,誰能解開這些奧秘,誰就變得聰明無比”學習此部分歌詞的時候,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歌詞的含義和主題,教師可以為學生搜集關于宇宙、太陽系的相關知識、圖片和視頻,也可以為其展示火山爆發、洪水、地震、海市蜃樓等,制作微課課件,在直觀意境創設的基礎上,讓學生感受宇宙的神奇和奧秘,教師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展示人類觀察、探索宇宙的過程視頻,從古人對宇宙的探索入手,如神話故事《盤古開天地》《嫦娥奔月》《女媧補天》《夸父追日》到古代科學家探索宇宙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如“古人發明精美觀象儀器、制定完善歷法制度”再到宇宙探測工具的發展,介紹望遠鏡、射電望遠鏡、哈勃太空望遠鏡,最后到了解航天發展史等,在創造科學學習意境的同時,導出歌曲《天地之間的歌》,讓學生帶著情感進行歌曲演唱,從而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動力,在科學與音樂課堂教學融合的基礎上,提高音樂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音樂想象力,深入音樂教學本質,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熱情。
課程整合是小學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科學是學生的一門重要課程,與音樂教學相融合,是增強音樂教學趣味性、實效性的有效途徑。在此過程中,為激活學生的音樂學習思維,教師可以用科學知識做輔助,引導學生內心情感進行交融,在音樂與科學自然情感整合的過程中,使其感受音樂學習的樂趣,從而達到學科育人的價值。
例如,學習聽賞音樂《回聲》時,旨在讓學生初步聽辨聲音的強弱,在各種物體上走出強、弱音,并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感受不同聲音的強弱,學會唱歌曲《回聲》,并了解自然現象——回聲,明白大自然處處有音樂的道理。在學習時,為激活學生的音樂學習思維,提高學生的音樂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呈現大山美麗的景色,通過視聽媒體,讓學生聆聽山谷回聲,讓學生從科學的角度解釋回聲是怎么出現的。
生:聲波在傳播的過程,碰到大的反射面,如建筑物的墻壁,在界面將發生反射,人們把能與原聲區分開的反射聲波叫做回聲。
讓學生交流回聲的概念以及出現回聲的條件,在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引導其從科學的角度,認識音樂內容《回聲》,然后導入此次所要聽賞的歌曲內容,讓學生從科學視角、音樂節奏、所表情感等方面進行賞析,在多元內容引入的過程中,引導內心情感交融,激活音樂學習思維,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水平,又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音樂學習質量。
音樂是美的藝術,要想使學生充分體驗到音樂的美,教師在教學時就要啟發學生的音樂想象力和創造力,如運用美學手段啟發學生理解作品,通過引入科學、自然學科知識,讓學生認識音樂原理,科學本質,在學科融合中開拓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1]。
例如,教學《云》時,旨在通過音樂學習,使學生感受自然界萬物的美麗,滲透熱愛大自然,探索科學的奧秘,讓學生帶著欣賞的眼光,聆聽、感受音樂與科學的共同之處,使其用柔美的聲音表現歌曲。在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先進行導入:
大大一團棉花糖,
高高掛在藍天上。
天天飄來又飄去,
小小雨滴里面藏。
讓學生猜一猜謎底,在游戲互動的過程中,讓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描述一下天空中的云,以此話題為切入點,拓展音樂學習資源,將音樂與科學進行有機關聯,開展“云的觀測”科學設問活動,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要觀測云,結合生活實際,說一說:云的變化和未來天氣的變化有什么關聯?要確定飛機飛行高度時,要考慮云的什么?云是由什么組成的?讓學生從科學的角度思考問題,在激發學生探索興趣的同時,導入此次所學歌曲內容《云》,利用信息技術播放歌曲旋律,讓學生一邊幻想云的形狀,一邊跟隨旋律做律動,在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興趣的同時,分別用嗚、啦、嗒進行發聲練習。然后讓學生將自己幻想成小白云,以合唱教學的方法為輔助,讓學生就此歌曲內容進行合作表演。通過拓展音樂學習資源,使學生在認識云這一科學現象和科學內容的同時,將科學與音樂作為一個有機整體,在知識整合中,提高學習質量,創新音樂教學路徑。
自然萬物是一個有機相連的整體,教育教學也不例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與科學資源相融合,引導學生運用科學思維思考音樂內涵和本質,不僅可以激活課堂活力,還可以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學生在習得知識的同時,也能提高探究學習能力,培養綜合素養[2]。
例如,開展音樂活動《聲音的奧秘——氣流與吹管樂器》時,重點是讓學生探索吹管樂器的秘密,引導其了解吹管樂器的發聲原理,培養觀察能力、激發科學實驗的興趣。在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拓展音樂學習資源,將音樂與科學實驗進行有機融合,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為其準備音叉、水等教具,讓學生敲擊音叉,同時將音叉倒置迅速貼近水面,一剎那,水面飛濺起水花,在音叉周圍出現波紋擴散,在實驗探究中,讓學生知道樂器震動而產生的聲波是通過空氣傳入聽覺器官的,從而引導學生認識發聲原理。在開展科學小實驗的基礎上,導入此次音樂學習內容。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為學生講解吹管樂器的分類,將古代吹管樂器和現代使用的吹管樂器形制進行比較,提高學生對音樂樂器的理解,然后引導學生探索身邊的小物品,利用科學技術,結合對音樂樂器課程資源的了解,讓學生自制樂器,為其準備尺子、筆、剪刀、吸管、橡皮泥、膠布等教具,引導其創作音樂樂器,讓學生思考吸管的長度和聲音有什么關系。使其從科學的視角、運用科學的思維,解讀音樂內涵和本質,在動手實踐,真實體驗的過程中,使其感悟音樂中的科學原理,在有機融合的同時,構建音樂深層維度,從而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
科學教育與小學音樂課堂的融合,對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提高綜合素質有重要指導意義。為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課程資源的整合,重視科學與音樂的關聯,可通過創設科學意境、引導內心情感交融、拓展學習資源、啟發科學思維等方式,促進知識整合,提高課堂教學質量。